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道義義務

第二十九章 道義義務

「我們完了!」這是天皇手下的一名顧問於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五日得悉塞班島

遭到攻擊的消息后發出的驚呼。隨著美軍攻克馬里亞納群島中的一個個海島基地,

此後的八個星期的確給裕仁大皇的陸海軍將領們帶來了一系列巨大的軍事災難。

就在那天下午,美國陸軍第二十航空隊的B—29轟炸機從中國機場起飛,向日

本列島的南部島嶼九州發起第一次襲擊。轟炸目標是日本的鋼鐵生產中心八幡;炸

彈偏離了目標,帝國鋼鐵公司只邀到輕微破壞,而老百姓卻遭到了重大傷亡。一周

以後,傳來了聯合艦隊在菲律賓海戰役中遭到了災難性失敗的消息。接著,七月八

日,在緬甸的第十五軍奉命放棄企圖突破英軍的英帕爾陣線的勞而無功的作戰。牟

田口將軍的「U—Go」計劃連同「進軍印度」的計劃徹底崩潰了。英國第十四軍在

進軍途中,士兵們發現退卻敵軍在一堵牆上草草塗寫了這樣一句話:「英國人的大

炮、坦克和部隊太多了,日本人走了,但將在六個月內打回來。」斯利姆將軍現在

獲得了「緬甸戰役第一次決戰的勝利」,但他的目標不止於此。他下今全速追擊牟

田口士氣低落的殘兵敗將;但在此後的四個月中,進展十分緩慢,因為恰逢雨季,

道路泥濘。

每一次失敗都是對首相東條英機的戰時統治集團的沉重打擊。內閣中對他的反

感與日俱增,天皇的顧問們對他的敵視情緒也日趨強烈,他們正伺機削弱他近乎獨

裁的權力。東條承認,在緬匈的作戰行勸也遭到了災難性失敗。三天之後,他到皇

宮呈交了辭職請求。裕仁採納了元老院的建議,任命小磯國昭大將為首相。人們認

為,這位不愛激動的前駐朝鮮軍事長官是個溫和人物。任命寬厚的前首相米內光政

海軍大將作他的副手和恢復被東條撤掉的杉山元將軍的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的職務,

