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十七章 第二戰場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十七章 第二戰場

第三卷汴京篇第八十七章第二戰場

「皇上,韃子的舉動非同尋常。」張世傑很是擔心地向李雋彙報,道:「在我們包圍圈中的韃子現在正在集中,先前那種各自為戰,各守一地,彼此互不呼應的態勢已經沒有了,臣以為必然是忽必烈改變了作法。」

李雋點頭贊同他的分析道:「那是必然。我們之所以進展神速,如入無人之境,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們的原因,也有韃子的原因。韃子方面主要是因為沒有統一的協調指揮,軍隊分散,各自為戰,成了一架多頭馬車,力量沒有往一塊使,才為我們所乘。

「在遭到我軍突如其來的打擊后,忽必烈必然會清醒過來,採取行動,派出得力將領把這些分處各地的軍隊收攏,撤出我們的包圍圈,防守主要的地域和城池,找准機會給我們一下狠的。」

高達少有地沒有罵人,摸著白鬍子,道:「皇上聖明,臣也是這麼看。皇上,臣擔心歐將軍和解將軍推進過快,後續部隊難以跟上,這就會造成空隙,會給韃子北躥創造條件。皇上,是不是該命令解晉和歐軍行馬上收網,先把包圍圈中的敵人吃掉再說。」

李雋沒有說話,看著張世傑。張世傑明白李雋是在徵詢他的意見,道:「皇上,高將軍說得有道理,臣也為此擔心。不過,這事還真有點難辦,現在就收網吧,固然穩妥,但是卻使我們錯失了大好機會,會白白喪失北進的良機。要是不收網吧。一旦讓韃子逃出去,會給我們以後地作戰帶來很大困難。臣愚昧,還請皇上裁示。」

如此說話,大有首鼠兩端之嫌疑,不過,李雋卻不這麼認為,正如張世傑所言。早收網是穩妥之策,但是戰果不大。要是不收網。把網張得更大,成功之後的戰果固然很大,但風險也隨之增大,要是忽必烈在前面組織起有效的防禦,阻止兩支騎兵的推進。趁後續部隊沒有趕到的良機把解晉和歐軍行兩路大軍給反包圍,問題可就大了,正應了一句老話「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高達看著地圖,很是為難地道:「老夫打了一輩子的仗,什麼硬仗惡仗沒有經歷過,就是沒有經歷過今天這樣兩難的仗。皇上,還是你拿主意吧,臣可是難以決斷了。」

「這種仗早就為歷史所證明了,二戰特別明顯,要是我下令停止攻擊。和那位元首有什麼兩樣呢?」李雋在心裡如是想,道:「你們地擔心不無道理,不過,你們忽略了一點,這種仗不是在於兵力的多少,也不是在於計謀地巧妙與否。而是在於決心。」

張世傑聽得莫明所以,高達也迷糊了,道:「皇上,給你這麼一說,臣有點暈乎乎的,摸不著東西南北了。皇上,你直說了吧,要不臣就成了聽天書。」

李雋接著道:「有道是『狹路相逢勇者勝』,要是忽必烈趁我們後續部隊沒有趕到的良機,在這裡設伏。阻止解將軍和歐將軍的推進。再在這裡派出一支軍隊切斷他們的後路,把他們包圍起來。他們就會陷入孤軍深入,曹彬當年的舊事就會重演。」

「是啊,臣擔心的就是這事。」張世傑和高達同聲說了出來。

李雋話鋒一轉,道:「這是一個美好地構想,事實卻是忽必烈他一定會這麼做,結果就不是他預期的那樣全殲這兩支軍隊,而是他會撞在南牆上,會給撞得頭破血流。」

要是忽必烈真的如此部署,這局面對南宋就很不利了,卻給李雋得出相反的結論,饒是張高兩人身經百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也是驚奇不置,難以理解地打量著李雋,道:「皇上,這是為什麼?」

李雋笑言道:「太宗當年北伐,五路出兵,各自為戰,路與路之間是各行其是,彼此之間難以協調,這才導致了曹彬進展最為神速,而其他四路進展緩慢,不能給他提供有效的支援,才為蕭太后所乘。這種分路出擊的戰術,漢武帝在對匈奴初期的戰爭中也曾使用過,那是因為當時他沒有可以派遣的主將,才如此做,目地是打出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大將軍衛青正是在他這套戰術中脫穎而出。

「太宗太年可以設立主將,他卻沒有設立,五路軍隊沒有統一的指揮與調度,沒有把力量凝聚在一起,這才是失敗的關鍵,並不是為人們所說的他是趁契丹國喪出兵,激起了契丹人的敵愾之心。」

