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獎勵惟才是用的領導人才
公平的賞罰,才是真正的威嚴;恩威並用,寬嚴得宜,才會事半功倍。
在日本江戶幕府時代,備前岡山的藩主叫池田光政,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一位當政者,要想統治好一個國家,必須要德威兼備,寬嚴得宜。如果只施以小惠,而沒有威嚴,國民就會象一群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不聽教誨,將來更不可能成為有用的人。相反的,如果對任何事都採取嚴厲的態度,或許在表面上能使人遵從,但絕不能使人心服,事情也就很難順利進行了。所以一定要有公平的賞罰,施恩於人,如此才是真正的威嚴。沒有恩,只有威是沒有用的;而沒有威,只有恩也不會發生效力。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百姓的想法,如果無法做到,即使恩威並施,也不會發揮真正的效用。」
這真是至理名言。威是嚴格、責備,恩是溫和、獎勵。身為一個領導者,對於恩、威要能配合運用。
以企業來說,如果欠缺嚴格的管理,一味溫和,員工很容易會被慣壞,而言行也變得隨便,毫無長進;但若過分嚴格,往往會導致部屬心理畏縮,表面順從,實際對抗,對事情沒有自主性,也缺乏興趣。如此一來,不僅人力不能有效地發揮,整個機構也將毫無生機了。
總而言之,一個領導者在處理情況時,恩威並用,寬嚴得宜,才能相輔相成,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而所謂「寬嚴得宜,恩威並用」的意義,並不是恩、威各佔一半,而是說依事情的情況而定,恩威配合,以身作則地教導部屬,如此,部屬一定會樂意完成交給他的任務。
實際上,一個領導者對部屬的一言一行,都應該以寬大的態度去包容,在遇到該嚴格的時候,也要使部屬心服口服,才不愧是一位成功的領導者。
正如池田光政所說的,身為一個領導者,不僅要明了部屬的想法,對於世間的一切事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也應有更深入的了解。寬嚴務求得宜,才可以帶動自己的部屬。千萬不要把部屬培養成是惟命是從的傀儡,一定要讓他們多思考,獨立自主地工作。
德川家康費盡了心思想訓練他的兒子——紀州藩主德川賴宣,最後決定聘請名師安藤直次為輔佐。安藤直次感覺到自己的責任重大,所以決定要嚴格訓練年輕的賴宣。為了使他將來能成為明君,也同時採用啟發自主的方法來教育他。
土井利勝在德川賴宣即位以後,曾經擔任軍政府的最高行政官。他回憶安藤直次在紀州擔任賴宣輔佐人時的作風說:「每次都有人來向直次請求斷案,直次都只回答「可以」,或「不可以」,從來也沒有說明過理由,而靠他們自主的精神,由他們回去重擬判決,直到最後直次說「可以」為止,我看到這種情形,覺得十分奇怪。有一天,終於忍不住問直次,為什麼不幹脆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呢?如果能明確地指示部屬,事情不是會進行得更順利嗎?」
直次回答說:「你的看法也對,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比較省事。但我年事已高,若想為德川將軍栽培紀州的好人才,總不能每件事都由我做決定吧?如果每件事都要由我來提示才能做決定,那麼大家都會依賴我,如此又怎能栽培出優秀的人才呢?」利勝聽了這席話后,誠服地牢記在心,這實用的一課,對他後來的仕途有很大的幫助。
事情交給部屬,難免會因考慮不周或技巧不夠,而造成一些失誤。在這種情況下,上司總會慣例地指示部屬應該如何去做。當然在遇到一些重大問題的處理上,是絕對有必要給予具體的指示方向或依循的原則。但問題是,如果指示太過詳盡,就可能使部屬養成依賴的心理,惟命是從,不肯再動腦筋。一個人命令,一個人動作,這樣只是機械性地工作著,根本談不上做事的方法,又怎能培養人才呢?