更突出了日本新政府的溫和特徵。接著,又根據天皇給他的新首相下達的「你們務

必協力同心地結束亞洲戰爭,建議你們不要惹惱俄國人」的旨意,建立了一個最高

作戰委員會。

對日本來說,謀求實現某種保留面子的和平的壓力是巨大的。豐田副武曾提醒

海軍大臣說,聯合艦隊能夠挨到年底的可能性「極為渺茫」,儘管這支艦隊的存在

對於防止帝國的防禦徹底崩潰和使日本免遭進攻至關重要。但是,由於同盟國堅持

要求日本至少必須同意辱國的無條件投降,所以內閣中就是溫和人物也不敢想提出

試探性和平建議。這在一九四四年夏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個並非最不重要的原因

是,日本陸軍進行了八年的對華戰爭似乎終於就要獲勝,而且美國也會堅持要求日

本放棄對大陸的佔領。沒有一個內閣成員敢於支持即使只是看上去會剝奪將軍們的

獎賞的動議,這獎賞是以一百多萬士兵的生命換來的,也不管還得犧牲多少生命來保

衛帝國搖搖欲墜的太平洋防線。

在中國退卻,在緬甸進軍

六月,在華日本佔領軍發動的「Ichi—Go」攻勢進入了第二階段。現在,這一

攻勢在日本的戰爭戰略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向西推進攻入湖南的日軍已

經接近於攻下陳納德的第十四航空隊的飛機場,當時只有防納德這支部隊真正在抵

抗日軍的進攻。美國襲擊八幡的行動促發了這次進攻,雖然多虧史迪威的先見之明,

成都的B—29轟炸機基地距離日益逼近的前線有六百英里,仍然是安全的。陳納德

將軍的飛機基地的安全以及國民黨政權的繼續存在都成了問題。一九四四年六月十

八日,日軍佔領了長江流域的城市重慶以東、相距不過四百英里的長沙。由於失去

了中國南部大米產區,蔣介石的重慶政府正面臨著嚴重的飢荒。日軍又向前推進了

一百英里,圍困了衡陽及其附近的機場。日軍曾一度撤走,衡陽之圍暫時解除,但

日本人撤走不過是為了換來四個師重新發動進攻。八月八日,衡陽陷落,原因是蔣

介石一怒之下切斷了對中國第十軍的補給,他懷疑該軍軍長在密謀反對他。陳納德

竭力援救,但史迪威拒絕增加汽油和彈**供應,說那是「徒勞」。

就在日軍向漸趨縮小的國民黨區域的縱深地帶進攻的同時,一九四四年八月三

日,在喜馬拉雅山脈以西八百英里,盟軍對密***圍攻了兩個月的戰鬥勝利結束,

指揮第十八軍的日軍將領剖腹啟殺。他的殘部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潰退。經過十

一個月的奮戰,史迪威終於取得勝利,但是這場戰役帶來的傷亡數字達一萬八千多

人,使之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最血腥、代價最高昂的戰役之一。攻佔緬甸北部這個具

有戰略意義的交通中心,意味著進入中國的「駝峰」航線在這個關鍵時刻可以縮短,

每月空運給國民黨軍隊的軍需物資的總噸位可以加倍。向南約一百英里,十二個師

的兵力擋住了盟軍鉗形運動的東路進攻。這一在臘戍周圍展開的鉗形運動的目的,

是要重新打通滇緬公路。英國人現在沒有別的選擇,只好支持這一即將達到目的的

行動。「很明顯,既然史迪威已經把我們帶到密***,」布魯克將軍寫道,「我們

只得在緬甸繼續作戰。」

這一得來不易的勝利使史迪威晉陞為四星上將,並接到了調離前線前往設在康

提的東南亞司令部上任的命令。但是,羅斯福總統建議蔣介石讓史迪威指揮他的全

部軍隊,因為史迪威「有能力、魄力和決心消除威脅著中國的災難」。那時,羅斯

福正在競選第四次連任總統,因此急於表白他沒有忽略美國對中國的支持。六月間,

他曾派遣副總統亨利·華萊士訪華,設法勸說蔣介石和毛澤東停止爭吵,並把他們

的軍隊聯合起來,歸這位曾率領中國士兵取得驚人成功的美國將軍統一指揮。然而,

蔣介石仍然支持陳納德,他不想讓美國總統把史迪威強加於他,也不打算同他的共

產黨對手和好。慣於施展緩兵之計伺機而動的蔣介石,對於日本人在向他的南部省

份——那裡持異見的軍閥們一直是給國民黨人製造麻煩的根源——人舉進攻的局面

並不象華盛頓那樣焦急不安。他同意按見美國總統特使帕特里克·赫爾刊將軍。赫

爾利同唐納德·納爾遜一起於八月間經莫斯科抵達中國。赫爾利此行肩負著幾乎不

可能完成的使命:說服這位國民黨領袖同中國共產黨人和解。這位前陸軍部長既不

能使國民黨和共產黨達成協議,也不能制定出一項對付日本威脅的共同軍事戰略。

在華盛頓,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在制定最後擊敗日本的戰略,他們對中國的軍事

潛力的看法比總統樂觀得多。馬里亞納群島被攻克后,成都轟炸機基地的重要性降

低了,因為塞班島上的機場離東京更近,而且遭到日本襲擊的威脅更少。馬歇爾在

法國視察了迅速向前推進的盟軍前線井於六月中回國后,便向麥克阿瑟將軍和尼米

茲海軍上將發了一個指示,要他們考慮「加快太平洋戰爭進展速度的可能性」。他

概述了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的向日本發動進攻的各條進軍路線的計劃,並徵求他們

的「意見和建議」。

麥克阿瑟認為,計劃中反覆提及福摩薩而極少提到他定於十一月進攻棉蘭老的

計劃,這是不讓他實現他保證要進行征戰的諾言。六月十八日,他答覆馬歇爾說:

