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落日的紫禁城——清時代

第十八章 落日的紫禁城——清時代

接下來好不容易進入清的時代,所謂的紫禁城,指的乃是北京城內的皇宮,從明的時代起開始存在,一直到清被滅亡為止,前後約五百年間一直是皇帝權力的根據地。

現在談到第九十一位的多爾袞。這個人簡直可說是具有清的第三代皇帝般的實質地位。他乃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由於皇位後來傳給他的兄長,因此多爾袞並沒有登上帝位。一般多以攝政王多爾袞來稱呼他,但是我個人認為即使是將之記入「帝王紀」之中其實應該也是可以的。

這時,作為清之第三代的皇帝,由於年紀輕,因此就由多爾袞來做其後盾,成為實質上的掌權者,在政治和軍事上指揮統治著全中國。第三代的皇帝稱為順治帝,聽說也有多爾袞其實與順治帝的母親——當時還是位年輕而美麗的女性——有著男女關係的說法。

總之,這個人對降服的吳三桂可說是徹底地利用,他借吳三桂之手將明殘存的皇族一一逼到絕路,是個手段非常高強的人。他的身高也很高,聽說有一九○公分左右,這乃是當時日本的漁民漂流至中國大陸時見到多爾袞的印象。根據他們的敘述,多爾袞既高且瘦,膚色微黑,同時還是個眼光銳利的人。

此時的吳三桂對明的皇族可說是趕盡殺絕,原本在明的皇室里有些因傳教士而改信天主教的人,聽說這些人曾向羅馬方面派出使者要求援軍,不過再怎麼說這路程也未免太遠,因此自然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最後吳三桂終於在西南邊境將明的皇室遺族全都殺死。當時被拉到處刑台的一位的十四歲少年就脾睨著吳三桂大叫道:「逆賊!我們朝廷難道曾背叛過你嗎!?惡人如你就算世人肯原諒,但上天絕不會原諒的,總有一天你也必會遭到滅族的命運!」

聽到他的聲音的吳三桂則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說了一個字:斬!雖說這是一則軼事,但他的預言後來確實應驗了。

這時,有個名叫史可法的人,他雖沒有被列入百人之中,但也是有名的明朝忠臣。雖然在軍事上無法與清軍進行對抗,但這個人還是在書面上議論多爾袞。多爾袞這方面倒是認可史可法這名人物,於是就回了封信給他,回答道:並不是我們將明給滅亡的,將明朝滅亡的乃是李自成。而把李自成滅掉的我方則是為明報仇,因此我們是明後繼的王朝才是。只不過史可法後來又再繼續提出反論,最後清軍就在揚州這個城裡把史可法給逮捕后殺死了。

攻陷揚州的清將名為多鋒,他也是清朝皇族的一員,然當揚州陷城之際,由於屠殺了近十萬的市民,因此乃是個惡名昭彰的人。關於清軍的屠殺記錄在《揚州十日記》中皆有所記載。我記得這本書也收在日本平凡社所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大系之中。

多爾袞在替清完成一統天下之後,沒過多久就死了。他死於西元一六五○年,當時才只有三十九歲。在這裡有一則玄妙的故事:一般的說法是,多爾袞是病死的,然而卻也有傳出多爾袞可能是在萬里長城附近狩獵時死去的,而且還是被野豬撞死的說法。不可思議的是,明代的永樂帝也是在狩獵的時候被野豬給撞死的,而且,永樂帝和多爾袞還有另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兩人皆是視其侄子為無物。永樂帝乃是在將侄子建文帝滅亡之後才登上帝位的,這點之前曾經說過;而多爾袞則是幾乎無視於其侄子順治帝的存在——至少在其幼年的時候是如此——而自己享有如皇帝一般的無上權力。因此,從這兩個共通點來看,倒是可以看到民間傳說的一些共通之處,算是蠻有趣的一件事。

事實上,順治帝確實是對多爾袞有所憎惡的。在多爾袞死後,順治帝就以這傢伙有篡奪皇位之陰謀為題而將多爾袞從皇族之中除名。不過後來還是有回復其名譽就是了。

而在第九十一位的多爾袞到第九十二位的明亮之間,間隔了一段非常長的時間,一下子就差了一百年左右。其間清朝自順治帝到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而開始了清的極盛時期。

