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大周王朝】
其後幾日,柴榮指揮手下幾員大將帶兵掃清了濠州的外圍,將城外的關城及堡壘盡數拔除.
十一月十四日,柴榮遣使傳信給濠州的守將郭廷謂,叫他立刻投降。郭廷謂既有心投降,又想再觀望一下,便給柴榮回信稱:「臣的家眷都在江南,如果馬上出降,恐怕闔家將為唐國所滅,請陛下容臣遣使赴金陵請命,然後出降。」
柴榮知道他的真實想法,但對郭廷謂還是十分愛惜,便准許了他的請求,調過頭去攻打臨近濠州的唐軍部隊。
自柴榮攻入淮南后,南唐皇帝李璟便將保義節度使(空銜,此時保義軍屬後周)陳承昭任命為濠、泗、楚、海四州都應援使,調集水師數萬人,戰船幾百艘,集結在泗水東岸(具體在今安徽五鳳縣境內),打算對濠州增援。
李璟對陳承昭也算是寄予厚望了,因為接連幾年,南唐對後周是屢戰屢敗,疆土日蹙,國力也大不如前,真是贏得起輸不起了。李璟為了能打贏這一仗,幾乎把手頭能提調的兵力全部派給了陳承昭,滿心指望著他能扭轉乾坤,順利地將周軍擊退。
可是這個陳承昭的才能也不見得就能比李景達強出多少,這回雖說是接下來一個大活兒,卻也不知道怎麼才能交上差,等隊伍集結好了之後,只是領著大軍龜縮在營寨之內,不敢向濠州派出一兵。
十一月十九日,柴榮探明了這支軍隊的方位,當日就親提大軍。沿水陸兩路前往奔襲。次日晚間,周軍到達南唐水師營前。趁著夜色潛伏下來。後半夜時分,周軍分成幾路涉水潛行。接近了唐軍營寨,又突然間一舉殺出。唐軍猝不及防,一下被攻破了寨門,轉眼間後周大軍蜂擁而入,與唐軍展開激烈廝殺。
這一戰,一直持續到天明,唐軍大敗,臨陣被斬殺五千餘人,另有兩千餘人被俘。陳承昭抵擋不住周軍的猛烈攻勢,只好帶著殘部乘船沿河逃走。柴榮攻破了唐軍水師大營后,立刻揮師東進,率領大軍直奔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內)撲去。
十一月二十三日,周軍抵達泗州城下,大將趙匡胤一馬當先,率部猛攻南門,當日就打破了外城,柴榮更是親臨前敵。指揮周軍作戰。泗州守將范再遇抵抗了數日,實在是無法繼續頑抗,只好舉城向周軍投降。
此時,又有人向柴榮稟報。稱陳承昭率領南唐水師余部退守在清口(今江蘇省淮陰市西南,清河入淮河處),柴榮聞訊后立即點齊兵馬。分成水陸兩路人馬,沿淮河向北挺進。去追擊殘寇。
當時由於淮河沿線一直是周、唐兩國的分界線,所以人煙稀少。雜草叢生,溝塹縱橫,蘆葦如織,行走極為艱難。
但此時周軍連戰連捷,正式心氣最高之時,再加上又是柴榮親自帶隊,所以一路之上,披荊斬棘、填溝埋壑、士氣如虹,渾然不覺勞累。十二月八日,後周各路人馬終於追上了南唐的敗兵,立刻鼓噪而進,全線掩殺過去,戰鼓聲傳數十裡外。
南唐在這裡是一支敗軍之師,士氣早已低落下去,根本就抵擋不住周軍的猛烈進攻,一戰而潰,殘部繼續沿河向北逃竄。柴榮隨後揮軍掩殺,整整追殺了一整天。第二日又在楚州(今江蘇淮安)再次大破唐軍,生擒唐軍主將陳承昭,俘敵艦三百餘艘,敵軍七千多人,其餘船隻、士卒大部戰死。至此,被李璟寄予厚望的這支水師就已全軍覆滅了。
南唐水師的覆滅直接導致了另一件事情的發生,這就是困守在濠州的郭廷謂立刻投降。本來郭廷謂雖然感到濠州形勢危急,但還有一個觀望心理。因為投降這種事情,說著雖輕鬆,但真要去做,最起碼還有個面子問題。
可是到了這個時候,援軍已經全軍覆沒了,他派到金陵的使者也已回來複命,李璟已經對他進行了明確的答覆——援軍都已派出,再無兵馬可調。在這種情況下,郭廷謂已經別無選擇,只好乖乖地打開城門,向柴榮投降了。
好在柴榮並沒有為難他,反倒對他有所稱讚,大意就說自從他對南唐開戰以來,所遇將領,不是戰敗,就是逃亡,完全都不堪一擊,只有你還曾在渦口取得過一定的勝利,算是表現得不錯了。這一評介,也算多少為郭廷謂挽回了一些顏面。
