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上)

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上)

「我們共和國的真正威脅是這個看不見的政府,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章魚將它無數的粘稠的觸角緊緊裹挾著我們的城市、州和國家。這個章魚的頭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集團和一小撮被稱為國際銀行家的具有極大能量的金融寡頭,他們實際上操縱著美國政府來滿足他們自己的私慾。

通過控制貨幣供應來控制政府,這樣使剝削一個國家的公民和資源變得更加容易。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大家族從這個國家誕生之初就竭盡全力來使權力(他們將我們的「領導者」玩弄於鼓掌之間)和財富(他們通過美聯儲的貨幣發行來汲取社會財富)高度集中。

這些國際銀行家和洛克菲勒標準石油控制了這個國家大多數的報紙和雜誌。他們用這些報紙的專欄評論來鉗制政府官員,對於那些不肯就範的人,他們則通過輿論將這些官員趕出政府機構。

他們(銀行家)實際上控制著兩黨(共和黨與民主黨),草擬(兩黨的)政治綱領,控制政治領導人,任用私有公司的頭頭,利用一切手段在政府高層安插順從於他們腐敗的大生意的候選人」。——1927紐約市市長約翰·黑侖(JohnHylan)

本章導讀

打仗就要花錢,越大的戰爭花錢越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問題是,誰花誰的錢?由於歐美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政府必須也只能向銀行家借錢。戰爭使物資消耗達到燃燒的速度,戰爭使交戰國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戰爭使不惜一切代價的政府不計條件地向銀行家融資,難怪戰爭始終是銀行家的最愛。他們策劃戰爭,他們挑動戰爭,他們資助戰爭,國際銀行家們華麗的大廈,從來就是建立在死傷枕籍的廢墟之上。

國際銀行家另一個賺大錢的手段就是製造經濟衰退。首先是擴大信貸,將泡沫吹起來,等人民的財富大量投入投機狂潮后,然後猛抽銀根,製造經濟衰退與資產暴跌,當優質資產價格暴跌到正常價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時,他們再出手以超級低廉的價格收購,這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術語中叫作「剪羊毛」。當私有中央銀行成立后,「剪羊毛」行動的力度和範圍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最近的一次「剪羊毛」行動,發生在1997年的亞洲小龍和小虎們身上。中國這隻大肥羊最終能否避免被「剪羊毛」的惡運,就要看中國是否認真去研究發生在歷史上的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剪羊毛」慘劇了。

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之後,與以前最根本的不同就在於,從前的國有銀行雖然有推動資產通貨膨脹來賺取利潤的衝動,但決沒有惡意製造通貨緊縮來血洗人民財富的意圖與能力。中國建國以來之所以從未出現重大經濟危機,其原因就是沒有人有惡意製造經濟危機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能力,國際銀行家全面進入中國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基辛格在其名著《大外交》(Diplomacy)一書中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評論,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令人驚訝之處,並不是其爆發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一件與以前其它危機相比顯得無足輕重的事件,而是因為它(戰爭)拖了這樣久才爆發。」

1914年6月28日,歐洲正統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儲斐迪南大公來到1908年被奧地利并吞的波斯尼亞視察,被一位年輕的塞爾維亞刺客刺殺。這原本只是一件性質單純的恐怖組織策劃的復仇行為,當時只怕沒有任何人會想到這件事竟然成為引爆了一場涉及30多個國家,捲入15億人口,傷亡高達3000多萬人的世界級戰爭的導火索。

自普法戰爭以來,法國與德國成了世仇,當英國不得不從「光榮孤立」的歐洲大陸政策中走出來時,面臨的是德強法弱的局面。德國已是歐洲第一強國,若不加以遏制,勢必成為英國的心腹大患。於是,英國拉上對德國也頗為忌憚的俄國,與法國一起成立了三國協約(TripleEntente),德國則與奧地利結盟,歐洲兩大對立集團就此成型。

兩大陣營不斷擴軍備戰,保持著大規模的常備軍,各國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債務泥潭。「一項詳細的歐洲公共債務收入報告顯示各種債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償付每年高達53億4300萬美元。歐洲各國的金融已深陷其中,政府不禁要問,儘管戰爭有各種可怕的可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貴和不穩定的和平來說,戰爭或許是一種更值得考慮的選擇。如果歐洲的軍事準備最終不是以戰爭來結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國政府破產而告終。」

