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圍城

第一百四十四章 圍城

嚴世武在東梁河(太子河)支流邊為自己不能參與圍殲耶律賢及契丹朝廷眾臣而心生遺憾,百里之外的遼陽城內,耶律和里、韓德樞及其他東京道官員卻在為無法突破周軍包圍而愁眉不展。實際上,從陰曆六月初二午後到陰曆六月初三的傍晚,耶律和里、韓德樞等人的心情可謂是幾起幾落,五味雜陳。

六月初二午後,才將耶律隆先所部送出城沒多久,僥倖逃脫周軍偵騎斥侯剿殺的契丹探馬便將周軍右路軍前軍近一萬五千水陸大軍已經逼近遼陽城的消息送到了耶律和里和韓德樞等官員面前。

驚聞周軍已至,原本就對與周軍抗衡沒有多少信心的東京道官員不由暗自後悔。早知如此,就不派那麼多的精銳兵馬去支援和接應天子了。一來,派出去的契丹精騎和渤海、女真悍卒兩部加起來雖然只有四千人,可對僅有一萬五千精銳的遼陽城來說也不是小數目了;二來,周軍既已進抵遼陽城,再把天子和群臣迎來不但毫無意義,反而令後者處境更加危險。畢竟,面對一萬多周軍前軍以及可能很快就會趕來的近三萬周軍右路軍主力,耶律和里和韓德樞等人並不認為自己和天子有能力內外夾攻,將四萬周軍殲滅於遼陽城下。與其為了幾乎不可能成功的裡應外合行動冒險,還不如讓天子和群臣避入女真人的地盤,利用那裡的深山老林來和周軍周旋,或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哪怕女真人、特別是那些個生女真人很可能已經不會像之前那般恭順臣服。

於是,得到消息后耶律和里立即做出反應。他一面派人即刻出城,去追回剛剛離城沒多久的耶律隆先所部,並設法與正向遼陽城而來的天子取得聯繫,阻止其繼續南下;一面下令全城戒備,並加緊構築街壘,以求將城內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都變成周軍的墳墓。此前祖州和鳳州兩城戰鬥的相關消息已經為契丹絕大多數官員守將所知,大家都明白這種戰法是唯一能夠與周軍特別是「飛龍軍」周旋的方式。除非周軍像當初對付句容城那般無差別的炮擊全城,否則就得一間房、一條街的去和守軍爭奪,從而無法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來——畢竟炮擊全城這種失民心的事情,不到萬不得已,周軍是不會去做的。

耶律和里的動作快,城外周軍的動作更快。不等城內信使出城,周軍的斥侯偵騎已經遍布城外,將北上的道路完全截斷,以至耶律和里派出的數批信使不是被殺,就是被迫返回城內,根本沒機會將消息送給耶律隆先,更不要提通知天子改道了。與此同時,周軍前軍水陸兩路兵馬迅速部署到位,將遼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使得耶律和里在信使無力衝破封鎖后,試圖派大隊人馬出城,依靠人數優勢,強行將消息送走的打算也徹底落空。

眼見派人出城送信已無可能,耶律和里等人只得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守衛城池上,希望儘可能拖延周軍破城的時間,以期激烈的城池攻防戰能夠引起天子所部探馬的注意,及早改變行軍路線,躲過這一劫。

耶律和里在城內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力量,準備與周軍決一死戰。可出乎其意料的是,氣勢洶洶而來的周軍並沒有急於攻城。他們在阻截住所有出城報信的信使,將城池團團包圍,並擊退了城內守軍趁其立足不穩進行的幾次小規模反擊后,不但沒有隨即攻城,反而偃旗息鼓、緊守營壘。而更令耶律和里及城內一眾官員守將沒有想到的是,在紮下大營之後不久,便有超過城外周軍半數的騎兵突然離開其營壘,分成兩股往北面疾馳而去,只留下不過五、六千兵馬包圍偌大的遼陽城。

