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八章: 兩個原因
形勢一片大好之下,為什麼高宗皇帝還非要岳飛收兵不可?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說法;而其中最流行的一種說法,非「把柄論」莫屬。
「把柄論」的支持者認為,金國的手裡拿著南宋高宗皇帝最為擔心和致命的一個把柄---高宗皇帝的同父異母大哥,前朝的欽宗皇帝趙桓。
「把柄論」的說法是,一旦岳飛真的攻入金國,把欽宗皇帝迎接回來;或者岳家軍把金國打急了,金國也會把欽宗皇帝給推出前台,讓前方將士、南宋朝廷以及高宗皇帝難堪,甚至能夠威脅到高宗的皇位,云云。
「把柄論」的理論根據是:欽宗的帝位是源自於他的父親徽宗皇帝,而高宗的帝位是源自於張邦昌的贈送,或者說是間接源之於金國。
也就是說,雖然欽宗已經淪為金人的階下囚,但只要他一天不宣布放棄帝位,他趙桓依舊是宋朝法統上的正宗皇帝;而在任的高宗皇帝趙構只能算是臨時暫代,又或者說是違章撍建。
「把柄論」最重要的一個論據就是完顏兀朮的遺書---《臨終遺行府四帥書》,完顏兀朮在他的遺書中如此寫道:
「吾天命壽短,恨不能與國同休。少年勇銳,冠絕古今。事先帝南征北討,為大元帥左都監,行營號太子軍,東遊海島,南巡杭越,西過興元,北至小不到雲城,今契丹、漢兒、侍吾歲久,服心於吾。
吾大慮者,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聞韓、張、岳、楊,各有不協,國朝之幸。吾今危急。雖有其志,命不可保,遺言於汝等:
吾身後,宋若敗盟,任賢用眾,大舉北來,乘勢撼中原之心。復故土如反掌,不為難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謹守,忽忘吾戒。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議計,擇用為輔,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公。并力破敵。如此又可安中原人心,亦未深為國朝患害,無慮都一也。
宋若守吾誓言,奉國朝命令,時通國信,益加和好,悅其心目。不數歲后,供需歲幣,色色往來,竭其歲賦,安得不重斂於民,江南人心奸詐。既擾亂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亂,無慮者二也。
十五年後,南軍衰老,縱用賢智,亦無驅使,無慮者三也。」
這份遺書的重點其實就是一句話---宋若敗盟。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
天水郡公桓指的就是宋欽宗趙桓。
換而言之,連完顏兀朮也都認為,宋欽宗趙桓是制約南宋朝廷和高宗皇帝的最有力的武器。
......
對於這樣的一份《臨終遺行府四帥書》,只能一笑置之。
首先,這一份所謂的遺書,他的出處竟然是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而不是宋朝或者是金國的正史記載,豈不怪哉?
其次,女真金國向來以上邦大國自居,把南宋貶為臣地。他們對於南宋政權的稱呼大多是南人或者江南,而絕對不會象這一份「遺囑」那樣以「南宋」相稱,更何況是完顏兀朮這個好戰的激進分子?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完顏兀朮是死於公元一一四八年,也就是南宋的紹興十八年。而在七年之前,岳飛已經屈死於風波亭之中,韓世忠、張俊等人的軍權也都先後被收回。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等等,全部都已經銷聲匿跡,泯然於人間多年了。
這些情況,身為金國軍方最高領導人的完顏兀朮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如此,假如他還說出「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聞韓、張、岳、楊,各有不協」之類的說話,那不是貽笑大方嗎?
因此,這份所謂的《臨終遺行府四帥書》即便不是虛擬的,也是經過了某種刻意的修改。
......
拋開完顏兀朮這篇遺囑,先假設欽宗皇帝被迎接回南宋朝廷,從現實的條件中推理一下欽宗皇帝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從名聲上:欽宗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亡國之君,而高宗皇帝好歹是一個中興之主;兩人的名聲好壞,一目了然。
從根基上看:欽宗皇帝登基只有一年多時間,手下的大臣死的死、老的老、流放的流放,徹底變成了孤家寡人;而高宗皇帝在位已經有十幾年,所有的大臣都是他一手任命提拔起來的,可謂是根深蒂固,又豈是欽宗所能比較的。
最直接的例子,大家所公認的最正直忠誠的大臣岳飛,在他的奏摺裡頭也把欽宗皇帝稱呼為天眷,也就是皇帝的親屬而已。
退一萬步說,如果高宗皇帝真的感覺欽宗會威脅到自己的帝位,他只需要像朱元璋謀害小明王韓林兒一樣,在大破金國之際,神不知鬼不覺地將趙桓給辦了,這樣,所有問題不是全都解決了嗎?