從1887年到1914年,這種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僵持著,高度武裝但已接近破產邊緣的歐洲各國政府仍在怒目對視著。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由羅斯切爾德家族發展並建立起來的歐洲銀行體系向對立的各方提供信貸,全力促成了這種軍事對峙。戰爭實際上打的是錢糧,到1914年時,很明顯歐洲的主要國家都已經不能負擔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了。他們雖然擁有龐大的常備軍,普及的軍事動員體制,和現代化的武器系統,但他們的經濟卻無力支撐巨額的戰爭費用。情況恰如俄國樞密院大臣在1914年2月向沙皇的進言中所指出的那樣,「作戰的花費無疑將超出俄羅斯的有限財力所能負擔。我國勢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國借貸,不過代價不菲。如果戰爭結果對我國不利,則戰敗的經濟後果將難以估量,全國的經濟將陷於全面癱瘓。即使是戰爭取得了勝利,對我國的財政也極為不利,德國一敗塗地后將無力賠償我國的軍費。和約將受制於英國的利益,不會給德國經濟充分復甦來償還我們的債務的機會,甚至戰爭結束很久以後也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是無法想象的。如果真的開戰,也只能是局部的、短暫的和低烈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續10個月左右的1870年的普法戰爭。但這樣的戰爭結果,只能緩解而無法解決歐洲的對立局面。於是,開戰的時間就只有在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中拖延著,直至美聯儲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當時已是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擁有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豐富的資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卻仍是一個依賴外債的國家,很少能向國外提供信貸。原因正是由於缺少中央銀行,紐約的銀行家們難以集中調動全國的金融資源(MobilizationofCredit)。但是,銀行家的天性使得他們對大規模戰爭興趣濃厚,戰爭能夠毫無疑問地為銀行家帶來豐厚的利潤。當美聯儲法案通過後,國際銀行家們立即行動起來,1914年8月3日,羅斯切爾德在法國的銀行就給摩根發報,建議立即組織1億美元的信貸用於法國向美國購買物資。威爾遜聞訊立即表示反對,國務卿威廉.布萊恩(WilliamJenningsBryan)譴責這項貸款為「最惡劣的非法交易」。

德國與美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素無過節,當時的美國有大約800萬德國後裔,約佔全國人口的10%,在美國建國之初,德語差一點成為美國官方語言,德裔美國人擁有著不小的政治影響力,加之美國的愛爾蘭移民對英國素無好感,美國政府又曾和英國幾度交戰,所以在戰爭之初,美國政府對英法與德國之間的戰爭抱著事不關己的觀望態度。與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銀行家相比,美國政府顯得冷靜和正常得多。情況居然是,銀行家積極主張對德宣戰,政府則堅決反戰,嚴守中立。

這時銀行家們想出一個權宜之計,那就是區別對待為協約國提供發售債券而進行的貸款行為與為協約國提供信用來購買美國物資。在銀行家的威迫之下,威爾遜只有答應了後者。隨著大選連任時間的逐步接近,威爾遜在參戰問題上逐漸向銀行家的立場傾斜。

1913年12月23日,美聯儲法案通過,爆發世界級別戰爭的條件終於成熟了。

基辛格博士所說的拖了許久的戰爭機器終於可以啟動了。

1914年11月16日美聯儲正式開始運作。12月16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維森(Davison)來到英國與當時英國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HerbertH.Asquith)商談美國提供信貸一事。1915年1月15日,摩根銀行與英國達成信貸協議,數額為1000萬英鎊,這在當時對美國而言已是一筆相當可觀的的大生意,當時沒有任何人能料到最終的貸款總額會達到令人震驚的30億美元!摩根銀行收取了1%的手續費,3000萬美元落入腰包,摩根在戰爭中的吃得缽滿盆滿。同年春天,摩根又與法國政府簽訂了信貸協議。

1915年9月,考驗華爾街是否能夠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時刻到來了。5億美元的盎格魯-法蘭西(Anglo-FrenchLoan)貸款正式拉開了序幕。原本堅決反對的威爾遜總統,架不住銀行家和內閣成員兩面夾擊,他的新國務卿羅伯特·藍辛警告說:「如果沒有貸款,結果將是生產受限,工業衰退,資本和勞動力閑置,大規模破產,財政危機,民怨沸騰和不滿滋生。」