訓練人才,最重要的是要他們多動腦筋,多思考,培養其智力的發展。然後自己計劃策略,付諸實行。能獨立自主,才能獨擋一面。由這個角度來看,安藤直次培養人才的方法,確實是有他的道理。一位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啟發部屬自主的能力,使每個人都能獨立作業,而不是變成惟命是從的傀儡。德川家康是個傑出的英雄,所以他選擇了直次這麼個出色的領導人物,如此才能使部屬發揮其智力。
現在是一個分秒必爭、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為了縮短時間,增加效力,怕引起錯誤,領導者經常會不厭其煩地把工作交代清楚,這種作法和安藤直次的作法恰好相反。但到底怎麼做才正確呢?我們應深入地研究探討,一方面要使直次的作法能配合時代的快速腳步,同時更不能容忍部下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
用他,就要信任他;不信任他,就不要用他,這樣才能讓屬下全力以赴。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的時候,最先,項羽的力量非常強大,劉邦只是屈居關中的一個小諸侯,但由於他的軍師陣平善用計謀,所以勢力漸漸擴大。可是項羽也有一位多方面的軍師範增,陳平為了對付他,就故意放出謠言說:「軍師範增和一批重要的部將,都只是在表面上聽從項羽的命令,暗中卻和劉邦有來往。」
這些話傳到項羽耳中后,他果然中了離間之計,開始懷疑,並派人暗中察探范增等人的言行。而這種不信任部屬的作風,使得部將們一個個背叛而投效劉邦,最後項羽終於走上失敗自殺的道路。
劉邦得天下后,曾經分析自己獲勝的原因說:「我有蕭、張、韓三賢,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但又不肯相信他,讓他有充分發揮實力的機會,最後當然是會失敗的。」
用人固然有許多技巧,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和大膽地委託工作。一般來講,一個受上司信任、能放手做事的人,都會有較高的責任感,所以無論上司交代什麼事,他都全力以赴。相反的,如果上司不信任,動不動就指示這,指示那,使屬下覺得他只不過是奉命行事的機器而已,事情成敗與他能力的高低無關,如此對於交代的任務也不會全力以赴了。
領導者都知道信任別人對工作會有所幫助,但卻不是都能夠做到的。上司在交代部屬任務時,心中總會存著許多顧慮,譬如說:「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處理,他能辦得了嗎?」或者想:「象這種敏感度很高、需要保密的事,會不會泄露出去呢?」所以領導者常會有這種微妙的矛盾心理。
而更微妙的是,當上司以懷疑的眼光去對待部屬時,就好象戴著有色的眼鏡,是不會看到真實面目的。也許一件很平常的事也會變得疑團叢生了。相反的,以坦然的態度信任對方,就會發現對方有很多可靠的長處。所以信任與懷疑之間,就是兩種天地了。
因此對待任何人,最重要的就是信賴,並且要抱著寧願讓對方辜負我,我也不願懷疑他的誠意,如此可能更會贏得別人的效勞,他一定會盡全力,出色地完成交給他的任務。
現代社會最大的缺點,就是人與人之間普遍缺乏互信互敬的胸懷,因此導致許多意識上的對立,甚至行為上的爭執,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領導者如果能培養起信任別人的度量,不但可以提高辦事效率,還可以為這個冷漠僵凍的人間,增添許多光明與和諧。
一個企業領導者,對於下屬必須做到充分了解。這樣,在做某一件事時,就可以充分運用每個人的優點。
堀秀政的家臣中有一個人老是哭喪著臉,每個人看到他,都覺得非常晦氣,所以就有一些臣子對堀秀政說:「那個人整天皺著眉頭,看起來很不吉利,社會上的人也認為他會給你帶來霉運,為什麼不把他辭退呢?」
堀秀政說:「你們的話也不無道理,可是,如果派他代我去弔喪,不正是最佳人選嗎?可見他還是有用處的。」堀秀政簡短的對答,最能表現出一個賢智領導者的正確觀點。
事實上,領導者雖然負有用人的重任。但是,在許多情況下,他所想用的人並不一定能做到任意挑選,所以,關鍵並不在於用這個人而不用那個人,而往往在於怎樣使自己的每個部屬都能在恰當的位置,發揮最大的功能。
人們無論是長相或個性都有所不同,優、缺點也是不完全一樣的。領導者如果想找到沒有缺點者才予以聘用,那麼他恐怕永遠都得孤軍奮戰了。所以也就不得不去容忍部屬的缺點,同時也積極地發掘每個人的優點,盡量去發現和了解,試著用長處彌補短處,使每個人都能發揮專長。
以堀秀政的例子而言,當時正是戰國分崩離析的局面,戰爭隨時會發生,所以平時講究效率,努力積蓄實力,戰時則要勇敢、積極。因此,大家都以這種標準來衡量那個老哭喪著臉的部屬是沒有用的人。