沒想到歸沒想到,耶律和里卻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於是,在確認那兩路周軍確實已經離開大營,並非是誘使守軍出城的計策后,耶律和里立即做出安排。他將包括五千精銳在內的約兩萬人馬分成四路,均以漢軍鄉丁為前隊、渤海、女真悍卒為中隊、契丹精騎為後隊,準備自遼陽城四個方向蜂擁而出,殺向周軍大營——考慮到漢軍鄉丁越來越強烈的畏戰、厭戰情緒,耶律和里此番隊形安排實際上是以渤海、女真悍卒驅趕漢軍鄉丁為炮灰衝擊周軍營壘、吸引周軍注意力,從而為後隊的契丹精騎突襲創造條件。

對於城內守軍可能趁己方兵力空虛進行反擊的情況,右路軍前軍總指揮鄒振遠早有準備;對於耶律和里等契丹守將把漢軍鄉丁放在前面當誘餌和炮灰,在消耗周軍彈藥、吸引周軍注意力的同時,增加本地漢人對周軍的仇恨,乃至驅趕城內平民百姓走在前面給守軍當肉盾,等等擺不上檯面的伎倆,鄒振遠也早有預案。是以,兩路北上支援的騎兵部隊還沒離開大營,負責阻擊城內契丹守軍可能的反擊的計劃已然在鄒振遠的腦海之中成形。

當一萬五千漢軍鄉丁和五千契丹及渤海、女真精銳還在集結整隊的時候,城外的周軍已經在鄒振遠的指揮下部署到位。三個北伐之前臨時加強到「飛龍軍」團屬炮兵營的82mm無後座炮連,在「飛龍軍」騎兵和海軍陸戰隊步兵各三個連的掩護下迅速進入位於遼陽城東面的迎陽門、西面的大順門及北面的懷遠門外的射擊位置,開始架設火炮、調整射擊諸元。與此同時,北伐右路軍前軍所屬其他留守遼陽城下的炮兵部隊則集中火力,對上述三座城門的城樓及左近城牆進行火力急襲,以防這些城門的守軍對正在城下布置射擊陣地的周軍進行干擾。

周軍的突然炮擊不但將三座城門附近的守軍轟得死傷枕籍、狼奔豕突,也打亂了耶律和里的逆襲計劃。儘管城外的周軍只剩下不過五、六千人,用這麼少的兵力進攻已經被自己改造成一座巨大堡壘,且有四萬餘人馬守衛的遼陽堅城並非明智之舉。可懾於周軍、特別是「飛龍軍」的威名,耶律和里還是不得不暫停實施逆襲計劃,將已經整好隊的一萬鄉丁及三千契丹、渤海、女真兵將派往遭到火炮轟擊的三座城門附近,準備抵抗周軍後續的進攻。

然而,令耶律和里不解的是,當周軍炮擊暫停、自己麾下的兵將衝上殘破的城頭后,迎來的卻不是預想當中周軍步兵的進攻,而是另一波的火炮轟擊。只是與之前不同的是,周軍這次將炮擊的目標從城樓、城樓兩側的城牆轉移到了城門,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城門外那早已被高高扯起的弔橋上。而且,與之前根本不知道周軍炮彈來自何處不同的是,城頭上視力較好的兵士可以清晰看到三組距離三座城門不過兩百步的周軍小股兵馬是如何操作那十八具樣式奇特的火器,將一枚枚彈丸射向弔橋的方向。雖說受到風向、風速、瞄準誤差等等因素的影響,並不是每發炮彈都能準確命中弔橋,但三輪射擊過後,三座城門外的木質弔橋還是無一例外的被諸個轟成了碎片、用來牽拽弔橋的粗大鐵索也被炸成數段,變成一堆毫無用處的廢物。直到這時,耶律和里才猛然醒悟過來——周軍這是要將自己困死在城內。