威爾遜聽得出了一身冷汗,只得再次讓步。對於這次規模空前的債券出售,華爾街的銀行家們也使出了渾身解數,61家債券承銷商(Underwriter)和1570家金融機構加入了發售業務。這是一次極為艱難的任務,特別是向美國中西部推銷這些債券就更為困難。美國人民普遍不認為歐洲的戰爭與他們有什麼直接關係,而不願意把錢投到歐洲的戰火中去。為了打消這種疑慮,銀行家們大力宣稱這些錢會留在美國。儘管採用了種種方法,中西部地區只有一家芝加哥的銀行願意加入華爾街陣營,這個行為立即激怒了當地的德裔儲戶,他們發動了抵制銀行運動。到1915年底,仍有1.87億美元的債券沒有賣出。

當戰爭打到關鍵時刻,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英國政府宣布將對英國國民所持有的美國債券的利息收入徵稅,英國人立刻賤價出售這些債券。英格蘭銀行很快堆滿了美國債券,英國政府立刻讓他們的美國代理摩根公司將這些美國債券在華爾街足額出售,美國投資者對本國的債券接受度自然很高,很快30億美元的債券變了現,英國又得到一筆巨款來支撐戰事。但是,英國對美國積累的一百多年的債權人地位,也隨之煙消雲散了。從此,英美之間的債權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

美國的信貸猶如烈火烹油,戰火開始迅速蔓延,戰爭慘烈程度也急劇上升。僅僅是在馬恩河戰役,協約國一天就要消耗了20萬發炮彈,人類終於見識了在現代化的工業生產和後勤系統之下,如果再有現代化的金融手段,戰爭將會是何等慘烈,何等曠日持久。

戰爭使物資消耗達到燃燒的速度,戰爭使交戰國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戰爭使不惜一切代價的政府不計條件的向銀行貸款,難怪戰爭始終是銀行家的最愛。

2.斯特朗操縱下的戰時美聯儲

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Strong)開始引起公眾矚目是在1904年當他成為銀行家信託(BankersTrust)的董事長的時候。當時,摩根的親信戴維森對日益崛起的信託公司越來越擔心,這些信託公司業務範圍比商業銀行更加廣泛,所受的政府監管卻更少,因此能夠以更高的利息吸引資金。為了應付這種新的競爭,戴維森在得到摩根的授意后,於1903年也干起了信託的買賣,斯特朗成為戴維斯的具體執行人。在隨後的1907年風暴中,銀行家信託還加入拯救其它金融機構的行動,斯特朗因此而名聲大噪。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後,戴維斯和保羅·沃伯格找到斯特朗進行了一次深談,希望斯特朗出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長這一關鍵位置,斯特朗爽快地答應了。從此,斯特朗成為美聯儲系統實質上的首腦人物,摩根、保羅、謝夫等華爾街巨擎的意圖在美聯儲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

斯特朗迅速適應了新的角色,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聯儲董事論壇的組織,定期聚會商討戰爭時期的美聯儲行動準則。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操縱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並將分散於12個美聯儲地區銀行的權力集中到美聯儲紐約銀行手中。美聯儲系統表面上允許各地12家聯儲銀行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制定各自的貼現率和商業票據抵押政策,換句話說,各地聯儲董事會有權決定何種商業票據可以作為抵押而獲得何種貼現率。到1917年,至少13種不同類別的商業票據抵押準則被建立起來。

但是,由於戰爭,美聯儲紐約銀行事實上只將迅速增加的國債作為抵押票據,由於國債數額遠遠大於其它商業票據的總和,並且增長迅猛,很快就將美聯儲其它地區銀行的票據抵押政策邊緣化,在斯特朗控制下的「公開市場操作」,很快就將國債確定為主要和唯一的抵押票據,從而全面控制了整個美聯儲系統。

由於資助歐洲戰爭的大規模的債券發售,使得美國貨幣流通量巨減,中央銀行的威力開始顯現出來。美國政府開始海量增加國債,美聯儲也以驚人的胃口吃進,巨額的美聯儲券(FederalReserveNote)如江河決堤一般撲向了流通領域,彌補了歐洲戰爭債券所導致的貨幣緊縮。代價是美國國債的直線上升,結果僅美聯儲開始全速運作的短短4年中(1916年到1920年),美國的國債就由10億美元暴漲25倍到250億美元,所有的國債都是用美國人民的未來納稅作為抵押,結果是在戰爭中,銀行家們爆賺其錢,而人民卻出錢、出力和流血。

