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帝國往事】
而李世民則反對,他認為當初起兵就是為了取天下,應當直入關中,號令天下,今天遇上一小敵就回師,追隨我們的大臣和將士就會離開我們,更何況退回太原只不過是佔有一城罷了,我們就成了盜賊,遲早會被人一鍋端了。李建成表示贊成這一觀點。
李淵最後還是採納了裴寂的主張,經歷那麼多,他早已變得老成持重。離關中還有很遠的路,不知還要多少危難,前方不遠就是討厭的宋老生。打下長安最好!問題是打不下來呢?長安要是打不下來,太原又沒了,那真的要上山打游擊了!或許李世民說的是對的,可李淵不想冒這個險。
所以他當天就命李建成率領他的左軍回救太原。李世民得知左軍撤回太原,非常驚訝!他連夜去到李淵的營帳想說服李淵。此時已是半夜,李淵睡了。帳外的將士又不讓李世民進去。
李世民很無奈,只好蹲在帳外哭,李世民也哭越傷心,越傷心哭的就越大聲,恨不得把全軍營的人都吵醒陪他一起數星星。李淵就這麼活活被吵醒了:「誰吃飽撐著啦?三更半夜不睡覺,跑來這裡哭。」
「是二公子!」「喔,請他進來吧!」「沒事你哭什麼啊!」「現今我們為救黎民百姓而起兵,前進則戰必克,而退後,眾人就會離我們而去。前面是逃離的將士,後面是強敵,我們被殺是分分鐘的事啊!所以我才哭的那麼傷悲。」
李淵是個老謀深算的主,他很清楚自己現在的處境。只不過他想先穩固後方再考慮進軍,畢竟家裡上上下下還有幾十口喘氣的,一家只都捏在自己手裡。
可今晚李世民的話讓李淵明白走上這條路就無法回頭,只能勇往直前,不成功便成仁,沒有第三條路!
李淵同意了李世民主張。命令軍隊向霍邑開進。可李建成的左軍已經走了,現在就只有李世民的右軍,一支軍隊是不可能打下霍邑成的。於是李世民連夜追趕李建成,讓他回師。由於超速駕駛,加上夜黑風高,路況不明,李世民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摔落馬下。
沒有辦法,李世民只好擦擦屁股爬起來,這時馬也不知道跑到那裡去。李世民就靠兩條腿一路走,終於找到李建成和他的左軍霍邑之戰上天似乎並沒有大算拋棄李淵,八月三日,雨終於停了,而後方的糧草也隨之到達。李淵軍進抵霍邑城下。
李淵主動約架,可宋老生不是傻子。放著好好的城池不守,和你在荒山野嶺亂砍?
我老年痴獃啊!李淵見宋老生不肯和自己打,也沒辦法。城是不能攻的,就那麼點家當。要是打完了怎麼辦?那就等吧!我就不信你會呆在城裡一輩子。
可是李淵不能等,三萬大軍是要吃飯的,在霍邑城下多呆一天就得浪費很多糧食,再說李淵要直取長安靠的就是兵貴神速,要是隋朝各郡大軍趕來長安勤王,那還不把李淵這三個師給揍個死吖的。
更為重要的是各地反軍很多就在不遠,比如朔方的梁師都、馬邑的劉武周、瓦崗的李密,都離自己不遠。其中就以李密最不厚道,前些日子,當李淵還在餓肚子、淋雨的時候,李密遣使送來書信要李淵加盟。所謂加盟說難聽點就是歸順,要李淵聽他的話。
李密此時已經擁兵數十是萬,而且還是各路反軍的帶頭大哥,財大氣粗。李淵自然不敢違背李密,好話說了一大堆才占時穩住的李密。大家都是出來混的,憑什麼聽你的?
李淵苦苦思索,終於心生一計。他命李世民帶著幾個人到霍邑城下,拿著馬鞭指指點點。
宋老生一頭霧水:這小子想幹嘛?只見李世民帶的幾個人捲起袖子,勒緊褲腰帶,手裡拿著傢伙,在李世民的指揮下跑到城牆下繞著城池跑。他們在圍城啊!