作為東京道首府,同時也是除南京道外最大的漢人聚集地,遼陽城可以稱得上是契丹人僅次於上京臨潢城的第二大城。該城周長三十里,城高三丈(9米),共設有迎陽(東門),韶陽(東南門),龍原(南門),顯德(西南門),大順(西門),大遼(西北門),懷遠(北門),安遠(東北門)八座城門。而且,由於緊臨遼河,所以遼陽城的護城河也挖掘的得既寬又深,使得這道寬三丈、深兩丈的人造溝渠成為該城的一道有效防禦屏障。

通常來說,對於這種護城河寬度並未超過自己裝備的制式過壕鋼製便橋的城池,周軍通常的戰術都是在火力掩護下,由工兵將就地組裝好的制式過壕鋼橋用專門的輸送托架,一點一點的伸到護城河對岸架穩,然後再轟塌城牆或者炸開城門,由步兵通過一座座鋼橋沖入城內。這樣的戰術用過不是一次兩次,所以遼陽城內的契丹官員、守將通過各種消息渠道也都聽說過,他們所安排的防禦策略也正是以這一經驗為基礎的。如果沒有楊克複的支援請求,鄒振遠原本也是打算以這種方式來攻取遼陽城。可隨著麾下兵將中的半數被自己派去支援楊克複圍殲契丹君臣,想要依靠手裡剩下的這不過六千餘兵馬攻克似遼陽這般堅城,對於鄒振遠來說就有些難度了。一來,由於兵力不足,在進攻的同時就不可能維持對遼陽城的包圍,城內守軍在抵擋不住的情況下,勢必會四散奔逃,從而將一場圍殲戰變成擊潰戰,令自己無法完成圍殲東京道守軍於遼陽城內的既定作戰任務;二來,就算沒有城內守軍布防的詳細情況,鄒振遠也可以猜到遼陽城內現在肯定已經被耶律和里等守將打造成了一座處處陷阱的巨大堡壘。周軍兵力上的絕對劣勢亦會令進城之後的巷戰變得困難,從而大大增加己方的傷亡,這是一心想用此戰證明自己的鄒振遠所不願看到的。

是以,在詳細研究了此前「暗羽」遼陽分堂送來的城池結構圖,再結合自己在遼陽城生活期間對此地地形的了解,鄒振遠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將城牆及護城河等防禦自己攻城的障礙物,反過來變為阻止城內守軍突圍而出的「天塹」,利用守軍自己的城牆和護城河將其困於城內,直到自己派出去支援楊克複的兩支兵馬返回后再攻城。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其關鍵便在八座城門外面的橋樑身上。

原本為了平時進出城方便、同時也為了減少對弔橋的磨損,遼陽城各城門外的弔橋只在日常軍事操演和戰時才會動用,城內外百姓平時都是通過各座城門弔橋旁邊所修建的一座或者兩座木橋進出。而隨著周軍步步逼近,為了增強城池防禦能力,那幾座木橋多日前便已經在耶律和里的命令下被拆除,如今想要進出遼陽城,只能通過那八座弔橋了。換句話說,只要城外的周軍能夠有效封鎖住那八座弔橋,城內縱使有千軍萬馬,也只能望護城河興嘆,既不能對周軍構成任何威脅,也無法逃離,真正變成了籠中困獸。而且,為了防止契丹人以城內漢軍鄉丁或者漢人百姓為炮灰和肉盾來突破周軍封鎖,鄒振遠將這一戰術作了進一步的延伸,利用自己武器方面的優勢,直接以炮火摧毀這八座弔橋,令耶律和里就算想用城內的漢軍鄉丁或者漢人百姓當炮灰和肉盾都沒機會,除非他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修好已經變成碎片的弔橋,或者重建被他自己拆掉的木橋——以城牆到護城河之間的狹小空間以及周軍必然進行的干擾來看,鄒振遠不認為對方有能力在自己兵馬回營之前乃至在右路軍主力抵達之前完成這些工作。