可是堀秀政卻認為縱使處在戰亂時代,也不是天天都要進行戰爭,反而是日常的例行施政更加重要,所以主張要廣泛地包羅各種人才,使每人都能因才適用,發揮優點,克服缺點,這也正是身為一個傑出的領導者,深知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才能表現出的兼容並包的思想。
今天的社會,表面上是風平浪靜,但實際上卻是變化莫測,多變的風雲也不下於昔日的戰國時代。各種團體或企業組織更需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所以現代的領導者,胸懷應該要比堀秀政還要有容人的雅量,應該更主動積極地去尋訪各種人才。只要多費心思,知人善任,就不難創造出一個充滿朝氣的人事環境。「朝氣」並不一定是把笑容或嚴肅寫在臉上,這點我們應該贊同堀秀政的看法。
人事的選擇不是領導者的專利,部屬同時也以領導者的道德、才幹在作選擇。
北條氏康是早雲的兒子,他繼承祖先的遺產,平定關八州,是日本戰國早期有名的武將,除了戰場上百戰百勝以外,治理國家也很有一套,可以說是文武兼備。退隱后,他把政事全部移交給兒子氏政。有一天,他對氏政說:
「你現在受託治理一個國家,拿什麼當娛樂?」
氏政說:「我以選擇部下、判斷其能力為樂。」
氏康說:「好極了。可是你必須還得記住一點,身為大將選擇部下雖然很正常,但這種關係不是單向的選擇,換句話說,部下也在選擇大將。如果身為大將平日不知道愛護部屬,施恩給百姓,部下一定會疏遠他,臨事時也不會為他盡心賣命了。我想,象你這種生長於富貴之家,在優裕環境中長大的人,尤其要特別留意。」
很可惜的是,氏政對他父親這番訓示顯然無法深切地領悟要旨,所以從氏康傳位氏政,再從氏政傳位給氏直后,終於在小田原戰役中,由於優柔寡斷的錯誤,坐失勝利的良機,只好向豐臣秀吉的軍隊投降了。
但儘管如此,當氏直被秀吉的大軍圍困在城中的時候,部下不但沒背叛他,同時在氏直被貶謫到高野山時,志願跟隨他吃苦。這些人都是在早雲或氏康時代就刻意培養的人才,可見氏康的領導觀念確實非常傑出。可惜這些優秀的部下沒有被後來的領導者充分運用,所以無法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氏康的論點是精闢的,表面上看來,好象是領導者在選擇人才,可是從另一角度來看,領導者又何嘗不是再被選擇呢?所以領導者可以說:「喂,你去做這、你去做那。」但內心的想法則應該是:「拜託你啦,請多多幫忙。」如果沒有這種謙遜的態度,以為只要發出命令,部下就得按命令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領導者想讓部下信服,除了用人,還得隨時有「被用」的心理準備。尤其是龐大的組織或集團的領導者,更不能缺少這種胸懷;中國有句古諺說得好:「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值得領導者再三思考。
聚集智慧相等的人,不一定能使工作順利進行,往往只有分工合作,才會有輝煌的成果。
武田信玄當政的時候,從來不在自己的領土內建築城池。他相信:「人心就是最好的圍牆,也是最堅固的城池。如果民心不穩固,再高的城牆都沒有用。」這種觀念確實難能可貴。也正因為如此,武田信玄比別人更能使部下發揮工作能力,他在用人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讓部下互相配合,取長補短。例如,馬場信房是一個沉默而人格高尚的人,要和喜歡誇口而做事敏捷的內藤昌信互相配合;而山縣昌景性子很急,做事很衝動,象他這樣的人應該和遇事皆能三思而行的高坂昌信互相配合。如此一來,事情必可圓滿解決。」
總而言之,在用人時,必須考慮員工之間的相互配合,如此才能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這也是人事管理上的金科玉律。一般所說的適才適用,就是把一個人適當地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使他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才能。然而,更進一層地分析,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所以若能取長補短,就要在分工合作時,考慮雙方的優點及缺點,然後再鼓勵他們,同心協力地把事情做好。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經常可以見到彼此之間存有排斥對方的嫉妨心理。例如三個非常優秀的人共同做一件事,卻往往無法順利完成。原因就是不能協調。此時,如果把其中的一個人調走,結果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超過三個人一起做的成果。同時,調至新工作的人,也會有非常的表現。大家都有這種經驗,這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
