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衝殺
岳飛衝殺過去的時候有一個面貌兇猛的金將哇哇大叫的沖向了岳飛,揮起手中的大刀直砍向岳飛,岳飛一見不慌不忙,用槍盪開,然後順勢向前扎去,一槍正中金將的心窩,那金將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就已經命歸黃泉了。金兵一見,直嚇得魂不附體,岳飛毫不怠慢,領著手下的軍士,左衝右突,手中的那桿大槍舞得如蛟龍出海一般,真是挨著死,蹭著亡,殺得金兵是人仰馬翻,拼了命的逃路。岳飛一見己方已經大勝,也不貪功,收攏軍隊,歸隊回報了劉浩。劉浩聽完了岳飛的稟報之後大喜,當即表奏了趙構為岳飛請功,趙構得知以後,也是大喜過望,立即傳下了委任狀,升岳飛為秉義郎。
在第二年,金兵在佔領汴梁四個月後,俘虜了徽、欽二帝后離去,北宋王朝正式滅亡。宋朝的舊臣擁立了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也就是康王趙構為帝,即是宋高宗,建立了南宋王朝。岳飛此時認為新皇即位,應該有一番作為,從而來樹立自己的威信,所以就上了一封千言書,忠心耿耿的向高宗獻計獻策道:「陛下現在您即位為帝,實乃是國家社稷之大幸,是天下百姓之福。陛下您有克敵制勝之謀略,又有各地趕來勒王之遇可供調遣,而且現在金軍正處於勝利之後的輕敵情緒之中,驕傲而自滿,根本就沒有防備之心,這實乃是天賜良機,陛下應當乘此良機,親率六軍北渡黃河,收復失地。而黃潛善與汪伯彥這些大臣竭力倡議南逃以避難,終致釀成靖康慘禍,實乃是當今的賣國賊,陛下您萬不可不防啊!」本來這是出於一片憂國憂民的熱忱,但他卻不知道他已經觸犯了朝廷的大忌,立即被朝廷斥責為越職言事,奪職遣送歸家。
岳飛歸家之後不久就結識了河北招撫使司的幹事趙九齡,很得賞識,遂被引薦到河北招撫使張所的那裡。張所也是北宋著名的抗戰派將領,當時受宰相李綱的委派,在河北一帶招募民兵,積極的組織抗金的力量。他見到岳飛之後,見岳飛氣宇軒昂,很是喜歡,便和岳飛深談許久,很是投機。張所問岳飛道:「不知道你武藝如何?能博擊得了多少敵人呢?『岳飛徐徐答道:」草民很自信自己的武藝,但卻並不認為這匹夫之勇是多麼了不得的事情。用兵之道貴在施謀使計,而不在於逞兇鬥狠。欒枝用曳柴詐敗之計大勝強楚,莫敖靠采樵誘敵之法擊潰絞人之圍,這些全靠的是計謀,而不是憑著個人的武藝。「聽完這番話之後,張所不由得肅然起敬,讚歎道:「原來你並非是一介武夫啊,不知你對當今的形勢又有何看法呢?如何才能守得住黃河呢?」岳飛成竹在胸的說道:「汴京的安危全要看河北諸郡是否鞏固,我們當在所有險要之處建立要塞,互成依仗之勢,如果任何一城受到了威脅,其他的城塞就會趕來相助,並且伺機來搔擾敵人後方,這樣的話,金人就不敢窺視黃河,京師也就會安然無恙了。」一席話把張所說的是心悅誠服,連連點頭稱是。岳飛一見自己遇到了知己,也是高興萬分,不禁慨然請求道:「張招撫如果能提兵巡境的話,岳飛願做前驅,供您調遣。」張所聽后大喜,立即授岳飛武經郎之職,命他隨已經歸順的八字軍的領袖王彥北渡黃河,挺進新鄉。
新鄉城內有金兵駐守,見宋軍渡河,就猛撲過來,想一舉而殲之。王彥見狀,也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竟然傳令停止前進,高築壁壘,準備死守。岳飛幾次去請求前進,可是都被王彥拒絕,不由得氣憤道:「我們本來就是要找金冠來打仗的,可是現在卻停軍不前,如果只是出於安全的話,何不呆在後方呢?」王彥聽后大怒道:「如果你要找死的話,那我可以讓你去。」說罷給岳飛撥了數千名士卒,迎著金軍殺了過去。金軍急忙分后圍截,竟然被岳飛領人給沖潰。金軍重新聚攏之後再次堵截,又一次被岳飛衝破,如此反覆了好幾次,岳飛都是一馬當先,所向披靡。由此,宋軍士氣大振,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竟然一鼓作氣攻下了新鄉。宋軍攻佔了新鄉,等於是孫猴子鑽進了鐵扇公主的肚子里一樣,金軍自然不會善罷甘休的,調集了人馬,如螞蟻一般涌了過來,想把立足於未穩的岳飛置於死地。兩軍在侯兆川相遇,展開了激戰,岳飛的身上受了十幾處的傷,仍在馬上廝殺,士卒們也是拚命死戰,終於擊退了數倍於己方的金兵。
就在當天的晚上,宋軍的官兵們都是未解衣甲,就這樣枕著兵器睡著了,他們這幾天實在是太累了,自從與王彥分兵以來,他們一直與圍追堵截的金軍進行的慘烈的戰鬥,已經幾天幾夜沒有休息了,所以這一天的戰鬥一結束,他們還沒有吃飯,甚至連傷口都還沒有來得及包紮,就倒頭睡去了。他們都以為金軍這一次敗退下去一時半會兒可能不會再來了。不料,在一個夢還沒有做完的時候,忽然警報傳來,說是大批的金兵來劫營,宋軍的士卒從睡夢中驚醒,被這個消息驚得是睡意全消,一個個躍進身而起,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他們全擁到了岳飛的大帳之前,聽他如何來處置。岳飛並沒有出來,而且從裡面傳出來有節奏的鼾聲。宋軍們一聽很是著急,責問帳前軍吏道:「現在軍情如此緊急,為什麼你們不稟報領?」軍吏聽完之後哈哈大笑道:「領有令,讓大家都回去安心睡覺,不必害怕,金人是不會攻來的!」這些士卒們聽完之後,都是半信半疑,但聽到軍吏已經這麼說了,都是一臉疑惑的走開了,但他們誰也不敢再睡覺了,都是守在備好鞍的戰馬旁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