「我堅定不移地認為,繞過菲律賓群島而橫越太平洋直接進攻福摩薩的建議是不可

取的。」他請求「給我一個機會,讓我親自去華盛頓申述我的意見。」尼米茲對參

謀長聯席會議的要求的答覆也很謹慎。他也認為,進攻福摩薩而不首先奪取帛琉群

島或菲律賓群島,將使進攻部隊承受巨大風險。尼米茲所有的指揮官中,唯有哈爾

西贊成下一步在呂宋島登陸,然後經琉球群島中的沖繩島直接進攻日本。

「我們必須謹慎地不要讓個人感情和對菲律賓的政治考慮超過我們的偉大目標,

這個目標就是早日結束對日戰爭,」馬歇爾將軍告誡麥克阿瑟說。同時,他的答覆

溫和地提醒麥克阿瑟,「繞道」並不是「拋棄的同義詞」。麥克阿瑟全然不顧這種

含蓄的拒絕和冷言冷語,在七月份將他進攻菲律賓群島的「滑膛槍手」藍圖送到了

華盛頓。「滑膛槍手」計劃得到了尼米茲的支持,他堅持說,原來的「桔色仆戰計

划」所要使用的基地對於最後的北進是至關重要的。兩位太平洋戰區司令官的意見

明顯一致,是說服參謀長聯席會議放棄他們繞過菲律賓群島的計劃的一個有力因素。

總統擔心,如果看來他要拋棄菲律賓人的話,那麼在日益臨近的大選中,他可能遭

到政治上的損失,麥克阿瑟私下對馬歇爾說,作出那樣的決定將導致他辭職。這決

不是一個不著邊際的威脅,因為那年早些時候,一批共和黨議員曾認真考慮過推舉

麥克阿瑟為總統候選人。作為一個受到普遍愛戴的英雄,一個新聞界經常注意的人

物,加之眾所周知的他反對「新政」學說的態度,這一切使他成為反羅斯福情緒的

中心。由於麥克阿瑟在一封信中似乎公開批評了總統因而掀起了一場政治風暴,在

這以前,他一直是默不作聲的候選人,而且競選成績相當不錯。這場風暴使他正式

宣布他「不是候選人」,因為那將「有損於戰爭效果」。

羅斯福除掉了一個潛在的政治對手,感到鬆了一口氣,而麥克阿瑟顯示出了他

在美國人中得到的公眾支持是多麼大。這位將軍因此把白宮六月召他去珍珠港會晤

總統和尼米茲海軍上將一事說成「純粹是政治性的」。他認為那是羅斯福企圖在大

選前,讓人們看到他正在發揮現任總司令的作用。未被邀請與會的參謀長聯席會議

的成員們擔心,總統會受到壓力,要他親自過問麥克阿瑟同尼米茲之間的爭執。就

在羅斯福啟程去夏威夷之前,金海軍上將視察了太平洋基地,他向尼米茲提出了他

自己的看法,認為在向日本發動最後進攻時,福摩薩比菲律賓群島更是一個合適的

戰略基地。他還表示擔心,英國人越來越想要參加最後的進攻,他希望把皇家海軍

遠遠限制在菲律賓群島以東。人們一直在傳說,丘吉爾正設法把蒙巴頓的權力擴張

到西南太平洋司令部去,企圖奪回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

「巴丹」飛機從布里斯班出發開始長途飛行,麥克阿瑟在飛機上踱步,口中絮

絮叨叨地抱怨:「逼著我離開我的指揮崗位飛到檀香山去拍一張政治照片,真丟人!」

先前已經請過他幾次,但他一概不予理睬,最後馬歇爾將軍命令他七月二十六日到

夏威夷去見總統。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太平洋司令部,而現在,就在又一個緊要

關頭,在新幾內亞戰鬥的最後階段,他卻被叫走了。足智多謀的足立將軍的二萬部