張世傑若有所悟,問道:「皇上地意思是不是要在前面設立一位主將?」

李雋點頭道:「兩支騎兵進展神速,我們一時之間難以跟上,為了不使他們互不協調,朕是打算臨時任命一位將領,統一協調他們的行動,以便臨敵制機。」

「這倒是很有必要。」高達也是贊成,問道:「皇上,誰合適呢?」

李雋笑著道:「解將軍和歐將軍都很優秀,兩位隨便哪一位都可擔此重任。不過,朕想歐將軍曾經是解將軍的副將,兩人共事有一段時間,還是以解晉為宜的好。」

「小驃騎能征善戰,作戰風格多變,如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張世傑點評道:「同時,他的膽氣十足,絕不會缺少打勝仗的決心,由他出任前線的指揮再合適不過了。」

高達很是遺憾地道:「可惜老夫不能身臨前線,參與這一盛事。」

李雋接著道:「為了加強他們的力量,朕決定把火槍兵和特種步兵也派出去,讓他們秘密北上,打忽必烈一個措手不及。」

「這太好了。」高達幾乎是唱出來的,道:「火槍兵地火力猛。有了他們作突擊力量,忽必烈這韃子有得受了。」

張世傑沉思道:「特種步兵地行動要受道路地約束,那就要他們從這裡沿著官道前進。對了,皇上,應該給解將軍下令,要他清理官道,為特種步兵的推進創造條件。」

「那是必須地。」李雋很是贊成。道:「同時下令,全軍不用顧忌隊形。全速前進!給前線以有力的支援。」

高達計算著道:「這一來,前線就有十萬之眾,這可是我們的精銳啊,一個可以頂三個韃子,忽必烈這韃子要想一口氣吃掉他們,沒有三十萬之眾是不可能完成。現在地忽必烈,他就是搜兵簡卒。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集結如此之多的軍隊。再說了,我們全力推進,給他地壓力會很大。即使解將軍他們打得不夠好,也可以頂住一段時間,我們就可以趕到,到那時,一個裡應外合下來,韃子能有幾人活下來?」說到後來很是興奮了。

「高將軍。還有一點你還沒有計算進去。廖將軍馬上就會動手了,忽必烈這韃子根本就不可能在我們正面集中一支大軍。」張世傑也是興奮了,道:「南牆,對,忽必烈這韃子一定會撞到南牆上了。」

xxxxxxxxxxxxxxx

「孤島漫傳秦帝跡,長城自是萬年功」。廖勝功站在船頭,望著碣石港脫口吟道。

秦帝是指秦始皇,長城是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原長城基礎上進行修建,成了他的標誌之一。一提起秦始皇,我們首先想到的建築就是長城,首先想到的歷史事件就是他滅掉山東六國,統一中國的歷史大事件。

那麼,秦始皇和秦皇島的關係是什麼呢?秦皇島是以秦始皇之名而命名,這是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是正確的,對於古人來說就不正確了。

在古代。秦皇島僅是一座孤島。為海水環繞,稱為碣石。到了清代。才成為島連島,後來才命名為秦皇島,成了我們現在著名地旅遊景區。

秦皇島以一座繁華的城市載入史冊的歷史並不長,但是作為人文景觀,其歷史卻是相當悠久,在秦始皇之後漢武大帝、魏武帝曹操、唐太宗之輩都曾到過這裡。

曹操著名的詩作《觀滄海》就是在這裡寫成,「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讓人有夢幻般的感

站在廖勝功旁邊的趙良淳也是詩興大發,脫口吟道:「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拂潮雲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圖王。」

他吟的是唐太宗的《春日觀海》詩,唐太宗當年東征高麗,來到此處,詩興大發寫下此詩。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治武功鼎盛地帝王,以善於納諫著稱,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但是,他有兩個短處,一是字寫得不怎麼樣,卻喜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最終弄到手,給他帶入墳墓里,不知所蹤,毀掉了中國歷史上書法的最高成就,多為後人譏諷。

二是他的詩作沒有什麼氣勢,頗有矯情之嫌,反倒不如武則天的詩作,清氣之中帶有巾幗鬚眉之氣。這首《春日觀海》單從文學上講,並沒什麼出奇之處,趙良淳之所以吟頌他地詩,那是因為胸中感慨萬千。

碣石最早屬於孤竹國,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這兩位商朝遺民就是孤竹君的兒子,因其高尚的潔操為後人稱頌,《史記》給了他們很高的地位。

後來,孤竹國為齊桓公所滅,併入燕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駕臨至此,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駕臨此地的皇帝,在他之後地漢武帝、魏武帝、唐太宗這些大有為之君先後到過這裡。不是刻石勒功就是吟詩作賦,唯獨宋代沒有一個皇帝駕臨過這裡。

這片早就屬於中國的領土上卻沒有宋朝皇帝的足跡,那是因為這裡在當時屬於境外之地,自從唐朝滅亡后,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崛起,佔據了北方,宋朝連燕雲之地都沒有收回。更別談碣石了。

從宋人地觀點來說,唐太宗是前朝之君。他地詩作離本朝不遠,他能夠駕臨這裡作詩,而本朝之君無一人來到這裡。即使宋朝之君如後人指責秦始皇出巡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功業也好,至少還有功可顯,又何嘗不是一場盛事呢?

