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爭鬥
在迫不及待的情勢下,求和乃至投降不失為一條出路,秦檜卻不是這樣,他完全為金人嚇破了膽,卑躬求膝,唯和是求,達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而岳飛則是堅決的抗戰派,公開反對議和,遣責朝廷的投降政策,多次觸怒秦檜。岳飛每打一次勝仗,每向北推進一步,他都會心驚肉跑一次,覺得這樣就離求和遠了一步。他認為,只要岳飛在世一天,他就會無所作為一天,金人明白他這種難堪的心情,乘機要挾他除掉岳飛,這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在戰場上根本無望作到的事。他們寫信給秦檜說道:「你每時每刻都想與我們達成和議,而岳飛積極地謀取河北之地,並連傷我們大將。這仇不能不報!你必須殺掉岳飛,和議才能達成!」秦檜於是更執意要殺岳飛了。但岳飛的名聲太大了,不是想殺便殺的。必須是一步一步進行。秦檜決定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先將岳飛孤立起來。當時,南宋手握重兵,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有三位即岳飛、韓世忠和張俊。張俊怯於公戰,勇於私鬥,素與岳飛有隙,對岳飛屢立顯功,少年得志陰懷猜忌,常借故中傷岳飛。秦檜便將他收買,讓他參加陷害岳飛的陰謀。韓世忠與岳飛一樣,是抗金派的骨。秦檜決定先將他除掉,紹興十一年,朝廷岳飛與張俊前往韓世忠軍隊視師,以便尋隙遣散韓家軍。在視察時,岳飛見韓家軍旌旗鮮明,軍馬整齊,威武雄壯,心裡倍欽佩之情。當張俊提出與岳飛私下瓜分韓世忠軍時,岳飛堅持正義,表示堅持反對,指出南宋真正能領兵打仗的,僅僅有二三人而已,如果遣散韓家軍,將何圖恢復大業?但最終張俊還是秉朝之意,強行解散了韓家軍。並欲以謀反罪陷韓世忠於死地。岳飛得知消息后,立即向韓世忠報訊,使其得以採取防範措施,免遭迫害。張俊和秦檜大怒,羅織罪名,罷免了岳飛樞密副使的虛銜。岳飛於是脫去了戰袍,退隱廬山。
韓世忠字良臣,南宋朝名將,陝西省綏德縣砭上村人,民族英雄。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戰功。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韓世忠生性直爽,忠於朝廷和國事。岳飛陷冤獄,滿朝文武官員無一人敢言,唯世忠仗義執言,為秦檜所恨於心。以反對和議,觸怒於秦檜。他持軍嚴整,能與士卒同甘苦,知人善任。部下將校多成長為勇將。解兵罷政后歸家十餘年,泊然自若。晚年喜釋、老之學,自號「清涼居士」。
韓世忠在抗擊西夏和金過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除平定方臘外,還為宋庭平定了建安范汝、廣西曹成、淮南李橫、淮陽劉豫等反叛,為偏安一隅、搖搖欲墜的南宋支撐了幾十年。這些赫赫戰功,使得他從一名士兵,一步步地被提拔為副尉、承節郎、軍統制、團練使、節度使,並歷任為江南東、西路宣撫使、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等要職,進太保,封英國公、潭國公。建炎十三年,封咸安郡王。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抗戰英雄,卻觸犯了南宋小朝廷求和媚外的投降政策。由於韓世忠反對議和,多次上疏彈劾奸相誤國,為投降派所不容。岳飛蒙冤,舉朝文武多不敢言,而他卻敢於當面質問秦檜。當秦檜以「莫須有」三字回答時,他氣憤地道:「『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有人替他擔心,勸他不要與秦檜作對,他回答說:「畏禍苟同,他日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後來,他終於被解除了兵權。自此他社門謝客,居家閱書讀經,絕日不言兵。他經常騎著毛驢,攜小童一二,帶著酒壺,悶游於西湖之上。他一生清廉,仗義疏財,歷年所得賞賜都分給了部下,田產都分給了他封邑的百姓;他持軍威嚴,能與士卒同甘苦。解職后居家十餘年,澹然自若。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這位一代名將憂鬱而死,時年六十八歲,死後被拜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孝宗時,又追封蘄王,溢忠武,配饗高宗廟廷。
廬山為天下名山之一,岳飛在戎馬倥傯之餘,曾幾次休養於此,與東林寺慧海經常往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曾寄詩于慧海:湓浦廬山幾度秋,長江萬折向東流。
男兒立志扶王室,聖主專師滅虜酋。
功業要刊燕石上,歸休終伴赤松游。
丁寧寄語東林老,蓮社從此著力修。表明自己功成名就之後,立即激流勇退,終老林泉的心跡。如今虜酋未滅,中原未復,壯志未酬,卻上廬山,撫今感昔,無限惆悵。一個秋風蕭瑟的晚上,岳飛輾轉難眠,披衣彷徨,顧影形單,信筆填成《小重山》一闕: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雖然被削奪兵權,罷歸廬山,秦檜卻仍不善罷甘休,非欲置岳飛於死地而後快。他們威逼利誘岳飛舊部下,讓他們揭岳飛的罪狀,一部將王俊,綽號叫雕兒,品性奸詐貪婪,常受到張憲的抑制,因而心懷不滿。受到張俊的唆使之後,竟將張俊自己擬好的的狀詞投訴給樞密院,誣告:「逼都制張憲,謀據襄陽,還飛兵柄。」張俊不顧樞密院無審訊權的規定,傳訊張憲,嚴刑拷打,逼其承認他自己絞盡腦汁想出來的罪狀,張憲連呼冤枉,寧死不肯虛招。張俊等得不耐煩,又自己虛擬了一份張憲口供,送給秦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