把智慧相等的人聚在一起,不一定就能順利地進行工作。反而一群能分工合作,各自發揮自己聰明才幹的人,更會有輝煌的成果。這就是人與人要相互配合的一個有力佐證,身為一個領導者應該了解這一點。
優秀人才很難「撿到」,也很難「控制」,最好自己用心去培養。
水戶光國在幼年時,所住的諸侯官邸附近,有一個刑場。有一天,處決一個罪犯,頭顱被砍下以後,高掛在樹上示眾。當天晚上,光國的父親對他說:「你去刑場把那個罪犯的頭取回來。」
大家聽到光國的父親居然下這道命令,都免不了為他擔憂。因為刑場四周的樹木長得很茂盛,十分陰森。可是光國卻毫不畏懼,馬上回答說:「知道了,我這就去。」他匆匆地趕到刑場,在黑夜裡摸索,終於找到了人頭,把它拿回了家。當他父親看到這種情形,覺得自己的兒子有膽量,十分高興。
以一位父親用這種方法來試探兒子的膽量,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古時的諸侯,就是經常用這種方法來訓練自己的繼承人。
每一個人都要經過訓練,才能成為優秀的選手,譬如在運動場上馳騁的健兒們,一個個大顯身手,但他們之所以有驚人的體能和技術,並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嚴格訓練的成果。不只在生理上,甚至在精神方面也要接受嚴格地訓練。又如,禪宗的戒律非常嚴格,一般人都吃不消。可是修行很好的和尚,卻一點也不以為苦,仍然能夠處之泰然。
所以,只有在人心甘情願接受嚴格訓練時,才能達到理想與目標。相反的,若一個人有再好的天賦資質,但不肯接受訓練,那麼他的天資也就會慢慢地消失。
所以,一個領導者想使自己的部下發揮與生俱來的良好素質,就必須實施嚴格地訓練。並且還要注意訓練的方法,如果把古時候的訓練方法,運用到現在,恐怕就會遭到反效果。再者,訓練的方法也得因人而異。因此,考慮到方法的適當與否,也是領導者的重大責任。
培育人才,不只包括知識的灌輸和技藝的傳授,同時,也要教導部屬了解做人的尊嚴。
吉田松陰在二十三歲那年,因為偷渡而被捕入獄。那時,監獄里共有十一個犯人,松陰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並把監獄當作是互相教育的場所。他非常得意地為同囚的犯人講授四書五經,同時也要求擅長詩歌的、書法的,也都出來教導大家,自己也專心學習。如此一來,使原本充滿絕望氣氛的監獄,因他的到來,出現了活潑的朝氣,也使犯人產生了生存的信心。這件事後來被諸侯知道了,就把他們給釋放了。
這些人被關在監獄里,不但沒有喪失志氣,反而找機會教育自己,這絕不是常能見到的情形。而松陰就是不願看到夥伴們垂頭喪氣、毫無朝氣的表情,所以希望能獻出自己的力量,使他們再度認清做人的價值和尊嚴。他的這種作為,深受世人的讚賞。
松陰在出獄之後,創辦了一所私塾,在明治維新時培育了許多有志之士,創下了轟轟烈烈的事業。從這一點看來,松陰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在他的私塾里,並不是只培育如高杉晉作那樣的名門子弟,也有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明這種低階級的武士。在封建時代,這種武士是不被重視的,可是後來他們都能成為國家的棟樑,對國家做出了貢獻。固然是他們的素質好,但最主要的還是松陰的教育方法得當,才使他們的潛力得以發揮。
松陰在監獄時,曾說過一句話:「在做一件事之前,雖然可以預知其失敗的後果,但仍勉強去做,這是人類高尚精神的表現。」由於他的愛心,不論是對犯人,或身分低微的人,他都分別給予指導,同等相待,使他們能悟出做人的價值。
領導者培育人才,教導他們了解做人的尊嚴,應該優先於知識的灌輸或其它技藝的傳授,這一點是領導者必須銘記在心的。
員工某方面的能力強過自己,領導者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都用比自己差的人,事業就不會興旺發達。
中國漢朝開國始祖劉邦和他的部下韓信,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如果我親自領兵,你認為我能帶多少士兵呢?」
「陛下最多只能率領十萬大軍。」
「那麼,你能帶多少兵馬呢?」
「我是愈多愈好。」
「那象你這樣能幹的人,又為什麼要做我的部下呢?」「因為陛下善將,而我善兵。」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在指揮軍隊和征戰沙場方面,韓信的才能確是勝過劉邦。可是劉邦有辦法運用韓信的才能。關於這一點,漢高祖曾對部下說:「我的智謀詭計比不上張良,在行政管理上又不如蕭何,指揮軍隊更不如韓信。我能得到這三位傑出的人才為我出力,這是我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漢高祖的話,十分引人深思。如果單以才智而論,漢初三傑都是比他傑出的人。但以他平凡的才能所建立的王朝,卻能統治廣大的中國達好幾百年之久,那麼,他能成功的秘訣就是能知人善任。