隊先前在韋瓦克島吃了蛙跳戰術的苦頭,現在他已率領部隊在海岸叢林中行進了一

百英里,準備進攻美國的艾太普基地。美國陸軍第六軍軍長派遣第四十三步兵師阻

擊敵軍在德里紐莫爾河的側翼運動,但是,經過了整個新幾內亞戰役中三個星期最

激烈的戰鬥之後,才挫敗了日本第十八軍取得突破的企圖。進攻是那麼猛烈,以致

一度出現可能會延誤新幾內業戰役的最後行動的危險,這個行動就是「颱風突擊隊」

在馬爾和桑薩波登陸。七月二十日,盟軍士兵安全登上了新幾內亞福格爾科普半島

頂端的這兩個地點后,麥克阿瑟的注意力集中在務必於九月十五日前佔領哈爾馬赫

拉島,為進攻菲律賓群島南部準備好最後一塊跳板。對於麥克阿瑟來說,艱巨的新

幾內亞戰役現在已經差不多結束了,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是由於出色地執行了他的

戰略。麥克阿瑟斷言,待到解決了足立將軍的部隊的時候,其餘的孤立的敵守軍

「對目前和未來的作戰行動就不再構成威脅了」。瓦齊將軍和他率領的澳大利亞幾

個師的兵力已經開來接管海岸沿線已為美軍所控制的基地,「肅清殘敵」的任務即

將交給他們去完成。許多日本人當然不願扮演麥克阿瑟給他們安排的被動角色,這

是不足為怪的。在後來的幾個月中,掃蕩變成了一種勞而無功、說不出有多艱巨殘

酷的叢林戰,澳大利亞最高司令部對此越來越不滿,而撤走了的美國部隊卻在不斷

取得太平洋戰爭最後戰役的勝利。

麥克阿瑟將軍對待澳大利亞軍隊——若不是他們,他本來是會輸掉巴布亞戰役

的——的傲慢態度,堪與他對總統的輕蔑態度相比。七月二十六日,他乘坐的B—

17飛機比羅斯福一行乘坐的「巴爾的摩號」重型巡洋艦先到檀香山整整一個小時。

但他沒有參加尼米茲海軍上將和碼頭上的正式歡迎行列。這位將軍引人注目的長車

隊姍姍來遲一事,更突出了他不曾參加歡迎行列;麥克阿瑟身著一件飛行夾克,顯

得不拘禮節。

戰略抉擇

然而,總統決意要心乎氣和地、若無其事地對待這件事,雖然他的參謀長李海

海軍上將曾擔心這件事會破壞一次已經艱難了的會議的氣氛。那天晚上,在豪華的

軍官俱樂部別墅里舉行的宴會上,一直充滿熱誠氣氛,陽台對著懷基基海灘波瀾壯

闊的海浪。然後羅斯福走進一個裡面掛著一張地圖的房間,他對麥克阿瑟和尼米茲

說,這次見面的目的是要「決定太平洋戰爭的下一階段行動計劃」。

總統用一根竹棍指著地圖,這時尼米茲把他事先仔細準備好的方案提出來,他

拿出海圖和資料,來說明利用福摩薩作為對日本發動最後一戰的主要基地的優點。

他謹慎地承認,摧毀菲律賓群島的敵人空軍基地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前提,但是他並

不堅持認為,有必要進攻整個菲律賓群島。麥克阿瑟決定「單獨干」,依靠自己的

口才說服總統贊成他的觀點,即美國負有在進攻日本前解放一千七百萬菲律賓人民

的「道義義務」。他爭辯說,這樣就能提供一個大得多的進攻基地。在他看來,繞

過菲律賓群島中的大多數島嶼,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將招致災難性後果,「美國輿論

