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看過他的事迹你才知道什麼是孝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很重孝行的國家,在古代社會尤其如此。雖然我們現在也提倡:要孝敬老人,要尊老愛幼,可是呢,現實生活中的不孝子孫有的是。他們有的不肯贍養老人,有的甚至打罵老人,只要情節沒有嚴重到一定程度,就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最多受到一些道義上的譴責罷了。這種情況要是放在古代,那可就不行啦。那個時候,做兒子的如果足夠孝順,甚至可以因此而被授予官職呢。所謂「舉孝廉」,州郡向中央舉薦的,一定是非「孝」即「廉」啦。當然,並不是說這兩樣就是當時舉薦人才的唯一標準,可是是否孝順,乃是當時衡量一個人的德行,判斷他是否有資格做官的重要標準,這卻是毫無疑問的。這裡說的是孝順的,那些對父母非常不孝的呢,則可能因此而獲罪,被關進大牢,甚至殺頭,都是有可能的。比如我們前面寫到的嵇康那位朋友呂安就是因此而獲罪的,儘管那只是他哥哥給他捏造出的罪名。到到「孝」,中國歷史上有著名的所謂「二十四孝」的說法,說的就是二十四個對父母特別孝順的人物。其中生活在魏晉時期,有一位名氣特別大的,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就是那位「卧冰求鯉」的王祥。
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這地兒,大家已經太熟悉了啦。我雖然不是臨沂人,可還是為我們山東能夠出了這麼多名人感到自豪啊。要說這老王家也實在是猛,他們家,幾乎是個人都能出名,這恐怕確實跟遺傳基因有關,因此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門閥制度的產物了。王祥是王渾(不是山西太原的王渾)的族叔,也就是王戎、王衍等人的爺爺輩兒啦,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王覽,則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五世祖,因此老王家一門,確實稱得上是人才濟濟。跟他那些族孫,族重孫們不同,王祥這個人呢,小時候沒有什麼人聽說他有多聰明,也沒有王家後來的那些名人那樣的好口才。王祥令人欽佩之處,主要在他的德行;王祥後來能夠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則主要是因為他的「孝」。
我們形容王祥,已經不能簡單地說他孝順了,那簡直就叫作「至孝」,意思是孝順到極致了。王祥的生母早死,他的繼母姓朱。這個朱氏非常差勁,對王祥這個歷史遺留問題是深惡痛絕,咋看都不順眼,於是經常在王祥他爹王融跟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久了,弄得王融也很討厭他這個兒子,於是他經常讓王祥去掃牛糞。要說王家也是高門大戶了,這種活兒,哪能讓長子去干呢?可是王祥對父親和繼母都恭謹有加,別說讓他去掃牛糞了,就是讓他去揩牛**,王祥也無怨無悔。後來王祥他父親和繼母雙雙害了惡病,這估計是老天爺開眼,在懲罰他們哪。不過王祥可不這麼想,他衣不解帶,全心全意地伺候雙親。每回熬好了湯藥,都是先端到一邊去吹涼一些,嘗嘗可以喝了,然後才用湯匙喂他們慢慢喝下去。
