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聾而不啞
至少有兩位朋友提醒了我,聾並不一定啞,耳聾也是可以學習說話的。對這方面我確實不在行,只是憑我的常識去寫而已。不過,既然有讀者提到這個,我也查了一些資料。為了讓大家讀書的時候少一點不適,我還是給自己找點轍吧。先轉一篇文章:
****************************************
怎樣讓聾啞人「聾而不啞」
因先天性聾或嬰幼兒期即有嚴重耳聾以致失去聽取與學習語言的能力,或雖已初步學會語言,后因發生耳聾又重新喪失語言能力的人,稱聾啞人。其本質是因聾成啞的,故有人提出改稱聾人。
致聾的原因多而複雜,歸納起來有:
(1)先天性聾中原因不明的竟有13-12,其次為遺傳,近親通婚,先天性梅毒,孕期母體患病,藥物中毒,外傷早產等
(2)後天性聾有產期中新生兒窒息,產傷,缺氧,高熱感染,藥物中毒,頭顱外傷,中耳炎或聽神經瘤等。
這些聾人中許多人還有殘餘聽力,語言器官和語言中樞一般都完好,只要早期進行語言訓練,可讓聾兒不啞。具體的對策有四項:
(1)提高早期診斷的確診率,尤其耳科大夫應耐心儘早為患兒作出診斷以便早治,
(2)早期配用助聽器,
(3)早期開展聽覺語言訓練,
(4)用辯證的關係來認識和分析聾啞的因果關係,不能因為感音神經性聾難治而認為啞是不可避免的。正因為還有殘餘聽力,醫生可以有目的地利用與發展殘餘聽力,運用科學的語言訓練,使聾人照樣能講話進行交流,這是聾兒康復成功的理論基礎和關鍵所在。
****************************************
我查的資料大同小異,說的聾而不啞都是指有殘存聽力的,不過,在本書里小宇沒有什麼殘存聽力。(至於文中狀況是不是可以導致完全失聰,就別較真了,對醫學我真的是不怎麼懂。)另外,早期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時候如果用太多的精力去開發聾兒的說話能力是不是會得不償失也是個問題。在我查資料的時候,確實也看到過這樣的意見:「許多聾兒家長在訓練孩子聽語中陷入改造聾啞狀態的誤區,以不至於使很多聾童成了只會說話的機械人,綜合能力較差,走上社會後似乎只會說話。康復的目的並不是改造聾啞狀態!」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說這話的是不是專家我也不知道,大家就當個參考吧。反正我給自己找轍也只能找到這個地步了,如果說還有不妥的地方,大家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謝謝大家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