就要譴責您,總統先生,而譴責您是有道理的。」

討論一直繼續到第二天上午,總統試圖判斷出,兩位司令官就菲律賓群島在他

們各自的對日最後進攻戰略中的作用問題上的分歧究竟有多大。羅斯福堅持在出席

正式午餐前,驅車到瓦胡島基地轉一圈。他們乘一輛敞篷轎車,兩位將軍分別擠在

總統兩旁。從麥克阿瑟同總統爽朗的談話中,尼米茲知道麥克阿瑟的觀點獲勝了。

西南太平洋司令官也毫不懷疑自己獲得了勝利。當天下午,「巴丹」飛機剛剛衝出

希卡姆機場——返回澳大利亞的第一站——的跑道,麥克阿瑟就宣稱:「我們的計

划賣出去了。」回到布里斯班后,他要參謀人員放心,說:「總統接受了我的建議

並且批准了菲律賓群島作戰計劃。」

然而,參謀長聯席會議尚未同意麥克阿瑟的作戰計劃。又辯論了一個月,金海

軍上將才勉強同意進攻呂宋島,因為比起進攻福摩薩島崎嶇不平的海岸線上的日本

防禦基地來,進攻菲律賓群島中的一個海島所需要的兵力要少些。而羅斯福返回美

國后,在電台上發表了一個簡短講話,宣稱「同我的老朋友麥克阿瑟將軍意見完全

一致」。對於美國人以及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意味著美軍實現重返

馬尼拉的諾言的日子為期不遠了。一些敏銳的白宮觀察家一眼看出了這位頭號政客

的目的,他這樣安排,是為了使進攻菲律賓的消息恰好在總統竟選活動進入最後階

段的時刻成為報紙上的頭條新聞。

九月八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向西南太平洋司令部發布命令,確定十二月二十日

為在萊特島登陸的日子,在同一天,美國的艦載飛機轟炸菲律賓海海域的雅浦群島

和帛琉群島。各部隊指揮要根據尼米茲「輪換駕駛員」的辦法進行變更,三天後,

當「新澤西號」戰艦掛起哈爾西的旗號到達時,第五艦隊將變成第三艦隊。隨後,

哈爾西著手為向菲律賓群島發起一系列系統的空中攻擊進行準備。哈爾西得到了當

時正在攻擊棉蘭老島和呂宋島的特遣分艦隊的飛行員的報告后,認為利用日本防務

中的驚人弱點的大好時機來了。

九月十二日,哈爾西向尼米茲拍去電報,興奮地報告說,看來棉蘭老和呂宋兩

島上的敵機實際上已被全部摧毀,敵艦無一漏網「,」敵軍縮手縮腳的態度「簡直」

令人不能置信並且是奇怪的「。他得出結論說,日軍在非律賓群島的防禦工事必然」

極易受到攻擊「,他建議把第三艦隊原準備進攻帛琉群島的力量改用來對菲律賓群

島中的萊特島發動全面進攻。

離計劃中在佩利留島登陸的時間僅剩一個星期了。尼米茲和他的太平洋艦隊總

司令部的計劃人員實在不願取消進攻帛琉群島中這個主要日本基地的計劃;他們認

為,該島對於未來向北進攻日本或向南進攻菲律賓群島都是一個必要的出發點。盡

管如此,他們還是承認,哈爾西提出的進攻萊特島的建議有可能使太平洋戰爭大大

縮短几個月時間。尼米茲將上述情況向華盛頓的參謀長聯席會議發出信號,並建議,

一俟帛琉群島之戰完成,立即調遣當時正在珍珠港集結準備進攻雅浦群島的陸軍二

十四師,會合第三艦隊進攻萊特島。

八邊形戰略

美國的軍事領導人聚集在魁北克,同英國人一起舉行「八邊形會議」;馬歇爾

從那裡通過無線電把擬議中的作戰計劃的變化情況告訴了麥克阿瑟。麥克阿瑟當時

正隨同即將邊攻哈爾馬赫拉島附近的莫羅太島的登陸部隊在海上行駛,因此嚴格禁

止使用無線電。參謀長薩瑟蘭將軍毫不懷疑,他的上司定然贊成那個建議。薩瑟蘭

從布里斯班回電稱:「一俟同尼米茲安排停當,我部即於十月二十日開始萊特島行

動。」

正當加拿大總參謀部在弗隆特納克別墅的餐廳大宴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成員時,

西南太平洋司令部的回電送到了宴會廳。美國陸軍和海軍參謀長立即離開筵席,簡

單地交換了意見。馬歇爾後來回憶道,「這個決定並不難作出。」九十分鐘內,一

封「執行」的密電便越過太平洋飛回去了。麥克阿瑟剛剛回到霍蘭迪亞前線指揮部,

便收到了參謀長聯席會議要他準備進攻呂宋島的命令,這使他十分欣喜,因為他明

白,這一決定使實施進攻福摩薩計劃的可能性不復存在。菲律賓群島將成為對日本