巨大的木質弔橋雖然堅固,但在數門82mm無後座炮的持續轟擊下轉眼之間就變成了一堆碎木塊。而城內的耶律和里雖然判斷出了周軍的意圖,卻找不出任何看起來會行之有效的反制手段。想要派兵馬出城突擊周軍炮兵陣地,且不說剛剛集結起來的那一萬來兵馬已經被他派到那三座被炮擊的城門附近防守,想要把他們重新集結起來需要時間,很可能他這邊還沒集結完畢,那邊周軍已經摧毀所有弔橋,收兵回營了——在他意識到周軍炮擊的真正意圖前,那三座城門外的弔橋便已經被炸爛,加強到三座城門處的這一萬多兵馬根本沒機會出城反擊;即便他能在周軍毀掉所有弔橋之前將這些兵馬集結起來,也沒有任何把握能夠幹掉毀弔橋的周軍炮兵,更不可能令周軍喪失再次實施類似行動的能力。當然,沒把握歸沒把握,就這樣坐以待斃顯然也不是耶律和里的風格。因此,儘管時間很可能不夠用,耶律和里依然下令將之前派到三座城門協防的人馬調回,準備重新編為一個大的集群,出城南的龍原門(南門)。一方面,對可能出現在城南的周軍進行突擊,阻止其對城南兩門弔橋的破壞;另一方面,則在突擊成功后,於城南兩座城門(龍原門、顯德門)外結營駐紮,護住這兩座城門。

只是,耶律和里的反應雖然不算慢,可城外周軍的動作更快。城內的那一萬多守軍剛剛重新集結到位,還沒來得及殺出城去,城外周軍的三個炮擊集群就已經完成東、西、北三個方向六座弔橋的摧毀任務,重新分成兩組,展開了對龍原門和顯德門外弔橋的炮擊。其中龍原門外的弔橋因為負責摧毀該橋的周軍炮擊集群到位速度快而先遭「毒手」,不等城內守軍打開城門衝出來,就已經變成了一堆碎木頭。相對來說,顯德門外的弔橋則幸運一些。由於負責摧毀該門的周軍炮擊集群行動有些遲緩,雖然弔橋也挨了幾炮,並被炸出了幾個大窟窿,可好歹趕在被完全摧毀前放了下來,給了城內守軍衝出城外的機會。儘管被布置在最前面的漢軍鄉丁不想當炮灰,可在身後凶神惡煞一般的渤海、女真悍卒以及契丹精騎的驅趕下,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踏上已經搖搖欲墜的弔橋,冒著周軍的密集火力衝出了城。

眼見麾下兵馬終於趕在最後一座弔橋被毀之前沖了出去,負責指揮此次突擊行動的契丹將領不由心中大喜。他一面下令漢軍鄉丁加快出城速度,一面準備派人向留守大人報告這一難得的好消息。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越來越密集的人流雖然加大了衝破周軍火力封鎖的可能,卻也加重了弔橋的負荷。對於已經在之前的炮擊中千瘡百孔的弔橋來說,突然增大的人流成了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那名契丹將領未經仔細考慮的命令替周軍完成了對城內守軍最後一條出城通道的致命一擊。在顯德門外的這場封鎖與**之戰僅僅持續了不到半柱香的工夫,便隨著顯德門外的弔橋在一陣「喀喀啦啦」的巨響中斷成數掉落入護城河中而告結束。

城內守軍拚死出城突擊雖然停止了,城外周軍的炮擊卻沒有就此結束。在趕過來支援的另外一個炮擊集群的合作下,十八門82mm無後座炮又對著顯德門和護城河裡的斷橋殘骸進行了數輪炮擊,直至拽拉弔橋的鐵鏈被炸成數段、護城河裡的斷橋殘骸被炸成碎片,這才收兵回營,留下那名剛剛經歷了大喜到大悲的契丹將領站在城頭之上望河興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宋英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新宋英烈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四章 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