3.「為了民主和道德原則」,威爾遜走入戰爭

當德國駐土耳其大使滿腹狐疑地問他的美國同僚,為什麼美國要和德國打仗,美國大使答曰:「我們美國人是為了道德原則而投入戰爭的。」這樣的回答讓世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基辛格博士是這樣給人們解釋的,「美國自開國以來始終自詡與眾不同,在外交上形成了兩種相互矛盾的態度:一是美國在國內使民主更趨於完美;二是美國的價值觀使美國人自認為有義務向全世界推廣這些價值。」

美國的經歷的確與眾不同,美國的民主價值理念也的確為世人稱道,但是要硬說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僅僅是為了道德和理想,基辛格博士可能是揣著明白說糊塗了。1917年3月5日,美國駐英國大使佩傑(WalterHinesPage)給威爾遜總統的密信中說:「我認為正在到來的危機的壓力已經超越了摩根公司提供給英國和法國貸款的承受能力。我們能夠提供給盟國最大的幫助是信用。除非我們與德國開戰,我國政府將無法(向盟國)提供直接信用。」

此時,美國的重工業系統已經為參戰準備了一年的時間了,美國陸軍和海軍部門已經從1916年起開始大量採購軍事裝備。為了進一步增加財源,銀行家們和他們掌中的政治家開始考慮更多的措施,「當前的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迫使我們考慮進一步發展收入所得稅的概念,這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重要資源。收入所得稅的法案已經為戰爭的需要建立起來了。」

注意,這裡的收入所得稅是指公司收入而言,而不是個人收入所得稅。銀行家們在1916年兩次試圖通過個人收入需要交稅的法案,但兩次均被最高法院駁回。在美國,個人收入需要交稅的規定,從來就沒有法律依據。2006年7月28日在美國各地公映的電影《美國,從自由到法西斯》(AMERICA:FREEDOMTOFASCISM)中,曾6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美國著名導演艾朗·拉索(AaronRusso)以令人震撼的鏡頭展示了這一鐵的事實。該電影在2006年嘎納電影節放映時引起了觀眾的強烈震撼,當人們面對一個真實的,與美國媒體宣傳完全不同的美國政府和其背後金融勢力之後,所有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難以置信。美國3000多家電影院中只有區區5家敢於公開放映。但是,當這部大片被放到互聯網上之後,在美國還是產生了巨大影響,94萬人下載了該片,參與評分的8100人幾乎一致給出了最高評價。

1917年10月13日,威爾遜總統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迫在眉睫的任務是必須使美國的銀行資源徹底動員(Mobilization)起來。(對盟國貸款)的壓力和權利必須由這個國家的每一個銀行機構來承擔。我相信這樣的銀行合作在此刻是一種愛國責任,美聯儲的成員銀行就是這樣獨特和重要的愛國主義的證明。」

大學教授出身的威爾遜身上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本不足為奇,他略帶迂腐但並不愚蠢,他深知是誰把他送進了白宮,他也懂得投桃報李。威爾遜總統自己也不相信所謂的「民主拯救世界」的聖戰,他後來承認「世界大戰為的是經濟競爭」。

事實是,美國對協約國提供了30億美元的貸款和60億美元的出口物資,這筆巨款尚未償還。如果德國取勝,銀行家手中的協約國債券就會一文不值,摩根,洛克菲勒,保羅·沃伯格和謝夫為了保護他們的貸款而竭盡全力將美國推向戰爭。

4.大發戰爭財的銀行家們

當美國在1917年4月6日進入戰爭以後,威爾遜將國家的主要權力交給了他競選時出力最大的三套人馬:保羅·沃伯格掌握了美國的銀行系統;伯納德·巴魯出任戰時工業委員會(WarIndustriesBoard)主席;尤金·梅耶控制了戰時金融公司(WarFinanceCorporation)。

沃伯格兄弟

保羅的大哥麥克斯(MaxWarburg)時任德國情報部門的首腦,而保羅則是美國最高的金融決策者,美聯儲副主席;三弟費里克斯是雷波庫恩公司的高級合伙人,四弟弗里茲是漢堡金屬交易所主席,曾代表德國與俄國秘密媾和。哥四個全都是猶太銀行家族中的頂尖人物。