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而項羽也是一位英雄人物,無論才能和力量,都遠在劉邦之上。可是項羽不善於用人,甚至連自己的軍師範增都容不下,這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
即使一個才能出眾的人,也不是說什麼事情都可以干,所以唯有知人善任的領導者,才可完成超過自己能力的偉大事業。然而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而不肯接受他人的忠告。領導者也最應該注意這點。所以只有當他發現部下的能力在某些方面高過自己時,才能表示他有成功的傾向。如果所用的人都是平凡庸俗、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要想成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一位領導者在感嘆人才難求之時,不妨先反省自己是不是盡心儘力去訪求了。
劉備雖然是漢室的遠親,但是他的家族到他那一代已經是又窮困又落魄,要靠賣草席才能維持生活了。以他這樣的出身,卻能夠立志復興漢室,最後成為蜀漢皇帝。原因所在是他能網羅許多人才,其中以諸葛亮對他的幫助最大。
諸葛亮年輕時,他的才能就被許多人所賞識。但他卻住在深山中,過著清高的隱居生活。他雖然胸懷大志,卻也從不求當時的權貴任用他。但劉備很誠懇地訪求諸葛亮輔佐他爭天下,先後三次拜訪了他所住的茅廬。劉備的熱誠終於感動了諸葛亮,並接受請求,擔任他的軍師。
諸葛亮到達劉備軍營以後,劉備有許多傑出的部下,如張飛、關羽等都非常不滿。但後來,由於諸葛亮優異的軍事策略,為劉備帶來了勝利,大家才漸漸地心服。劉備的事業就是因為得到諸葛亮的幫助,才能夠迅速發展的。
對劉備來說,國家的興盛衰敗全在人為。由此可見,事業的成敗也在於人。領導者想干一番事業,最重要的,是能夠訪求到合適的人才。但怎樣才能訪求到人才呢?那就要求領導者必須得有誠心。
或許有些人認為訪求人才是要靠運氣或緣分。但是,如果只是空等,而不去訪求,那麼人才是永遠也不會找到的。天下的萬物都是因為需求才會產生的,所以一個領導者必須常常有求才若渴的心,人才才會源源而至。
劉備就是一個求才若渴的人。張飛告訴他:「沒有必要對諸葛亮那麼禮遇。」可是,劉備還是三顧茅廬請求諸葛亮出山相助。象劉備這樣的求才誠意,終於感動了諸葛亮,也使得許多勇將賢臣,紛紛慕名而來。
世界上,也許有許多領導者都在慨嘆人才的缺乏。但是,在慨嘆之前,不妨先反省自己,是不是盡心儘力去訪求人才呢?
對親人的包容不算包容,對敵人的包容才是真正的包容。在中國的春秋時代,有位霸王齊桓公,他的成就全賴宰相管仲的輔佐。但管仲曾因王位繼承的問題與他作對,曾經刺殺齊桓公未成。因此齊桓公即位時,曾想懲罰管仲,但后經鮑叔牙的勸說,「大王若想稱霸天下,就得起用管仲」,而立管仲為相。管仲為報齊桓公的知遇之恩,在政治上大展才華,不但使齊國兵強國盛,更使齊桓公得以稱霸天下。
如果齊桓公對於曾經和自己敵對的人,缺乏包容之心,又不肯接受鮑叔牙的忠言,或許就不會有日後的成就。正因為他能夠包容管仲,任賢而不避仇,並將政治的實權交給管仲,這種開明的作法,為他帶來了日後的大業。
身為一個領導者,必須能夠不受細節或感情的束縛,凡事包容。如此,才能夠攬到各種人才。如果能更進一步地使這些人才適得其所,那麼功效就更大了。
有句話說「宰相肚裡可撐船」,就是說一個經營者必須有凡事包容的胸襟。
此外,松下先生還強調,作為一個企業的經營者要有一顆真誠的心。經營者必須注意的事情當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也是我期望自己能達到的,就是一顆真誠的心。經營者有了真誠的心,我所說過的一切經營原則才有效果;經營時若缺乏真誠的心,企業絕不可能不斷成長。
真誠的心,就是不被迷惑的心,不被自己的利害或感情、知識或成見所迷惑,公平地評價判斷事物的心。人類有了偏見,就不能公平地判斷事物。這就好比透過有色或凹凸的鏡片來看東西,看到的東西已經不是它的本來面貌,以致無法正確地抓住事物的真相。因此,以偏見來處理事情,就容易判斷錯誤,導致錯誤的方向。
具有真誠的心,就好比以無色、正常的鏡片來看東西,能夠看清事物本來的面貌,因此能夠了解事物真實的形態與性質。以真誠的心觀察事物、去處理事情,無論在任何場合,都是比較不易犯錯誤的。
謙虛地聽取大眾或員工的意見,才算是有真誠的心。如果經常認為自己才是對的,自己才是偉大的,別人的意見就不定能聽得進去。無法集合眾人的智慧,勢必就要靠自己有限的智慧經營,這樣當然較容易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