第一百六十章 承繼大統
當趙惟吉聽到趙恆居然在此次戰爭中不幸殞命的時候,說實在話他是不太相信的,不過在抬頭看到這已經因為長達五個月之久被圍困而開始有些破損的汴梁城后他便釋然了。
既然澶淵之戰會提前發生,那麼本該善終的趙恆提前駕崩也就不難理解了。在想通了這一層面的東西以後,一種五味雜陳的思緒逐漸產生並取代了心裡的那股不可思議佔據了趙惟吉的整個腦海。
對於真宗趙恆,無論是從史書上認識的那個,還是後來真實接觸到的那個,這兩個趙恆趙惟吉都不討厭。
趙惟吉對於趙恆的評價其實是要遠高於太宗趙光義的,這位為大宋換來百年和平的皇帝作為一個君主無疑是合格的,甚至是成功的。
雖然在後世很多人都認為澶淵之盟是大宋簽下的城下之盟,喪權辱國。但事情其實並沒有如此的糟糕。
澶淵之盟固然實在大宋在戰事上處於有利位置所簽下的看上去對自己沒啥好處條約,不過說實話,基本大宋當時能夠擊退遼國,也不能夠保證有能力收回燕雲。
無非就是大家各回各家休養幾年,然後再出來打一次誰都贏不了誰的戰爭,進行一種以休養,戰爭,撤退為基調循環的無盡的華爾茲。
與其這樣,不如自己吃點虧結束這場沒有意義的紛爭,為百姓換來長治久安更為有意義。
更何況,銀絹三十萬的歲幣對於富庶的大宋來說並不算是什麼沉重的負擔,加上雙方邊境傕場的設立。很容易就能夠從貿易中將這三十萬的歲幣賺回來。
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大宋在面子上不太好看而已。相比於和平。不好看也就不好看了。
在這樣一種思想的影響下,一直以來趙惟吉對於自己的這個便宜叔叔還是很客氣的,只是沒想到一別多年以後,當叔侄二人即將再見面的時候,一方卻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了。
不過現在不是感慨的時候了,趙惟吉必須的立馬進城,除了只有在進城以後才能夠更好的抗擊契丹以外,此時皇位的懸空也再次給了他一個爭奪皇位的機會。
於是在寇準派來的人的指引下。趙惟吉的船隊順利的從水道進入到了汴梁城中。
一別多年再次回到汴梁,趙惟吉的心中還是很感慨的,如今的汴梁越來越繁華了,雖然經歷了五個月的圍困,但是城中好像絲毫沒有收到戰火的影響,這大宋三代皇帝真是把這汴梁城修築的固若金湯。
當全員進城以後,趙惟吉將大部分人都暫時留在了船上,他只帶著幾個親信隨著寇準派來的人前往皇宮。
剛到皇宮門口,趙惟吉就看到了那個多年沒見的寇老西在皇宮門口左右踱著步。不得不說幾年未見寇準宰相的氣質倒是越發的凸顯了,派頭都不一樣了。人也蓄起了長須,看上去威嚴了不少。
當趙惟吉他們走到快到宮門的時候。寇準也看到了趙惟吉一行人,他立馬迎了上來向趙惟吉見禮:「寇準見過王爺。」
示意寇準免禮以後,趙惟吉一把抓住了寇準的手:「平仲幾年未見,越發的精神了。」
「托王爺的福,准這幾年還行,不過現在不是說這些事的時候了,陛下的事兒您已經知道了吧。」
趙惟吉點了點頭,表示已經知道了。
看見趙惟吉表示自己已經知道,他也就不打算再拐彎抹角了:「王爺,我和您直說吧,現在宮內已經亂成一鍋粥了,先皇無嗣,如今為了誰人承繼大統的事情群臣們已經吵翻天了。」
聽到這個消息,趙惟吉表面上看一副很擔憂的樣子其實心中早就是一種我早已猜到的表情了。
真宗趙恆一輩子可能最不幸的事情就是血脈不旺,在他唯一的兒子後來的仁宗趙禎出身之前他曾經有過五個兒子,不過都不幸夭折了,最大的那個也不過活了九歲,好像是死在了去年。
而唯一活下來最後成功繼承了真宗皇位的仁宗本來要到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才出生,現在真宗比歷史上早死了那麼多年,他的出生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了。
知道真宗無後,自己很有可能取得皇位的趙惟吉此時此刻還必須裝作一副我對皇位沒啥興趣的樣子:「陛下不是還有五個弟弟嗎?為什麼不讓他們其中一個繼承皇位?」
寇準聽后,嘆了一口氣:「之所以會吵起來就是因為這個事情,如今先皇的五個兄弟,除了楚王趙元袡,周王趙元儼以外全都不在京城,而這兩位王爺卻還不到弱冠之年。在這多事之秋里,這樣的孩子繼承皇位的話,怎麼能夠服眾啊。」
聽完了寇準的講述以後,趙惟吉更加有把握能夠奪取皇位了,首先在大義名分上他並不缺,金匱之盟還擺在那裡,皇位回歸太祖一脈並不是沒有人支持。