宋老生十分生氣,一個二十歲的毛頭小子竟然敢這樣耍老夫,是可忍,孰不可忍!宋老生打開東門和南門,率軍背城迎戰!終於上當了!李淵和李建成領軍列陣城東,迎戰宋老生主力,李世民和姐夫柴紹則列陣於城南。宋老生指揮隋軍向城東的李淵和李建成發起衝鋒。李建成這時不慎墜馬。
宋老生抓住機會,親率大軍撲向李淵和李建成。李淵軍不敵,節節敗退。此時,城南的李世民率軍迂迴機動到隋軍後方,完成對隋軍的夾擊。宋老生見情況不妙,準備撤軍回城。這時李淵命人喊:「抓住宋老生了,抓住宋老生了。」
隋軍信以為真,更無心戀戰,紛紛退回霍邑城中,並關閉城門。這幫小子算是撿了一條命,就是可憐了宋老生。當宋老生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跑到城門下,才發現城門關閉了。這下這完蛋了,前有城牆後有追兵。宋老生怎麼說也是個人才,他靈機一動:「快把繩子扔下來。」
哦!對,不是還有繩子嗎?接著您吶!宋老生抓住繩頭就往上爬!吃奶的力都使出來了。突然背後不知是誰打黑槍,宋老生還沒反應過來就見閻王了。
斬他的大將正是劉弘基,之後我們還會提到他。宋老生死了,霍邑城裡的隋軍沒了帶頭大哥,堅守沒多久,意思意思也就投降了。屈突通大業十三年(616)八月,在得知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並有可能兵鋒直指長安時。隋朝長安留守代王楊侑派兩位大將領軍試圖阻擋李淵軍進人關中。一位是宋老生,另一位就是屈突通。
屈突通是一個猛人,不是小猛,是大猛。隋末個造反成風的時代,自大業七年(611)十月,山東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首先舉起反隋大旗,到大業十三年(616)。
這六年間,據不完全統計,農民起義共爆發一百二十多起,其中生命力較強,到唐朝建立還存活下來的就只有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竇健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淮南起義軍等少數幾支。絕大多數的農民起義都被政府軍鎮壓或給其他的起義軍吃掉。
而隋末鎮壓農民起義最生猛的一個是張須陀,另一個就是屈突通。這兩個人就像隋朝的救火隊長,哪裡有革命的火苗就往哪裡奔。各農民起義軍當然不是這哥兩的對手,怎麼說他們也是接受過系統軍事理論教育和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一流軍事將領。
可這兩位將軍畢竟文化水平有限,要是遇上個高智商的知識分子他們就忽悠不過來了。張須陀遇上了李密,結果腦袋沒了。屈突通遇上李淵…當然,屈突通不是張須陀,李淵也不是李密。
大業十三年(616)九月上旬,李淵放倒了宋老生之後便馬不停蹄的率軍包圍了河東城(今山西永濟西)。此時屈突通已經率軍數萬進駐河東城,並加固加高城牆等防禦工事和囤積大量糧食準備長期堅守。
但屈突通還是在李淵軍剛到來之時,立足未穩之際,命虎牙郎將桑顯和夜襲李淵軍的王長諧部,王長諧軍很快敗退,幸好李世民及時趕到把桑顯和擊潰。桑顯和逃回河東城,屈突通自知不是士氣正盛的李淵軍對手,所以他更加堅定要長期堅守河東城。
糧食我有的是,不遠處就是永豐倉,而且河東城牆堅固。足可以抵擋你一年半載。一年半載?
別逗了,爺還得去長安呢?誰願意和你在這裡耗啊!李淵見屈突通鐵了心在河東過春節,就與九月十日向河東城發起總攻。打了半天,李淵軍除了傷亡慘重之外毫無進展,河東城就像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擋在李淵軍面前。
李淵意識到這樣耗下去是不行了,他招開軍事會議。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裴寂主張先攻克河東,再進入關中奪取長安,留下河東在背後很有可能腹背受敵。而李世民則針鋒相對,認為攻打長安利於兵貴神速,不宜長期屯兵于堅城之下。兩條意見似乎都很有道理,李淵又一次面臨抉擇。李淵權衡兩種意見各取所長,決定兵分兩路。
九月十二日,李淵留下一部分軍隊圍困河東城,以牽制屈突通,親率主力從梁山和龍門山渡過黃河,向關中進發。
進入關中就一定要攻陷河東城嗎?屈突通你就在河東城裡呆著吧!不和你玩了。長安,就在眼前。關中古稱「八百里秦川」,秦嶺北麓的渭河沖積平原。
北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四關之中,謂之「關中」。這裡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很適合耕種,所以農業發達,人口稠密。而北面是陝北黃土高原,西面是山地,這樣地形很適合牧馬和牧羊。從而保障了戰爭對戰馬的需求。
南面則是秦嶺,秦巴山脈。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和歷朝歷代政治中心的首選。
戰國時的秦國就是以區區關中之地,橫掃東方六國,最終威加海內,一統天下。而之後的西漢更是以關中為基礎,和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最終逼迫項羽自刎於烏江。可以說誰奪取了關中,就擁有問鼎天下的資本。
李淵是個明白人,他自然知曉。所以他太原起兵之初就確立了「先西后東」的戰略方針.
其實當時不只是李淵明白這個道理,許多反王也都明白,比如說李密,可李密當時正帶著十幾萬人和鎮守洛陽的王世充掐架。而離關中不遠的西秦霸王薛舉也想攻取關中,可還是被李淵搶先了一步。
李淵軍渡過黃河后,進人關中之後,隋朝各地官員還是很識時務的,仗還沒打,就紛紛掛白旗投降了。
其中有一個叫李孝常的,他是華陰縣令,也跟風投降了李淵。一個小小的縣令似乎對李淵沒多大用處。可是在他的地盤有一座永豐倉,在那個有多少糧食就有多少人的年代,糧倉對於李淵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九月十六日,李淵軍抵達朝邑(今陝西大荔縣東)。
生活在陝西大荔縣的同胞們一定知道自己離西安有多遠,不是大荔縣的可以拿出地圖來看一下。不到一百五十公里,換作今天也就兩個多小時車程。此時的長安就在眼前。李淵似乎能感受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市正在向他招手。
長安已經是囊中之物了,現在最重要的是要防禦從東邊來的隋朝援軍。所以李淵命李建成、劉文靜等各軍進駐永豐倉,並扼守潼關,同時派出李世民、劉弘基等各軍進攻渭水以北的涇陽、雲陽、武功諸縣,從北面對長安進行合圍。
屈突通得知李淵渡過黃河向西后大為驚呀!因為他怎麼也不敢相信李淵會在還沒有攻陷河東城就向西進兵,更加不解李淵軍是在那裡渡的河?用什麼渡的河?
河東城是黃河的渡口,而且在李淵還在霍邑之時屈突通就已經把黃河兩岸的船隻收繳了。
難道他們是冒著喂王八的危險游過去的嗎?屈突通之所以堅守河東城,而不和李淵交戰就是這個原因,在他看來,只要守住了河東城就是守住了關中,就是守住了長安城。
可是他忘了,這麼長的黃河不可能只有一個渡口,這麼多的船隻他也不可能收的完。啥也別說了,追吧!要是長安丟了,楊廣同志還不活颳了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