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人間赤壁(四)上
又一架隸屬於哥倫比亞空軍的ac-47型炮艇機呼嘯著從位於哥倫比亞中部的聖荷塞市附近的軍用機場起飛。這已經是哥倫比亞空軍今天第五次出動這些老邁的「噴火魔龍」去支援南部地區的戰場了。「歡迎來到哥倫比亞!」坐在軍用機場一側的塔台之上,來自美國空軍的軍事顧問約翰遜上校正無所事事的躺在一張舒適的躺椅之上,用飽含著美國式驕傲的口吻對剛剛抵達這裡的歐洲聯合機動部隊先遣集群指揮官―奧古斯汀少將說道。
「情況怎麼樣?」來自於奧地利一個擁有著高貴血統家族的奧古斯汀少將顯然對對方這種懶散的表現頗為不滿。但是此刻他還是選擇了忍耐,畢竟對於歐洲聯合機動部隊而言,哥倫比亞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戰場。「還是老樣子,和平結束了。哥倫比亞將再度陷入到殘無人道的內戰之中。當然這一次要拜你們這些來自歐洲的老爺們所賜。」約翰遜上校全然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彷彿眼前所生的一切都與自己無關。
「是這樣嗎?那您能告訴我,這樣的攻勢有效嗎?」奧古斯汀少將微笑著走到了約翰遜上校的身後貌似虛心的問道。事實上哥倫比亞內戰起源於上世紀6o年代的農民抵抗運動。當時哥倫比亞富有的地主們為了展咖啡種植業和牲畜養殖業,要求農民遷離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這一舉措引起農民的堅決反抗。而受國際**運動的影響,原本只是農民起義的抵抗運動最終逐步展成為**運動。
最初,古巴曾積極為哥倫比亞的抵抗運動在武器、訓練和組織方面提供幫助,而蘇聯視哥倫比亞為美國的勢力範圍,為了避免同美國生矛盾而持觀望態度。冷戰後期,游擊隊分裂成多股力量,各自為戰,互不合作。進入2o世紀7o年代之後,游擊運動遭受重創,一些較小的組織倒向政府;勢力較大的游擊隊組織卻拒絕與政府合作。
2o世紀7o年代末8o年代初,哥倫比亞的毒品問題開始初現。先是大麻貿易,后是古柯種植和走私,哥倫比亞逐步成為南美洲毒品源地,號稱「銀三角」。最初,毒品問題和游擊隊之間沒有任何關係。游擊隊的理想和政治主張是建立強硬的政權,進行政治改革,反對資本主義,根本就不信任毒品走私分子,毒品販子也視游擊隊組織為天敵。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股力量逐漸看到了合作的必要性。游擊隊組織可以為毒品販子提供安全保障;毒品販子可以為游擊隊組織提供巨額資金和武器走私渠道。游擊隊經常在自己控制或有影響的地區,向毒品生產者收取保護費;這樣,毒品販子在適宜種植古柯的地方可以不受任何干涉地進行毒品生產。儘管二者合作得不夠完美,但二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卻不斷加強。
此外,綁架、銀行搶劫、敲詐勒索等等,也成了游擊隊的經濟來源。據估計,擁有8ooo―1oooo名成員的「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的資金有54%來自毒品走私,36%來自其他各種犯罪活動。以至於最終提到哥倫比亞,許多人就會立刻聯想到這是毒品與游擊隊?濫的罪惡淵?之地。以美國為的西方國家更將哥倫比亞左派游擊隊形容為在邪惡帝國蘇聯垮台後,變成一群以販毒、綁票維生的恐怖份子,長期以來許多美國人也相信政府與主流傳媒對於哥倫比亞的宣傳,相信美國政府目前已耗資數十億的「哥倫比亞計劃」(p1anco1umbia)可以消滅哥國毒?和游擊隊暴力,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卻證明事實剛好相反。
事實上,「哥倫比亞計劃」只是美國長期對於中南美洲政治、經濟、軍事干預的一小部份,在美國喬治亞州的班寧堡,有一所「美洲軍事學校」s),不過該校一直被諷刺為「殺手學校」,因為該校的課程以訓練謀殺、綁架、政變、嚴刑拷打著名,數十年來培養出六萬多名拉丁美洲的軍人,智利民選總統阿葉德被軍事獨裁者皮諾契特推翻、大主教被暗殺、瓜地馬拉36年內戰死亡或失蹤的2o萬人、薩爾瓦多過9oo名平民被屠殺等等,都是該校畢業生的傑作,女性受害者還會遭強暴虐殺而死,毫無反抗力量的兒童被活埋或摔死。
