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張野的擔憂
一隊陣地上,張野一屁股坐在剛剛修建好的臨時指揮部內,其實也就是一個搭建有棚子的地方。
將戰壕後部向後挖掘幾米,前方留下一個不大的空間用來觀察,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充當機槍掩體。
但是此時的一隊並沒有配備機槍,整個新軍內的機槍也沒幾挺。
整個戰壕被連成一線,指揮部內只有一張破舊的桌子,此時的張野正坐在一處土堆上,一手拿著饅頭,一手拿著一隻茶杯。
此時部隊剛剛修建好第一道戰壕工事,鐵絲網防禦陣地目前還沒有修建,為了儘可能的給大營內的那些人來點驚喜,張野打算等到晚上在修建。
以及第二道戰壕,張野同樣打算等到晚上在去修建。
相比第一道戰壕,第二道戰壕不需要修建的太過於堅固,而加上張野本身在第一道戰壕內就留下了一些後手,所以第二道戰壕的作用實際上並不大,當然了,只是比起第一道戰壕來說是這樣的。
整條戰線長約七百米,每人防守的面積大約在四點六米左右,這個距離對於缺乏自動火力的張野部來說有點長,但是同樣的,對面參與進攻的部隊也同樣的缺乏自動火力,所以這個都是相應的。
張野部所需要防禦的面積大了,對面進攻的面積也就相應的增加了,這樣可以儘可能的分散對方的兵力,以確保在敵人衝到幾十米範圍之內可以最大程度的擊傷擊斃對方。
此時兩個班的士兵正拿著鐵鍬,按照張野的部署在一道陣地正前方一百至一百五十米左右的地方挖著一個個深約半米的小坑。
雖然小坑的形狀並不規則,每一個坑的位置也不同,有的是一條直線,有的則是向前,或者向後延伸,但這並不重要。
鐵絲網需要用木樁子來固定,而此時挖的這些小坑,就是為那些木樁子準備的,而一根根長約兩米五左右的木樁子也早就被準備好了,此時就在陣地的後方擺放著。
另外有兩個班的士兵不停的在用工具剪著鐵絲,將其剪成一個個大約有四五厘米長的小段,這些是打算等鐵絲固定好之後,在纏繞在鐵絲上的倒刺,用來阻擋對方士兵順利的穿越鐵絲網。
除此之外,張野還有一些其他的準備,例如,在鐵絲網前後各五十米左右的範圍內埋下了一顆顆的地雷,當然了,這些都是偽裝物,張野自然不可能去埋真正的地雷。
而是按照目前一隊所擁有的地雷總數乘以二,用磚塊來代替地雷,平均的分佈在這些範圍內,製造出前後兩個雷區。
「張大人,這招管用嗎?」
忙活了半天的楊軍威氣喘吁吁的一屁股坐在張野旁邊的土堆上,看著忙活了半天的陣地,他總感覺這玩意兒有點不靠譜。
「管用。」
張野點了點頭,只能這麼說了。
現在又不是幾十年後,鐵絲網用於戰爭還沒有出現過,世人並不知道鐵絲網還有這個功能,而第一次出現鐵絲網是在歐洲戰場上,那是一戰時期,德軍與法軍的較量中出現的。
而那一次的戰事,正是因為鐵絲網的出現,極大的阻擋了德軍的進攻速度,並且給德軍帶來了不小的傷亡。
雖然歷史上鐵絲網真正的出現是在1867年的美國,美國人約瑟夫格利登因因為放羊的時候偷懶才發明出來的,后被美軍發現,並納入防禦戰術裝備。
但是真正的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還是一戰時期,所以這個時候儘管鐵絲網已經被發明了出來,但卻還沒人真正的用過。
而戰壕,這個就跟別提了,同樣也是在一戰時期才出現的現代化戰壕,當然了,之前也曾經出現過,但那些都不是正規的,跟現代化的戰壕還有很大的區別。
如果非要找個例子的話,那歷史可就太久遠了,古代行軍打仗軍隊所建造的營寨,其作用也相當於戰壕,而營寨似乎從有歷史記載的那一天就出現了,所以這是個無從考證的事實。
「這玩意兒我看還不如營寨好使,現在咱們跟他們處於同一層面,視野上的優勢就沒了。」
楊軍威有些不明白,有現成的營寨不用,卻跑到營寨外面來挖這麼一處看起來沒用的東西。
張野不僅放棄了原本就已經很堅固的營寨,而且還將戰線向前推進了不少,現在的新戰線位於林子的出口處,也就是說,在他們的面前是一片開闊地,而背後則是一片林子。
從戰術意義上來講,這樣的布局有利於防守一方,因為在打不過的時候,他們可以利用樹林的掩護迅速的撤退,也可以利用樹林的掩護來抵擋背後的子彈。
「等到明天你就知道了,到時候你肯定會為此感嘆的。」
張野直接說道。
大戰在即,他也沒精力去解釋那麼多,況且解釋了楊軍威也未必會明白,只有等到演練真正開始的那一刻,他們才能從現場的局勢中明白這種部署的好處。