再加上現在另外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要不不在京城,要不就太小,面對重重圍困的契丹大軍,沒有一個大臣敢做出選定其中任何一個人接班的決定。
不過雖然現在的情況對於趙惟吉很有利,但是他還是得小心一些,畢竟在有兄弟的情況下讓侄子接班不是太能夠說得過去的。
於是趙惟吉得開始一點一點的試探了:「對了平仲,先皇在駕崩之前就沒有留下什麼遺詔嗎?」
「先皇是因為肺部被箭射穿重傷不治才駕崩的,在臨終前先皇除了不停的咳血根本說不出任何話來,他就是往南面指了一指然後就龍御歸天了。」
往南面指了指,怪不得大臣們會吵翻天了,除了因為不敢就這樣挑選出一個人繼承以外。趙恆的這南面一指能夠引起爭議的了。
要知道加上趙惟吉這六個有繼承可能的王爺的封地分別是商地的商王趙元份。越地的趙元傑。鎮州趙元偓,楚地的趙元袡,周地的趙元儼,吳地的趙惟吉。
他們中有四個人的封地都在南方,這南方一指到底指的是誰誰都說不清。
但是這樣也給了趙惟吉一個機會,那就是在他最終能夠繼承到皇位的時候,這一指也能成為合法的說辭。
話是這麼說沒錯,但是現在趙惟吉還不能夠著急。現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繼承大統,而是擊退契丹軍隊。
一旦他能擊退契丹軍隊,那麼到時候以這樣巨大的威望加身的話,再來爭奪皇位那就有利的多了。
想清楚了這一切以後,趙惟吉立馬讓寇準將自己帶到先帝的靈柩前,他打算先祭奠先帝以後再做打算。
於是寇準就將他領到了先帝的靈堂了,此時靈堂中在先帝的靈柩前圍著眾多的大臣,還有跪在靈柩正前方的真宗的皇后郭氏。
眾位大臣一看到趙惟吉居然來了紛紛表示很吃驚,看到大臣們這副面孔的趙惟吉並沒有任何的表示,他徑直穿過來人群走到了郭氏的面前向郭氏行了晚輩禮。並致以了安慰。
緊接著,他走到了真宗的靈柩前。上了一炷香,在跪下來行了大禮。
在這整個的過程中趙惟吉始終在臉上掛著哀傷的表情,禮數也十分的周全,完全看不出當初和躺在靈柩里的那個人有過爭奪皇位這樣的事情發生過。
本來一直在一旁哭泣的郭氏看到眼前這一幕不禁深受感動,這位吳越王身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在大宋出事以後亦然的趕了回來,雖然有可能是別有用心,但是光這不畏死難的行動也足以讓人動容了。
反而是真宗的其他兄弟,汴梁城都被圍了這麼久了,也不見他們任何人有任何動靜,兩相比較之下,郭氏對於趙惟吉產生了些許的好感。
郭氏的想法比較簡單,其他的大臣的想法就比較複雜了,基本上大多數人在心裡認定趙惟吉此次回來多半是為了借戰爭重歸中原,恰好碰到了先皇駕崩,可能多半現在是為了皇位了。
只不過大多數人也就是在心裡這麼想想,可是卻有那麼一個二愣子居然不揣冒昧的直接跳了出來指責趙惟吉不奉詔就回京是為了奪取皇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對於這個二愣子的職責,趙惟吉並沒有在意,他只是回了一句先皇並沒有下旨不讓我回京,而且你們也可以立馬就在這裡選出一個新皇帝,他絕對不會有任何的怨言。
趙惟吉此言一出立馬將那個二愣子給堵了回去,的確在趙惟吉離開中原的時候,奉的是太宗找尋並保護海外華夏遺民的旨意,並沒有說趙惟吉不能夠回到中原。
而且要是能夠立馬就選擇出一個皇帝,他們也就不用在這裡愁眉不展了。
在這個二愣子的話被堵了回去以後,立刻又站出來一個大臣,這回這人不打算指責趙惟吉,而是希望他暫時作為汴梁城的領導,先行率領士兵將契丹人打退,至於皇帝等著打退契丹人以後再來研究也不遲。
這人是那種典型的看的明白事情,但是又怕擔責任的那種人。他很明白現在要立馬選出一個皇帝是不可能的,既然選不出皇帝那麼還是得暫時由旁人作為領導。
而這個最適合的旁人無疑就是眼前的趙惟吉了,皇室中人再加上有著極好的從軍履歷,這樣的人完全可以擔負起包圍汴梁的重任,這就避免了他們這些文臣擔負起指揮作戰這種重則了。
至於趙惟吉是不是來爭皇位的,他並不關心,如果趙惟吉能夠成功的擊退契丹人,這個皇位給他又何妨。
在眼下這種情況里,這種大臣還不止他一個,他才剛把想法說完,便有其他的大臣紛紛站出來附和到。
就這樣在這幫大臣的推舉下,趙惟吉如願以償的成為了汴梁城暫時的領導人,邁出了他實現政治抱負的第一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