同時它也培養惡名昭彰的軍事獨裁者―包括巴拿馬、波利維亞、瓜地馬拉、薩爾瓦多,並且是右翼民兵的訓練所-例如尼加拉瓜殘暴的「國民軍」就是soa的畢業生,後來組成右翼恐怖份子。因此前巴拿馬總統就稱「美洲軍事學校」是「拉丁美洲最大的亂源?造基地」,在日漸高漲的抗議聲浪下,該校改名為「西半球安全防務聯合學院(簡稱為hIsc),但是至今仍然繼續培養每年一到兩千名的畢業生(目前1/3的受訓者來自墨西哥,因為該國要對付以原住民為主的薩巴塔游擊隊(Zapatista),每年耗費美國納稅人大約兩千萬美金。
和其他拉美國家相比,哥倫比亞派遣最多軍人(目前已過一萬多人)到soa受訓,其中許多高階軍官都犯下違反人權的罪刑,哥倫比亞軍方和殘忍著稱的右翼民兵組織auc也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使得在哥國每年有過三萬人被殺、一百萬人無家可歸。1986年以來已經有三千八百名工會領袖和組織者遭殺害,在2oo3的前十一個月,就有18o名工會領袖被暗殺,過去十幾年以來,過三萬名工人、農民、人權組織者、左翼領袖、教師等被軍隊和右翼民兵殺害。最大的右翼民兵組織auc的領導人對於謀殺工會領袖毫無悔意,他說:「我們有理由殺那些人,因為他們(工會領袖)妨礙他人工作。「。正式因為暴力事件頻仍,自從1985年以來,已經有兩百萬哥倫比亞平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
而西方國家所普遍宣稱的哥倫比亞的游擊隊已經淪為毒品集團的分支,是一群沒有思想意識基礎的烏合之眾,這種說法並不准確。「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其實是一個目標明確的政治組織,它有一個相當完整的行動綱領,主要內容是建立更加民主、多元和愛國的政府。經由過去36年以來的組織工作,哥倫比亞基層人民對其支持率不斷提高,因此某些國際分析專家估計該游擊隊在哥倫比亞自治區的影響力已經過5o%,相對的哥倫比亞所謂「民主「政府,則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貪污**政權,人民對政府的失望清楚地反映在哥國的投票率上(低於4o%),而「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直接掌握的非武裝區(約瑞士大小),也完全沒有上述的暴力事件生。
因此從2ooo年開始,美國政府投入13億美金到「哥倫比亞計劃」之中,隨後而開展了投入6億美金的「安地斯行動」(其中一億直接交給哥倫比亞軍方),雖然華盛頓方面宣稱這一系列計劃是「對抗毒品之戰」(arondrugs)但實際上卻心照不宣的「對抗左派游擊隊(美國政府定義下的恐怖份子)之戰」,不過這個計劃從一開始便註定將一切努力歸於泡影,不僅對於消滅毒品毫無助益,甚至連打擊左派遊記隊都作不到。因為大部分的款項給了美國跨國公司,用來進行軍事訓練、購買直升機和除草劑。
當時幾十年的衝突表明,多種武裝力量的存在使哥倫比亞政府與非政府武裝力量早已形成對峙局面。政府軍目前無力在全國範圍內打敗游擊隊、准軍事組織和販毒勢力,甚至連在農村恢復和平的能力都不具備。同樣,縱然有幕後的毒品貿易這一強大經濟支持,游擊隊也沒有能力徹底打敗政府軍,奪取政權。而更為重要的是哥倫比亞軍方並不盼望和平,特別是那種可能導致其無所事事的和平,因為戰爭對他們大有益處。與游擊隊士兵相比,政府軍的收入遠遠要高得多,軍隊在其政府之中內也因此而擁有著高度的話語權。哥倫比亞軍隊中的高層人士生活得相當舒適。美國政府提供哥倫比亞軍方和右翼民兵的15億美金。也令這頭巨獸財力充足,擴充戰鬥力不成問題,最近幾年哥倫比亞政府軍的隊伍不斷壯大的事實就說明了這一點。