壽、濠、泗等州的相繼失守,使南唐在淮南的門戶洞開。十二月十八日,柴榮鐵騎左廂都指揮使帶軍進攻揚州。揚州是南唐的東都,在其國內的戰略地位不言而諭。
但在這個時候,南唐在整個淮南的兵力都損失殆盡了,對揚州根本就無力防守,不等周軍攻來,就開始主動撤退,而且採用的是非常下流的焦土抗戰策略,一把火將揚州城內的官衙、民房全部燒掉,又把滿城的百姓驅趕過江。過了好幾天,周軍方才趕到,但城裡就只剩下十幾個奄奄一息的病人了。
周軍攻克揚州后,柴榮任命韓令坤為權知揚州軍府事,隨後準備從淮河南渡長江。但由於當時河道淤塞嚴重,大船不能通過,柴榮從楚州(今江蘇淮安)等地抽調民夫,又親自到實地察看,經過認真分析,精密測量,反覆論證,最後得出了一個最優的施工方案,僅十天就將河道打通,然後率領幾百艘巨型戰艦浩浩蕩蕩地駛入了長江。
柴榮進入長江的消息,將南唐君臣們嚇得肝膽欲裂,都以為他是得了上天之助,從上到下都慌作一團。
先是皇太弟李景遂連上十道表章,認為國家有難,自己卻不能解救,實在是有負於皇位繼承人的身份。所以堅決請求李璟撤回對他的冊封,改立皇嫡長子李弘冀為太子。
李璟起先不同意。但是李景遂的態度十分堅決,根本就挽回不了。李璟只好應了他的請求,將其改封為晉王,並加授天策上將軍,江南西道兵馬大元帥,洪州節度使,太尉兼尚書令。另將皇子李弘冀封為太子。
李景遂剛撂下挑子,皇四弟齊王李景達也跟著上書,稱自己屢戰屢敗,實在是有負陛下所託。所以請求辭去兵馬大元帥這一職務,李璟也只好照辦。
這兩個兄弟都退了二線,李璟也受了傳染,考慮再三,終於算是得出了一個還算比較明智的結論——乾脆自己也退下來算了。
於是正式委派兵部侍郎陳覺帶著表章去見柴榮,請求柴榮能赦免他的罪過,並允許他將皇位傳給兒子李弘冀,然後取消皇帝的尊號,向後周稱臣。
此時擺在柴榮面前的又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如果他同意這個請求的話,那就意味著兩國將從此和平,後周雖然能夠得到淮南的大片土地,但是也必須放棄對南唐的繼續進攻。那麼這就意味著。南唐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將長期地存在下去,這對於擁有戰場絕對控制權的柴榮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但是如果拒絕這一請求,那就必須將這一戰堅決地打下去。直到將南唐徹底消滅為止。那麼這就意味著,周軍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要遠涉長江南岸,在江河縱橫的江南大地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水戰方式,同唐軍展開最後的廝殺。
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周軍仍然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但他們也必將因此而消耗掉大量的兵力和寶貴的時間。這同樣也是柴榮非常不希望看到的,因為此時他的心中,有一個更加宏偉的計劃,那就是——北伐契丹。
柴榮的這個設想,其根源是來自於當時中華民族的一個長久之痛。早在後唐末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兵據地造反,事成之後,將雁門以北以及整個盧龍軍鎮全部割讓給了契丹,這一地區,也就是現在為人們所熟知的燕雲十六州(詳見五代風雲卷)。
燕雲十六州被割讓之後,整個河北大地門戶洞開,無險可守,契丹鐵騎盤踞在幽州城內,馬蹄一動,就可直達黃河北岸。也就是從那時起,居住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這一廣大地區的漢族同胞們,都要時刻飽受異族蹂躪之苦。