發動最後進攻的主要基地,沖繩島或者硫黃島將作為中間跳板,這恰恰是桔色作戰

計劃原來的意圖。

加速太平洋戰爭進程的決定現在意味著聯合參謀長會議可望大大縮短原計劃在

結束對德作戰後擊敗日本的時間表,使之縮短到一年或十八個月。在魁北克開會時,

對形勢估計最樂觀的人預言到聖誕節德國就會投降。丘吉爾稱做同盟國夥伴之間的

「友誼的光輝」就在於此;「我們把萬物點成金。」經過三年多的周密謀划和爭吵,

進軍法國成功了;巴黎獲得了解放,艾森豪威爾將軍的部隊越過了塞納河,盟軍部

隊從法國南部登陸向北挺進到了里昂。在義大利,德國人從羅馬潰退到佛羅倫薩,

紅軍的前線己推進到了華沙。

德軍崩潰的前景——導致俄國人到年底時參加對日作戰——使英國人迫切感到

必須加速在東南戰區的作戰行動。儘管總統反對部署美國部隊去恢復歐洲的前殖民

地,但丘吉爾還是決定:「我們必須在戰場上重新獲得我們在遠東的合法殖民地。」

首相承認羅斯福在這個問題上進退兩難,建議美國陸軍派遣兩個師經緬甸開赴中國,

換下英國軍隊,使他們能去執行蒙巴頓的一系列兩棲攻擊計劃——先進攻仰光,然

後進攻蘇門答臘和馬來亞。

丘吉爾首相的計劃還包含著另一方面的內容,即皇家海軍應同美國艦隊並肩作

戰,以便在戰後向世界表明,太平洋並不是美國的內湖。金海軍上將已經在參謀長

聯席會議的會上拒絕了這一計劃,理由是他們的盟軍缺少進行遠程作戰行動所需的

充分的後勤支援。英國人現在企圖發揮一種較大的或者至少是看得見的作用,而三

年來,他們卻一直儘可能地不重視這場戰爭,正是這些使金海軍上將反感。然而,

在魁北克最後一次全權代表會議上,丘吉爾竭力提出他的建議。金表示這個問題

「正在考慮」。首相感到憤怒,更加堅定地催促道,「我們已經提出了讓英國艦隊

協同作戰的建議,你們究竟接受不接受?」為了避免發生激烈爭吵,羅斯福運用他

作為總司令的權力接受了丘吉爾的建議,這使海軍作戰部長怒不可遏。

一九四四年九月的第二周,正當英美兩國的戰爭領導人在討論結束戰爭的問題

時,美國部隊在地球的另一面即將對日本發動兩場進攻。繼「八邊形會議」作出了

加速太平洋戰爭進程的決定之後,這兩場戰爭證明都不必要。但是,以萊特島取代

棉蘭老島的計劃晚了四十八小時,麥克阿瑟已來不及取消第三十一步兵師為確保控

制摩鹿加海北部而於九月十五日在莫羅太島登陸的行動。尼米茲則拒絕取消進攻帕

勞群島的計劃。

哈爾西率領第三十八特遣艦隊正航行在這兩個攻擊點的中間,特遣艦隊的快速

航空母艦都要參加盟軍的這兩次作戰行動。他覺得「僵持行動」是多此一舉。不過,

因為尼米茲已取消了進攻雅浦群島的計劃,所以他確信,為確保對菲律賓群島和日

本的進攻穩操勝券,有必要佔領烏利西島、昂戈爾島和佩利留島。

位於加羅林群島東端的環礁島烏利西島的價值,在於它擁有深水錨地。九月二

十二日進攻烏利西島,因為島上沒有布防,所以該島僅在幾分鐘內便落入了美軍之

手。對昂戈爾島的進攻日為九月十七日。三天後,第八十一步兵師的官兵們已控制

了島上大部分地區。向北五英里就是佩利留島;但是海軍陸戰隊一師經過近八個星

期的浴血奮戰,才宣布取得了佔領該島的勝利。

日本人在春季開始的加強內層防線的備戰中,把帛琉群島放在比馬里亞納群島

更優先的地位上。佩利留島上高聳入雲的石灰岩山峰林立,使之成為一座天然堡壘。

鬆軟的岩壁上到處挖了炮兵陣地、機槍火力網和地堡,工兵還開鑿了隧道,將這些

火力網點連成一片,九月十二日開始轟炸和炮擊,但是許多工事深藏在山壁上,炸

彈根本炸不到。五千日本守軍以及相同數目的施工部隊駐紮在這些工事中,他們深

信,他們儲備了足夠在這些深洞里抵禦一場長期圍攻所需的彈**和補給。

佩利留島浴血戰

「勝利取決於我們能否汲取最近幾個戰役——特別是塞班島之戰——的教訓,」

井上將軍對他的守軍說。「美國人全靠他們的物質力量取勝。如果我們能用物質力

量打敗他們的話,那將使他們受到難以想象的震動。」然而,他卻不能檢驗他的理

論是否正確,因為進攻開始時他並不在島上,而是到別處視察去了。他的官兵在系

統防禦戰術方面受到了良好訓練;他們摒棄了漫無目標的自殺性衝鋒戰術,而採用