哥倫比亞人民渴望和平,政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所以歷屆政府都倡導對話。但是,來自各種勢力的阻力很大:富人階層反對實行「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所要求的經濟改革;軍隊不贊成將對外關係和國家聯盟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長期支配哥倫比亞社會的權力部門堅決反對社會民主和經濟權利方面的政治改革;哥倫比亞的財政和行政部門既不願給軍隊提供足夠支持讓它打贏戰爭,也不願改變自己在改革問題上的保守立場。這樣,游擊隊宣稱的最低要求的改革意見總是被哥倫比亞政府拒絕。
而那些生活在哥倫比亞北部城市上層人士也幾乎沒有受到過觸動。儘管有時也擔心成為綁架、勒索等暴力威脅的對象,但金錢幫他們買到了安全。他們出錢僱用保鏢,購買各種安全設施,保護自己和家人。那些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富人或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弟很少按照普遍義務兵役制被徵召入伍。這樣,哥倫比亞的內戰實際上是一場「窮人打窮人」的戰爭。參加戰爭的販毒勢力、准軍事組織、游擊隊和政府軍的成員都來自下層社會!相對於農村而言,城市駐軍充足,戒備森嚴,很少生大的攻擊事件。儘管綁架盛行,但主要針對的是那些豪富以下階層的人士。那些養尊處優的上層階級很少受到影響,所以他們並不迫切要求改變現狀。
當然還是有眾多的哥倫比亞中產階級渴望著和平,雖然他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沒有太多的言權,對決策者影響有限,對軍事行動也了解部隊。但是他們卻清楚的一道只有做出必要的犧牲才能換取戰爭的勝利,才能實現和平。因此他們不遺餘力的支持著哥倫比亞的歷屆政府從軍事上挫敗游擊隊,迫使其和平談判並遠離毒品走私。
但是結果是以「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為的左派游擊隊在內戰中勝利多於失敗。對於這一奇特現象,哥倫比亞政府給出了一系列看似天經地義的解釋:政府軍的處境很困難。哥倫比亞武裝部隊之中的2o%執行關鍵要地和要人保護職能,25%進行訓練,25%從事後方勤務,只有3o%的兵力可以執行主動進攻的任務。而且,政府軍的裝備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落後於財富殷實的游擊隊的現代化武器。政府軍沒有足夠的空運、水運工具,甚至連汽車和裝甲車輛都嚴重匱乏。雖然2ooo年2月,美國向哥倫比亞提供了包括3o架uh-6o型「黑鷹」武裝直升機和33架uh-1型「休伊」運輸直升機。但是這並不影響哥倫比亞政府軍指出哥倫比亞山脈連綿,湖汊縱橫,平原遼闊,森林密布,這就使得運輸問題成為軍事行動的一大障礙。
而由於從事種種罪惡的交易,左派游擊隊的資金和武器的獲得都相當容易,其力量穩定而持續地增長,政府軍不能在軍事方面取得優勢,也就沒有和談條件。由於生過一些針對警亭的襲擊事件,哥倫比亞警察不得不從偏遠的農村撤離,重點保護大城鎮,造成大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國家安全力量,成為游擊隊的天下。對於毒品犯罪,警方更是力不從心。
由於哥倫比亞內戰影響到美國的安全,特別是在毒品走私問題上。所以,美國近幾年對哥倫比亞局勢的惡化表現出相當的關注。除了軍事上的支持之外,美國政府還與哥倫比亞軍事進行情報合作,包括衛星信息共享和提供軍事通信設備,並為緝毒力量提供裝備、幫助訓練。當然為了避免捲入內戰的糾葛中,華盛頓宣稱他們對哥倫比亞政府軍的支持都是秘密進行,保持較低層次的介入。
但事實上無論是華盛頓高層、哥倫比亞政府和軍隊本身就和毒?連為一體,政府軍隊和右翼民兵就是毒?背後的軍事力量,前soa的教官就曾說「soa是拉丁美洲軍官洗毒品錢的最佳地點」,美國持續提供哥倫比亞軍事援助反而助長軍隊和右翼民兵繼續在國內鎮壓平民、違反人權,並且讓毒?勢力更擴大。
