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章 怒問田賦
當天黃昏,朱由檢就帶著皇太極已經腐爛不堪的半個腦袋返回紫禁城,並把這個玩意用冰塊保鮮,放入冰庫中妥善秘密保存。其實他最初是很想大張旗鼓地慶賀成功刺殺皇太極的,尤其想把皇太極的首級高懸於正陽門外,讓天下百姓唾罵解恨。那樣不但燕凌等人可以得到他們應得的榮譽,還可以大大地振奮一下大明軍民的士氣。
但權衡再三之後,朱由檢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如果大肆宣傳,情報部無疑就暴露於天下,且不說給以後再執行類似任務帶來諸多困難,單是新增機構這一條,在官員集團那裡就難以交待。朱由檢本想再與大玉兒多相處幾日,可這幫大臣也不讓他消停,一個勁地鼓動罷征三餉,朱由檢不得不趕回來和他們打擂台。
第二天便是朝會。朱由檢升座之後,眾大臣果然立即發難,以首輔李標為首,東林系大臣首先詢問朱由檢是否看過罷三餉的票擬,一點都不客氣。畢自嚴則再次強烈反對罷三餉,不過他一張嘴怎麼也說不過東林黨幾十張嘴,更何況還有各地科道言官的數十份奏摺,也大多主張罷餉。
朱由檢不動聲色地看眾臣爭論,直到他們都說得口乾舌燥了,才慢悠悠地道:「加派本就是特例,而非定例。這三餉都是天啟年間加派,始作俑者還是閹賊一黨,雖然朝廷缺錢,卻也不能指著這些加派度日。朕覺得票擬很有道理,剛才又聽眾卿議論,心裡就更清楚了。」
東林系大臣聽了大喜,看來皇帝這是同意罷三餉了!
哪知朱由檢又接著道:「不過戶部之言亦有道理,三餉在朝廷收入中佔比過大,不能劇除,否則戶部實在吃不消。朕看不如這樣:先免除三餉中較少的薊餉和練餉,遼餉則以五年為期,每年減額一百萬兩,五年後徹底停徵。眾卿以為如何?」
眾臣一聽,皇帝已經讓步了,第一年的減免額度已經佔到原來的一半,五年以後就徹底免除。這個結果雖然還不夠讓他們滿意,但最好見好就收,也別把皇帝和戶部迫得太急了,於是紛紛稱善。
原本以為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孰料朱由檢又笑眯眯地問李標:「李大人,三餉平均每畝派銀九厘,合計近七百萬兩,確實不少。那你能不能告訴朕,朝廷歲入三百多萬兩,折到每畝是多少銀子?」
李標一愣,並未領會朱由檢的意思,隨口答道:「回陛下,以此計算,平均每畝不足五厘。」
「嗯,九厘加五厘,也就是一分四厘。」朱由檢似笑非笑地道,「前段時間朕將科道官員外放地方,讓他們奏議各地田賦徵收之事,到現在回奏的可不多啊。朕還特意看過戶部在天啟年間各年收取田賦的賬冊,全國十三行省加南北直隸,稅率最低的湖廣和北直隸,也比一分四厘高,還有高到七八分的,全國平均將近四分。一分四厘銀都有一千萬兩,四分銀難道不該是將近三千萬兩?李大人能否為朕解釋一下,一千萬兩和三千萬兩這麼大的差距,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李標是個典型的理學大儒,引經據典頭頭是道,可是一說到具體的田賦數字,卻登時抓瞎,半晌答不上來。還是畢自嚴為他解圍道:「陛下,田賦乃戶部之責,還是臣來回答更為合適。朝廷的歲入分為本色和折色兩部分,折色也就是折銀這部分是三百多萬兩。本色則是米穀實物,分夏秋二季徵收,一般夏糧為四百萬石,秋糧為二千二百萬石。以江南米價一石不足一兩折銀,則是兩千多萬兩,再加上歲入,就與陛下說的三千萬兩差距不大了。」
「李大人,你看看,剛才你們都反對畢大人,可現在還是要畢大人替你回答。」朱由檢揶揄了兩句,突然把臉一沉道,「即使如此算,全國田賦平均稅率也就是三十稅一,加上三餉也不到二十稅一,這個稅負算重么?就算畝產只有一石,一百升米才拿出五升來交田賦,這怎麼就不能承受了?佃農交地租,五成、六成乃至七八成都還能勉強糊口,這又怎麼解釋?
「朕還記得在日講上聽到過,漢時文景之治也不過三十稅一,盛唐富宋,田賦標準也大大高於此額。怎麼到了朕這裡,就成了橫徵暴斂、民不聊生?連這麼點田賦也嫌多不願意交,那交多少合適?是不是最好乾脆別交了?朝廷給官員發放俸祿不要銀子、練兵不要銀子、打仗不要銀子?這些銀子誰來出,李大人,你來告訴朕!」
這一頓突如其來、連珠炮般的責問,把李標徹底打懵了。他趕緊撩衣跪倒,腦門上已經見汗,卻是一句也答不上來。其他大臣也是噤若寒蟬,他們有的是真不知道,有的則是知道也不肯說,一時間朝堂之上靜得連掉根針都能聽見。
朱由檢見把眾大臣都鎮住了,這才放緩語氣道:「朕知道,歷朝歷代承平日久之後,都會產生很多弊政,尤以賦役弊政為最,我大明亦是如此。田賦與加派雖然說起來不算多,但真到了下面,普通百姓確實負擔極重,甚至連糊口都困難。但凡能吃上口飯,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流賊、盜匪?
「所以朕才要科道官員深入府縣,體查積弊民情,詳細奏聞,這樣朕才能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方能對症下藥,革除積弊。可是你們看看,這些奏章奏的都是些什麼?全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你們再看看《京華時報》上這篇文章,裡面涉及了多少弊端!雖是寫一縣之事,這些弊端難道會是該縣獨有?來來來,諸位『愛卿』,你們都好好看看!」
女官立即向眾人分發了數十份當天的《京華時報》,讓眾人傳閱。不少大臣看完后都倒吸了一口冷氣,心想這回不知又要有多少人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