了固守每個山洞和每面峭壁的戰術。日本人憑藉險要地勢和錯綜複雜的防禦工事,

指望讓美國人為奪取佩利留島付出沉重代價。

九月十五日,艦載飛機呼嘯著掠過頭頂,發起進攻前的火箭襲擊,與此同時,

海軍陸戰隊一師的兩棲戰車向佩利留島南端的登陸灘駛去。登陸部隊遇到了掩蔽得

很好的敵軍炮兵陣地打來的猛烈炮火。魯珀特斯將軍所率左翼進攻部隊遭到的打擊

最為嚴重,日軍從幾個隱藏在山岬中的灘頭堡向他們近距離開火,這些碉堡在偵察

機從空中拍攝的照片上根本看不到。喬治·亨特上尉指揮一個連經過三十小時殘酷

的肉搏戰,才消滅了碉堡內的敵人,但他的一連士兵也只剩下了三分之一。在縱射

火力攻擊下,兩棲戰車變成了一堆堆熊熊燃燒的廢鐵,血肉模糊的屍體橫七豎八地

漂浮在淺灘水面上,構成一幅使人想起塔拉瓦島之戰的悲慘圖景。

整整一天,登陸灘都處在日軍的猛烈火力之下。同一天下午,日守軍坦克越過

位於海軍陸戰隊防線前方的機場北圍發起反攻,這是日本人展開的一連串反攻的第

一次。他們一度取得了突破,但美國後備部隊很快衝上去堵住了缺口。當夜幕降臨

時,魯珀特斯將軍僅僅完成不到一半的進攻日預定目標;而他的海軍陸戰隊一師卻

已傷亡一千人,其中百分之二十已經喪命。「僵持行動」原計劃用兩天時間拿下整

個佩利留島,可是,「僵持」這個不幸的名稱真是名符其實,這一仗現在僅僅是開

始,往後還要持續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這場戰役變得那麼殘酷、那麼艱巨,海軍

陸戰隊一師就是在瓜達卡納爾島的漫長戰鬥中也沒有碰到過。崎嶇不平的、防禦工

事堅固的烏穆布羅戈山是使他們陷入艱難境地的主要原因,山上蜂窩般地布滿了山

洞和敵軍火力點。

在這場困苦不堪的攻堅戰中充當先頭突擊隊的,是「傲慢的」普勒上校所指揮

的第一團,在第一周對佩利留島這些山頭進行的無情進攻中,普勒上校的這個團損

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員。第五團在攻克飛機場的過程中也遭到了重大傷亡,第七團在

消滅島嶼南部的日軍的戰鬥中幾乎也損失了這麼多人。在整個戰役中擔任地面部隊

總指揮的蓋格將軍調未了已經攻克毗鄰的昂戈爾島的步兵,投入剿滅烏穆布羅戈山

敵軍據點的戰鬥,以免「僵持行動」當真變成一場僵待行動。他們改進了火焰噴射

器,使它們可以射到五十英尺遠的地方,把隧道深處的敵人燒死。

隨著敵軍逃出被燒的據點,美軍逐個山洞、逐個山脊、一寸一寸地向前推進。

僅在一個大山洞裡他們就發現了一千多具死屍,據估計,到十一月二十五日抵抗終

於停止為止,已有一萬敵軍斃命。日本守軍指揮官在自殺前發出的無線電報說:

「佩利留島上一切都完了。」美國士兵和海軍陸戰隊員二千人喪命;數倍於這個數

字的人受傷。消滅佩利留島上的敵守軍一人,平均需耗費一千五百八十九發輕重武

器彈**。戰地指揮官們把出現這些嚇人數字的原因歸咎於守軍受到過良好訓練和地

形不利。佩利留島一仗是不必要的屠殺戰的悲劇之一。對於美國人來說,在頭一個

海軍陸戰隊員在佩利留送命之前,這個海島就早已不是個至關重要的目標了。然而,

正如海上轟擊部隊指揮官奧爾登多夫海軍少將所說的那樣,「如果軍事領導人的預

見同他們的事後聰明一樣準確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根本就不會去進攻並佔領帕

勞群島。」

在太平洋戰爭中最殘酷的島嶼戰之一結束前一個月,為實現打回菲律賓群島的

諾言,麥克阿瑟將軍率領他的攻擊艦隊啟航了,使「僵持行動」成為不必要的戰役

就在這時候開始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太平洋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太平洋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九章 道義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