忙碌了一整天的時間,夜幕開始悄悄降臨,大營內並未派出人手前來查看,這也讓張野多少有些鬱悶。
早知道會是這樣的話,他早就直接下令開工構築其他的防禦工事,這樣的話士兵們起碼還能有半夜的休息時間。
匆匆的吃了晚飯,張野下令全隊士兵到第二道戰壕處進行工程作業。
第二道戰壕的要求並不高,相比較於第一道戰壕那近兩米的深度而言,第二道戰壕只需要向下挖掘一米左右即可,挖出的泥土置於前方,正好形成一個高約一米五六左右的遮擋物,士兵站立在戰壕內正好夠用。
而第一道戰壕,張野也只留下了三道口子,因為戰壕深度為兩米,這也就杜絕了對方會從整條戰壕內躍出的可能。
對方士兵即便是突破了第一道防線,他們也只能從張野事先預留的三道口子內出來,而這也給了張野一個反擊的機會,集中火力瞄準三處口子,只要出來人就開打。
一百五十多人,花了將近三個小時才完成這一任務,第二道戰壕只有四百多米長,加上深度不深,所以速度倒是稍快了一些。
稍事休整之後,張野開始吩咐士兵們背上之前準備好的樁子,到下午提前挖好的口子處將木樁埋下,然後又用鐵鍬將多餘的土回填,用稍微細小一些的棍子將其夯瓷實,避免木樁出現鬆動。
又用了大約一個小時,七百餘米的正面陣地前已經被安插了數百根木樁子,平均每五米便有一個,爾後士兵們開始按照要求將鐵絲固定在木樁子上,逐漸的行程鐵網。
其餘士兵則用工具將下午剪好的倒刺安裝在鐵絲上,整個工程一直忙碌到凌晨三點多這才結束,隨後張野又親自檢查了一遍所有的陣地,確認無誤之後,這才回到了臨時指揮部內休息了起來。
明日一戰事關重大,如果勝了,張野以及他的一隊未來將會前途無限,如果敗了,張野只能從頭再來了。
而從頭再來的機會,也絕不會有現在這麼方便。現在整個清朝能夠入張野耳目的也就只有一個袁世凱。
如果不是只有一個袁世凱可以讓他選擇的話,張野甚至都想自己單幹。
但是很無奈,資歷不夠,上面又沒有人幫助自己,名不正言不順,招個兵都沒人會來跟你。
而且又無糧無槍的,此時單幹,那就跟孫文之類的人差不多了,屬於那種純磨嘴皮子的類型。
雖然張野此時也有一些可以賺錢的法子,但自身的力量實在是太單薄了,即便是搞了出來,早晚也會被滿清的那些蛀蟲給弄走的,得不償失。
這半年以來,張野沒少考慮自己的未來,難道一直要跟著袁世凱嗎?難道整個清朝這個時期沒一個可以讓他跟隨的人嗎?
想來想去,還真的就沒有,除了老老實實的跟著袁世凱,等待機遇以外,張野還想到了另一個人,清末重臣李鴻章。
但是張野與李鴻章之間並未有任何的交集,再者去年清日甲午海戰,李鴻章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這也導致了李鴻章的身體日況愈下,此時已是精力不足。
雖然李鴻章一直擔任著直隸總督的職位,但此時的李鴻章早已沒了以往的霸氣,更多的還是過一天算一天,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滿清不要在受到什麼更大的傷害就行了。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袁世凱是李鴻章選定的接班人,加上李鴻章身體也不行了,根本就沒有精力再去培養一個毛頭小子來接班,更不會為了一個張野而去推翻袁世凱。
滿清除了這二位之外,當屬湖廣總督,半年前剛卸任兼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張香帥。
但是張之洞的自強軍有些讓張野鬱悶,這完全就是一個披著狼皮的羊,號稱新軍,實則舊軍隊的底子,戰力提升並不大。
而且此人怎麼說呢,反正給張野的感覺就是很不好,可能是因為歷年來的官場爭鬥等等,湖廣之地雖然富裕,但對於張野來說,去那邊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
離開了直隸就意味著離開了權利的圈子,使張野的未來發展受到很大的鉗制,所以綜合來說有點得不償失。
綜合以上的那些因素,目前張野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袁世凱的手下練兵,而袁世凱又是一個控制**極強的人,所以張野擔心一旦自己表現的過於強盛,會導致袁世凱的不滿,甚至是殺人滅口。
所以,明日一戰,張野必須要表現出最強的實力,短期內袁世凱是不會對他動手的,而張野的目標便是往上爬,儘可能的擴大自己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