宋代積弱,大量地國土沒有收回,何來之功可顯?當此之情。趙良淳哪能不感慨,不由自主地吟出了唐太代的詩。

吟完,趙良淳長嘆一聲,什麼話也沒有說。廖勝功明白他地心思,安慰道:「趙將軍不必感懷,今天我們來到這裡,不就是為了開創新的篇章嗎?以皇上的雄材大略,朝廷現有的實力。將有大量的國土給光復,實是一大盛事。」

「謝謝廖將軍。」趙良淳仍是感慨道:「朝廷本是即將破滅,沒想到竟是發生了如許變化,不僅光復了中原,現在又開始光復燕雲了。這一切,想起來真的好象在做夢。」

廖勝功點頭。道:「趙將軍所言肺腑之言,廖某也是這麼想。這裡南臨大海,北依燕山,東鄰遼東,西接大都,是很重要的戰略要地,應該善加經營,既可以用作出兵遼東地基地,也可以用作貨通南北的港口。等見到皇上,廖某當向皇上進言。發民夫。填海造路,把碣石島和陸地連在一起。那樣的話,這裡將會異常活躍。」

「廖將軍遠見卓識,趙某佩服。」趙良淳很是贊同他的看法,道:「出兵遼東之時,要是僅從大都運送糧秣輜重,對燕雲之地的壓力也太大了,還應該從江南、中原、川中之地運輸,這就需要一個好的港口。我說,廖將軍,我們打下來之後,就馬上施行吧。」

廖勝功很是讚賞道:「我們先開工建設,再向皇上稟報,趙將軍這主意不錯。我想,皇上肯定會同意。」

「廖將軍,我們登陸吧。」趙良淳問道:「廖將軍,這一仗怎麼打?岸上沒有一點動靜,不用說是因為我們來得突然,韃子想不到,根本就沒有做準備,我們就不用炮擊了,直接登陸就是了。」

廖勝功很是贊同道:「我也是這麼想。岸上空蕩蕩的,要炮擊也沒有目標,不如直接上岸。傳令:登陸!」

一聲令下,船隻靠岸,海軍陸戰隊跳進海水裡,卟嗵之聲不絕,奮力游向岸邊。

在秦皇島登陸,完全出乎忽必烈的意料,根本就沒有在這裡有派駐足夠地軍隊。這裡有一支蒙古軍隊,只是數量不多,還不到一千人,很快就給收拾了。與其說這是一場登陸戰,還不如把那個戰字去掉的好,幾乎是沒有遇到抵抗,是宋軍實施登陸戰以來進行得最為輕鬆的一次。

「趙將軍率領一萬人馬向西進攻,要大張旗鼓,給忽必烈那韃子造成一種我軍大軍壓境的錯覺,一則可以吸引他派往南線的軍隊,配合皇上進軍。二則,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不留意我們向北進攻地意圖。」廖勝功給趙良淳面授機宜。

趙良淳信心十足地道:「廖將軍放心,包證完成任務。」

「到於我嘛,我還得向北進攻,把我們的登陸成果恐固好,為解晉騎兵的到來做好準備。」廖勝功沒忘了給自己派任務。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俗話「好鋼用在刃口上」,象解晉的騎兵這樣精銳的部隊,當然要讓他發揮出最大威力,給他準備好條件,以便一到達馬上就能投入戰鬥。

xxxxxxxxxxxxxxxxxxxxxx

「皇上,這是剛剛送來的戰報。十萬火急。」辛惠匆匆而入,把手裡的戰報遞向忽必烈。

忽必烈沒有接,道:「你說,發生了什麼事?」

辛惠額頭上直冒冷汗,道:「皇上,大事不好了,南朝在碣石登陸了,一下子登陸了好幾萬軍隊,後續部隊還在陸續到達。」

原本坐在御座上的忽必烈一下子跳起來,吃驚地問道:「你說什麼?南朝在碣石登陸?」

「是啊,皇上。」辛惠只覺後背生涼,道:「皇上,南朝在碣石登陸,無異於從東面把利劍對準了大都啊。皇上,我們該怎麼辦?」

一向沉穩冷靜的忽必烈再也不能冷靜了,急急地道:「快,給貼木兒傳令,要他抽出十萬軍隊,防守東面。」

辛惠提醒道:「皇上,哪兒有那麼多兵啊。」

「那就五萬,三萬也行。」忽必烈很是無奈地道:「能阻止一天算一天。」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宋武大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重生之宋武大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十七章 第二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