上面這些還不算什麼,最猛的一件事,就是「卧冰求鯉」了。王祥的這位繼母,人不咋地,可她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倒是挺高。她平生最喜歡吃新鮮的魚,這個要求,平時倒是還好滿足,可是到了冬天,去哪捕魚呢?山東的朋友可能有所體會,雖說這裡不屬中國極北之地,可是一到冬天,天氣還是死冷死冷的。王祥家不遠處有條小河,平時河水流得快快活活的,到了這時候,卻直接變成一塊大冰板,給凍得結結實實的。這可怎麼辦呢?繼母想吃活魚啊,怎麼才能滿足她的要求呢?這時候,王祥那股憨勁兒上來了。數九寒天的,他把衣服一脫,打算躺到冰上去,靠自己的體溫把冰融化了,然後從中取魚。說也奇怪,他衣服剛脫到一半,那冰層忽然自己就裂開了,從裡頭自己蹦出來兩條紅鱗金尾的大鯉魚。王祥想不明白這是咋回事,搔搔腦袋,然後高高興興地提著魚回家了。又有一回,他那位繼母朱氏突然特別想吃烤黃雀,王祥很想滿足她這個要求,可是黃雀個頭那麼小,飛得又那麼快,哪有那麼好逮啊?他正在那愁,沒主意呢,突然就有數十隻黃雀自己飛到他房間的帳子里來,王祥又搔搔腦袋,高高興興地把這些黃雀烤了,然後拿給他繼母吃。同鄉人聽說這兩件事後,都驚嘆稀奇。他們說,這一定是王祥的孝行感動了上天,隱此暗中有神仙相助啊。
然而就是這樣,王祥那個混帳繼母還是看他不爽,千方百計找些事情來刁難他,讓人懷疑這女人的心是用啥做的。王家院子里有棵果樹結了果子,碩大而鮮艷。繼母喜歡那些果子,於是命王祥整日守在樹前,去保護那些它們。果子結在樹上,風吹一下,樹搖一下,都可能墜落,這是再普通不過的現象了。可是王祥不能讓它們落下來啊,落下來的話,是要被繼母責打的呀。於是每到風雨大作的時候,王祥就抱樹而泣,一邊哭,一邊企求上天收雲住雨。王祥的忠孝篤純,真的已經已經近痴了。
王祥的這位繼母朱氏人品低劣,不過她的兒子,也就是王祥那個同父異母的弟弟王覽卻是個很懂事的人,跟王祥的感情也很好。王覽才幾歲大的時候,看到王祥被後母鞭打,那真是打在祥身,痛在覽心,後來他實在受不了了,就撲上去抱著王祥哭泣。長大以後,王覽時常勸他老媽不要虐待哥哥,每逢他媽對王祥有什麼不合理的要求,王覽都自願跟著王祥一起承受。朱氏看她這個兒子竟然胳膊肘往外拐,氣壞了,可是又沒什麼辦法呢,只好稍微做些收斂。後來她又想出一招絕的來:王祥不是有人護著他嗎?那我就虐待他老婆好啦。可是她隨後就現,無論她用什麼損招兒去對待王祥的妻子,王覽的妻子都會去幫她承擔。這下朱氏可沒轍了,只好暫停使壞。王祥他老子死後,身為長子,王祥開始出去應酬處事,名聲漸漸大了起來。這原本是件好事,可是他那個心理變態的後母越是見他混得好,就越是忌恨,恨得不行了,她就在酒中下毒,要置王祥於死地。王覽知道了她的奸計,不等王祥把杯子端起來,自己一把搶過來就要喝。王祥看他這樣做,懷疑酒中有毒,又伸手去搶王覽手中的酒杯。朱氏一看事情泄露了,害怕把親生兒子給毒死了,乾脆自己把酒杯搶了下來。這事以後,每次朱氏給王祥食物時,王覽都要搶著先吃,朱氏找不到可乘之機,最後終於斷了下毒的念頭。
虐待,下毒,這還不算最狠的,《世說新語》里載有一則小故事,堪稱傳奇。王祥夜裡都是自己一個人睡。朱氏感覺這一點可以利用,有一回竟然親自提了大砍刀,打算去暗殺王祥。也是王祥命大,朱氏摸到他房裡的那會兒,正趕上他起床上廁所去了。黑暗中,朱氏使出奶勁兒,劈刺騰挪,連換數般招式,以為王祥這回必死無疑了,卻不知她一直在沖被子使勁。王祥放茅回來后,看到被子上那些刀印兒和窟窿眼兒,知道他那位後母曾經很認真,很努力地前來行刺過。王祥心想這不行啊,後母費這麼大勁兒想殺我,結果我還活得好好的,她哪能受得了啊。於是主動去找朱氏,然後在她面前跪下來請死。這一行動終於把朱氏給感化了,從此她不再想著怎麼算計王祥,而是將他視如己出。這則故事出自小說,可信度得打個問號。我覺得吧,像朱氏那樣的人,要能感化的話,早就被感化了,不用等到這一回。不過從這些事情來看,王祥的孝順確實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能夠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絕對不是蓋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王祥帶著後母和弟弟王覽避難到廬江(今安徽省廬江縣),在那兒隱居起來,一隱就是三十多年。