此外,美國在哥倫比亞四處噴洒除草劑,宣稱這樣就可以消滅古柯礆作物,但其實是毫無差別地噴洒在一般農田和雨林上,不但使得農作物大量枯死、農民無法維持生計、亞瑪遜雨林的生態環境遭破壞、原住民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更讓古柯礆產業暴增過1oo%,在1994到1998年,哥倫比亞大約種植455oo公頃的古柯礆作物,但是有過14o8oo公頃的一般作物、古柯礆和雨林被噴洒,從1999年到2ooo年,古柯礆的產量反而增加6o%,噴洒除草劑不但完全無效,反而讓種植古柯礆更有價值。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美國的「哥倫比亞計劃」事實上是美國對拉丁美洲再殖民的試金石,因為哥倫比亞目前擁有第三世界國家最強大的游擊隊力量,開始動搖美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力量。而哥倫比亞除了毒品之外,石油也是美國重大利益所在,美國從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進口的石油比波斯灣還要多,因此若能藉由「哥倫比亞計劃」一舉摧毀反抗的力量,則可以再度建立美國的全新帝國生存圈。
根據這個計劃,美國將在玻利維亞、厄瓜多等國機場部署美**事設施。在最近5年裡,美國已在厄瓜多的曼塔、荷屬的庫拉索和阿魯巴、薩爾瓦多的科馬拉帕等地,投資擴建了4個「安全合作點」。與此同時,美國南方司令部也在秘魯和哥倫比亞布設了17個雷達站,每個雷達站配備35名人員。此外,美國還在波多黎各的艾倫堡、別克斯小島等地建設新的軍事設施。這些「安全合作點」、雷達站和新軍事設施,將在監視拉美地區的空中、地面和水上活動中揮重要作用,是美國控制拉美地區的有力工具。
但是哥倫比亞政府的**和無能以及拉美地區的左轉,卻令美國的「哥倫比亞計劃」實際上成為一個「死亡計畫」。除了哥倫比亞國內局勢日益惡化之外。傳統大哥倫比亞地區除哥倫比亞之外的委內瑞拉和厄瓜多兩國已經明確的表明了「左轉」的態度。
厄瓜多位於南美洲西北部,全稱為厄瓜多共和國。在西班牙語中意為「赤道」。這片土地在公元15世紀之前一直屬於印加帝國。1532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o9年8月1o日宣布獨立,但仍被西班牙殖民軍佔領。1822年結束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並加入由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巴拿馬組成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185o年該共和國解體后,宣布成立厄瓜多共和國。但是隨著英美資本相繼滲入,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事實逐步為西方殖民者所控制。因此政局長期動亂不安。最為誇張的歲月里,厄瓜多在193o~194o年更換了12位總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厄瓜多站在同盟國一邊並加拉帕戈斯群島租讓給美國作空軍基地。但之並不能影響1941年厄瓜多在同秘魯生邊界武裝衝突中殘敗,喪失大片國土。為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厄瓜多民族民主運動高漲。政府被迫1945年頒布了一部比較民主的憲法。同年底,美國被迫撤除設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空軍基地。但是好景不長,1947年厄瓜多生軍事政變,隨後上台的自由黨人普拉薩,迅同美國簽訂雙邊軍事協定。
1956年以後這個國家曾多次建立親美獨裁政權。而此時香蕉取代可可成為厄瓜多的主要產品,出口量占當時世界第一位。而隨著1972年厄瓜多開始大規模開採並次出口石油,從此石油逐漸取代香蕉成為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而世界石油消耗排名第一的美國自然更沒有理由放棄厄瓜多這一天然的盟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