關於保羅兄弟的信息,1918年12月12日美國海軍的秘密報告稱:「保羅·沃伯格:紐約,德國裔,1911年歸化為美國公民。1912年,被德國皇帝嘉獎。曾任美聯儲副主席。有一個兄弟擔任德國情報部門首腦」。另一份報告中提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曾經拍著桌子對著麥克斯咆哮,『難道你總是正確嗎?』,但隨後還是會仔細聆聽麥克斯對金融的意見。」

令人奇怪的是保羅在1918年5月已辭去美聯儲的職位,這份報告中並未提及。在美國參戰之後,因為保羅的哥哥擔任德國情報部門的首腦,保羅理論上可能被指控有通敵罪,但是實際上美國沒人能動得了掌握著金融命脈的保羅。1918年6月,保羅在辭去美聯儲的職務之後,給威爾遜寫了個便條:「我有兩個兄弟在德國是銀行家。他們現在自然在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的國家,就像我在幫助我的國家一樣。」

伯納德.巴魯(BernardBaruch):戰時美國工業的沙皇

以投機起家的巴魯在1896年合併了6家美國的主要煙草公司,成立了聯合煙草公司(ConsolidatedTobaccoCompany),隨後,他又幫助古根漢姆(Guggenheim)家族合併了美國銅礦工業。他還與謝夫旗下的哈里曼合作控制了紐約的運輸系統。1901年,他和他的兄弟一起成立了巴魯兄弟公司。

當1917年威爾遜總統任命巴魯為美國戰時工業委員會主席時,他立刻擁有了美國所有工業公司的生殺大權。他每年的採購額高達100億美元,幾乎一人決定著美國政府戰爭物資採購的價格。在後來1935年的國會聽證會上,巴魯說道:「威爾遜總統交給我一封信,授權我接管任何一家工廠和工業企業。我和美國鋼鐵公司的總裁蓋奇·加里(JudgeGary)有過一些不愉快,當我給他看了這封信后,他說:『看來我們需要解決我們之間的過節』,他確實這樣做了。」

有些國會議員對巴魯行使美國工業生殺大權的資格表示質疑,認為他既不是工業家,又沒有在工廠呆過一天,他自己在國會聽證會上也表示他的職業是「投機商」(Speculator)。《紐約客》報道過巴魯在得知華盛頓流傳的虛假的和平消息后,曾在一天中掙了75萬美元。

尤金·梅耶(EugeneMeyer)的戰時金融公司(WarFinanceCorporation)

尤金·梅耶的父親是著名的國際銀行利德·福里勒(LazardFreres)公司的合伙人,尤金對出任公職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情。他曾與巴魯合辦過一家阿拉斯加的金礦公司,還在一起共謀過一些其它的金融事件,也算是老熟人了。

戰時金融公司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發售美國國債,為戰爭提供金融支持。

尤金的戰時金融公司最令人瞠目的行為莫過於做假賬了。後來國會對該公司調查時,該公司居然幾乎每天晚上都臨時修改賬目,第二天再給國會調查人員過目。在麥克法丹(McFadden)議員主導的1925和1930年兩次針對該公司的調查中發現了大量問題賬目:「重複債券數量達2314組,重複折扣券數量達4698組,面值從50美元到1萬美元不等,兌換日期到1924年7月。其中有些重複是錯誤造成,另一些則是作假。」

難怪一戰結束以後,尤金居然能夠收購聯合化學和染料公司(AlliedChemicalandDyeCorporation),後來又收購了華盛頓郵報。

據估計,尤金的假賬至少造成了數億美元國債的差額。

斯泰提涅斯(EdwardStettinius):美國軍工複合體的開山鼻祖

斯泰提涅斯是一個一絲不苟的人,執著於細節,早年在芝加哥做穀物投機生意發了大財。他在戰爭期間被摩根看中並主管出口部(ExportDepartment),主要負責軍火採購。他在戰爭期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者,每天採購高達1000萬美元的軍事物資,然後把這些物資裝船,上保險,啟運到歐洲。他不遺餘力地提高生產效率和運輸效率,他在華爾街23號的總部一聲令下,無數軍事部件的代理商和生產商就湧入他的辦公樓,他在幾乎每一道門前都設立了警衛。每一個月,他的採購量就相當於20年前的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德國人從未想到美國能在這樣短的時間裡就轉入軍事工業生產軌道。

摩根的親信戴維森

為摩根帝國立下汗馬功勞身為J.P摩根公司高級合伙人的戴維森得到了美國紅十字會這塊肥肉,從而控制了美國人民捐贈的高達3億7千萬美元的巨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貨幣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