朱氏死後,王祥就在家守喪,一守又是許多年。想當初,那位繼母朱式對他那麼惡劣,可是給她守喪時,王祥卻悲傷到不寢不食,後來弄到形容枯槁,得撐著拐杖才能站得起來。王祥的孝行傳遍四海,徐州刺史呂虔敬佩他的德行,想要請他出來做官,當時王祥已經五十多歲了,他以自己年事已高的理由堅決請辭,這時,他弟弟王覽卻勸他不必顧慮那麼多。他對王祥說道:「哥啊,你這一輩子,光伺候咱爸媽了,現在也該是時候考慮一下自己的事業了啊。」一邊勸,一邊替他備好車牛,催他應徵上路。就這樣,王祥在弟弟的勸說下才受命作了官。呂虔對王祥非常信任,他把徐州的事務全部委派給王祥去處理。王祥德行高尚,政治才能也是非常過硬的。當時徐州境內常有盜賊橫行,他上任以後,特別注重訓練兵士,很快就把那些小股的盜賊給剿滅了,於是「州界清靜,政化大行。」百姓們感念他的恩德,作歌讚頌道:「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王祥被呂虔征為別駕)。」
王祥任職期間,工作兢兢業業,政績卓著,他接連陞官,一路做到大司農的官位。魏齊王曹芳被廢后,在敲定新君的事情上,王祥態度堅決地支持讓高貴鄉公曹髦繼位。曹髦繼位后,王祥因為用「定策之功」而被封為關內侯,後來又被拜為光祿勛,轉任司隸校尉,負責京城地區的保衛工作。天子去視察太學的時候,又當眾評價王祥為國內最德高望重的「三老」之一。最威的是,王祥還得到一種待遇,他手握著象徵德行與聲望的節杖,面朝南邊,以師道自居,就連天子都要面朝北邊,向他乞問治國之道。這樣一來,王祥幾乎成為了天下士人的表率。朝廷給他布好講壇,讓他向天下的學子們陳說君臣政化的要旨,聽到他演講的人無不立志砥礪精進。
可是隨後不久,魏國就生了高貴鄉公曹髦被殺的事件。那件事情的始末,我們在《路人皆知》中曾經詳細介紹過。雖然曹髦這皇帝沒做幾天,可他好歹也算是一國之君,因此葬禮上群臣舉哀,哭得很悲的樣子。哭歸哭,其實呢,大部分人也就在那裝裝樣子罷了。只有王祥涕淚交流,悲聲哭號道:「老臣我不稱職啊,我對不起您啊!」朝中群臣心裡都明白,高貴鄉公之死呢,無非因為他倒「馬」失敗。那件事情,雖然最後罪過都歸在那個替死鬼成濟身上了,可是事實究竟怎樣,大家誰都不是傻瓜,哪個心裡不清楚?可是當時司馬昭的眼線到處都是,就算有人對他弒君之行不以為然,誰又敢把真話講出來呢?因此當時大家看到王祥的表現,紛紛露出愧色。跟王祥相比,許多魏國的老臣,都確實缺少一些膽色和良知呢。
能夠說明王祥的耿直忠誠的,還有一件事情。魏元帝二年(公元265年),武帝司馬炎接替他老子司馬昭的位置,被封為晉王,王祥和荀?倆人結伴去道賀。在路上,荀?對王祥說道:「相國(司馬炎)地位尊貴,別人對他都那麼尊敬,咱到了那兒,得對他行跪拜之禮啊。」王祥卻不以為然,他回答道:「相國確實尊貴,可是他再尊貴,那也只是個晉王啊。咱倆位列三公,公跟王相比的話,只差一個階秩而已,甚至差不多是同級呢,哪有身為天子三司卻隨隨便便拜人的道理呢?要那麼幹了,不但會損害魏朝之望,還會消減晉王之德。君子要以禮待人,這種不合適的事,我可不幹。」後來他們入殿面見司馬炎后,荀?二話不說,納頭便拜;而王祥呢,只是作了一個長揖而已。司馬炎沒有因此就喜歡荀?,而是嘆息著對王祥說道:「我到今天才知道先生您為什麼如此為天下所重了啊!」在這件事上,王祥既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又獲取了別人的尊敬,更重要的是,他還堅持了自己的原則,保護了國家的尊嚴。相比之下,同是國家重臣,名氣甚大的荀?,可就實在差得遠了。