所以,高宗趙構並不害怕欽宗趙桓回國;相反,為了提高自己在國內的聲望,他多次打出「迎回二聖」的旗號。
很多人以為「迎還二聖」的口號是岳飛的專利,其實不是,趙構才是最早喊出這個口號的人,其即位后的第一封詔書中就有「同徯兩宮之復」的言論。
將趙桓接回,由自己直接控制,顯然要比留在金國充當金人的棋子要好得多。
......
假如「把柄論」的支持者們還不服,不妨推開所有的假設和推理,看看歷史上類似的個案。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皇帝被俘虜之後再送回國的,國內已經另立新君的情況也有多個例子---比如唐朝的唐玄宗和明朝的正統皇帝。
當唐玄宗和正統皇帝回朝的時候,他們在朝中還有一股潛在的政治勢力可以倚仗,然而在新君面前,他們只能接受既定事實,俯首稱臣。
所以,「把柄論」的支持者們,大多是對歷史泛泛而談之輩。
......
既然如此,那麼高宗皇帝用十二道金牌強行讓岳飛班師回朝又是什麼原因?
陳豆認為。有兩個因素造成前所未有的十二道金牌的出現:一是秦檜的私慾;而另一個就是高宗皇帝的慵懶。
秦檜的私慾很容易理解。
高宗皇帝之所以要委用他,就是因為他秦檜跟女真人諳熟,容易達成協議。一旦高宗皇帝知道南宋的兵力已經超過金國,轉而支持主戰派,向金國發動討伐,要收回前朝的失地,他秦檜豈不是馬上跌落萬丈深淵之中?
所以。秦檜肯定要千方百計對高宗皇帝隱瞞真相,或者對真相進行扭曲。讓高宗皇帝依舊認為金兵勢大而不可敵,讓高宗堅持與金人議和的政策。
只有這樣,他秦檜才能在朝中保持自己的權勢。
另外一個原因就比較難以理解。憑什麼說高宗皇帝慵懶,為什麼他的慵懶會導致岳飛在大好形勢之下撤兵?
簡單地說,高宗皇帝是一個典型的甩手掌柜式的皇帝,自己不太過問朝政,而把權利更多的交給了宰相的手中。
從李綱、黃潛善開始,一直到秦檜為止的十任宰相,都無一例外地得到高宗皇帝的絕對信任。都能夠實施自己的主張,其中就包括了主戰派張浚的把首都從臨安府往前推進到建康府的主張。
事實上,這十任的宰相,除了李綱、黃潛善和汪伯彥這三位是在戰火中因為犯錯而被貶職外,其餘的宰相們大多是因為各種原因自動辭職,而秦檜更是老死在宰相的位置上。
可以說,秦檜的對事實的極力扭曲和隱瞞。再加上自己的懶惰和不求甚解,讓高宗皇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嚴重的誤判。
......
金人的數次入侵和秦檜的刻意恫嚇,使高宗皇帝早早早就被嚇得患上了嚴重的「恐金症」。
在他的心中,金國永遠是那樣的堅不可摧,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女真人也根本不可能失敗。
自從得知父親徽宗皇帝的死訊,每次和議。高宗都不厭其煩地要求金人送還欽宗趙桓。當然,送還趙桓只是和議內容中的一個附帶條件,和議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爭取到自己的生存權。
為了和議,高宗皇帝可謂處心積慮,絞盡腦汁。從逃亡的那一天起,他從來都沒放棄過對和議的追求。
也許有人會為他辯護道:南宋初建,基礎差。底子薄,又遭受金國連續打擊,國民經濟嚴重受創,民生凋敝,高宗既覺得金國過於強大,自己無力收復失地,他通過和議來解除來自金國的威脅,使國家得以生存,又可以休養生息,使國力得到恢復,不也很好嗎?
是的,高宗皇帝在這個問題上實在是太悲觀了。
他沒能正確判斷出隨著抗戰的深入,宋金的勢力對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宋軍收復中原失地根本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
於是乎,在秦檜的刻意引導之下,高宗皇帝選擇了卑躬屈膝來保全自己。
結果是,女真人摧毀了他的故國家園,擄掠走他的臣民,殘殺了他的親人,甚至虐殺了他的父親,姦淫了他的母親,姦殺了他的妻女,等等。
但面對金人,他卻能一口一句地自稱「臣構」。
當秦檜和他的黨羽們輪番發表著類似「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岳某若深入,豈不危也?」的言論時,膽小如鼠的高宗皇帝真的害怕了。
高宗皇帝害怕的是,如果岳飛「稍有挫衄」,讓戰火引到江南地區,他就全盤皆輸了,臨安就做不成安樂窩了。
所以,高宗皇帝最好的選擇莫過於見好就收,保持與金國和談的籌碼。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PS:謝謝沒落皇朝Ⅱ大大、靚女007大大、hans2006大大、黎家大少爺大大和0拈香一朵0大大的打賞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