所以柴榮的這個設想,於小處講,是要兌現他即位時提出的「十年平定天下」這一政治承諾。於大處講,則是要樹大國之雄威,解兆億子民於倒懸,定千秋萬載不拔之基業。所以無論於大於小,這都是一個非常務實而且是非常負責任的設想。
也正是基於此點,才使柴榮在南線戰場上取得了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出人意料地輕易放過了南唐皇帝李璟,不僅同意了他息戰罷兵的請求,而且對他好言勸慰,回信時稱「大周皇帝敬問江南國主」,給足了李璟的面子。
然而,分析政治問題不能僅從道義出發。柴榮的行為無疑是光榮的,他的氣概,要超出那些「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政治領導人不止一籌,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他在這個時候,做出這樣的選擇,究竟是不是一個對於他最有利的選擇,還有必要在這裡進行一下簡單的討論。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在中國的南方,與後周同時存在的還有南唐、后蜀、荊南、吳越、漳泉、湖南、南漢等七個獨立政權,其中荊南只有三州,漳泉只有兩州,都是小政權。
湖南、吳越一直都將後周奉為宗主國,南漢、后蜀政治**,國內矛盾尖銳,領導人昏庸無能,也都不堪一擊,唯有南唐地域最大、兵力最多、國力最強,也就是說只要能把南唐幹掉,統一南方對於柴榮來說,是不在話下的。
可是柴榮面對這麼明朗的前景,卻並沒有選擇繼續對南用兵,而是掉過頭來開始籌備北伐契丹。要知道契丹自耶律阿保機建國以來,國力一直是蒸蒸日上。到了耶律德光手裡,更是達到了頂點,甚至還曾一度入主中原。
如論疆域,契丹雄闊萬里,要遠遠大於後周的統治面積。論起兵力,契丹有精騎數十萬,也絕不在後周之下,而且戰鬥力之強,更遠非那些柔弱的南方小國可比。
那麼柴榮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棄弱而去攻強,非要去橫挑如此強大的契丹呢?這裡除去柴榮的性格當中有不畏強敵、豪氣衝天、勇於負責這些特點之外,恐怕還和此時契丹國內出現了空前絕後的昏君耶律璟有關。
耶律璟原名耶律述律,是耶律德光的兒子,也是契丹的第四任皇帝,他即位的經過前文有述,這裡就不再重複,但他的兩大特點卻不能不提。耶律璟的第一個特點就是特別能睡,而且睡眠質量非常高,基本上是沾枕頭就過去,數日之後后才能醒來,因此被人稱之為「睡王」。
耶律璟為什麼嗜睡如命,這一點史無明言,但是他這個人不近女色,後宮里只有一個皇后蕭氏,也從來不去親近,更不喜男色,酒後也不亂性,在生活作風上從來就沒鬧過緋聞,這於常理不合,所以很讓人懷疑他在生理上有所缺陷,這才不得已而借用高質量的睡眠來麻醉自己。
耶律璟的第二個特點就是非常殘暴。耶律璟是因為叛亂而當上的皇帝,而在他當上皇帝后,國內又接連發生了好幾次叛亂,這就造成了他非常多疑,動不動就要殺人,而且其手段已經到了非常變態的程度。
耶律璟殺起人來,可以說是花樣翻新,有刺面、腰斬、炮烙、鐵梳、射鬼箭、斷手足、爛肩股、折腰脛、划口碎齒等多種殺法,而且殺人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
有因為酒宴時遞筷子慢了被殺,有因為養鹿沒能養好被殺,有因為射傷了他打的獵物被殺,還有好多乾脆就是因為他看著不順眼而被殺,完全是視殺人如同兒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