武帝受禪登基后,王祥被拜為太保,進爵為公。跟他老子一樣,司馬炎對王祥也是非常看重,經常向他諮問自己行為的得失和未來的行政計劃。可是這時候的王祥年事已高,經常不能按時上朝。他屢次向朝廷辭官,武帝都不捨得放他走。後來禁不住他固請,終於答應讓他告老歸田。不過這個告老呢,也不是簡單的退休,而是讓他「以睢陵公就第,位同保傅,在三司之右,祿賜如前。」武帝同時還下詔說道:「古之致仕,不事王侯。今雖以國公留居京邑,不宜復苦以朝請。其賜几杖,不朝,大事皆諮訪之。賜安車駟馬,第一區,錢百萬,絹五百匹,床帳簟褥,以舍人六人為睢陵公舍人,置官騎二十人。以公子騎都尉肇為給事中,使常優遊定省。又以太保高潔清素,家無宅宇,其權留本府,須所賜第成乃出。」這段詔書比較淺顯,相信大家都能看得懂。王祥所受的殊遇,在西晉群臣中,也可以算是罕見的了,這是對他數十年的忠篤孝行和良好德操的嘉獎,他受之無愧。
王祥病重的時候,把他的子孫們叫跟前,對他們說道:「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啟手何恨。不有遺言,使爾無述。吾生值季末,登庸歷試,無毗佐之勛,沒無以報。氣絕但洗手足,不須沐浴,勿纏屍,皆浣故衣,隨時所服。所賜山玄玉佩、衛氏玉?、綬笥皆勿以斂。西芒上土自堅貞,勿用甓石,勿起墳隴。穿深二丈,槨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書箱鏡奩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脯各一盤,玄酒一杯,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須送喪,大小祥乃設特牲。無違余命!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謂之愚。閔子除喪出見。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謂之孝。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殺,飲食之宜,自有制度。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顏子所以為命,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引其原文,是為了保留這段家訓本來的風貌。儘管裡面亦不免封建說教的成分,可是那種不求厚葬的樸素的人生態度,那種對子弟德操修養的諄諄教誨,用平淡的語言娓娓道來,頗能感人,真是像極了《顏氏家訓》里的文字。
王祥活了八十九歲,這在當時可是難得的高壽,大約也是上天對他良好德行的獎勵吧。他死後,前來探望的只有朝中的賢良與他往日的同僚和下屬,他的族孫王戎後來曾經嘆息道:「太保可謂清達矣!」在名士輩出的正始年間,大家都比較崇尚人的談吐和雅量,王祥在這些方面都不突出,可是一定要跟人交談時,大家就會現,其實他理致清遠,頗有見識。因此人們評論他,說他是「以德掩其言」,意思是德行太好,以至於讓人忽略了他的口才。因為王祥只重行動,不作虛談,呂虔對他一直非常看重。呂虔有把很炫的佩刀,被認為是有資格位列三公的人才堪佩帶的。呂虔將這把刀送給了王祥,並且對他說道:「苟非其人,刀或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王祥一再推辭,最後才勉強接受下來。他臨死的時候,又將這把刀送給他弟弟王覽,對他說道:「汝后必興,足稱此刀。」後來王覽果然也成大器。王祥和王覽的經歷向我們說明,以德服眾是一條相對緩慢的成功之路,這路雖慢,卻走得踏實。因此,在他的族孫們紛紛被指責為「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時,王祥卻以他的篤純和厚重贏得了後人的尊敬。其實,名利也罷,官位也罷,甚至千載之下人們對他的評判也罷,王祥都沒有刻意去做,刻意去爭取,然而或許唯其如此,才能感動上蒼,讓那鯉魚破冰而出,成全他的一片孝心吧。可以說,王祥是最不張揚的名士,卻也是真正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