清王朝的統治和蒙古的情況不同,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由少數的民族來統治多數民族的結構雖然相同,然而以清來說,卻努力地完全融入中國。清朝依照歷史學家的說法,就像是入贅中國的女婿、或是養子一樣。清本來是異族,在人侵了中國本土之後將之佔據,不過,他們卻逐漸感染上中國文化,而成了中國文化熱心的擁護者。除了在髮型上面改為辮髮這一點是和古來的髮型有所不同外,其他方面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而且,還努力建設,將傾圯的名門加以重建,再度成為富貴之家。只不過,在想法之上也漸漸變得保守,當從異地而來的客人到訪時,就以傳統為由中而將西洋文化摒除在外。在這方面,如果要將清比喻為中國的養子的話,就有所缺憾了。雖說是非常有能力的養子,卻因身為養子的身份而有所自卑,也因此就變得更為保守,總是把家風如何、傳統如何什麼的掛在口中。其實也不是不好啦,而且身為養子的人也不一定都會這樣,不過,既然舉了這個例子,那還是要加以說明一下。

在中國的歷史上,我認為像康熙皇帝這樣的人在歷代的皇帝之中是可以列入前十名的排行榜中的。這個人登上帝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自吳三桂起的外來有力諸候一舉肅清。這件事史上稱為三藩之亂。所謂的三藩本來都是身為明朝將軍,後來降於清,具有非常強大的勢力,其中之一就是吳三桂——另外二個人因為麻煩的關係,在此就加以省略——總之,在中國的南部,這三藩幾乎都是呈現獨立的狀態一般,清廷的旨意可說是難以及的。

在此,康熙皇帝即位時雖然還是個少年,但也知道不對他們採取行動不行。吳三桂這方面也有所感,因此一度以自己年事已高,而呈上要求引退的信給康熙皇帝,心想康熙皇帝應該會勸留他,然後就能保有很大的面子。然而康熙皇帝卻爽快地答應了他的這項請求,准許引退,還準備將其全員一同帶回北京,也許說是要讓他享福什麼的吧。這讓吳三桂非常地不滿,看來康熙皇帝真的是要把自己一行人擊潰的樣子。於是他就聯合了另外的二個藩國說:大家既然都被逼到了這個地步,不如一舉起來叛亂吧!只是康熙皇帝雖然身為少年,其應對卻很得宜,而將三藩之亂一一鎮壓。

吳三桂揭起反清復明的旗號,對自己也是起而叛亂的事實上,可說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因為和清攜手共同將明朝遺族趕盡殺絕的,就是這個吳三桂。因此到了現在這種時候還高喊什麼反清復明,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就這樣,吳三桂的軍隊敗下陣來,將自己逼到了死亡的地步。只是他死前依然不忘想做皇帝的美夢,在死前一天迸舉行了即位典禮,然後沒多久就死了。

在三藩之亂平定了之後,在康熙皇帝的手中,天下可說是完全地統一了。康熙皇帝名義上雖是清的第四代皇帝,但事實上幾乎可說是為大清帝國的開創局面的人。就像是反客為主感覺。

康熙皇帝在穩固國內的同時,也準備一舉解決北方的威脅。再怎麼說,北方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依舊壯大中,而後準備伺機入侵中國。

當時,俄羅斯帝國已是在佔領了西伯利亞后,準備進軍亞洲的狀況,因此首先要穩固北方的康熙皇帝便派兵前往黑龍江,而將俄羅斯的軍隊打敗,並和俄羅斯之間取得協定,確定了國界。接下來則是對付在蒙古高原興起的準噶爾這個部族。當時準噶爾具有非常強大的勢力,對清的邊境造成了威脅。因此康熙皇帝就自己領軍穿越戈壁沙漠,來到蒙古高原而將準噶爾部族擊滅,建立了很大的功績。另一方面,他也出兵西藏以平亂。

因為這樣的關係,在康熙皇帝的部下之中雖然也有一些名將,然而和曹操的情形一樣,由於主君乃是最為出名,因此其他人的地位相對地就很薄弱了。

從康熙皇帝到他的兒子雍正,以至於他的孫子乾隆的時代,還是有不少的將軍出現,要說名字的話是有不少人,不過首推的是阿桂這個人。

其次是岳鍾琪,這個人乃是漢人,有人說他是岳飛第十七代的子孫,不過其真實性令人懷疑。

接下來則還有福康安、海蘭察、兆惠、薩布素、年羹堯、羅思舉、策棱等。

因為有了這些人的存在,因此得以進行對尼泊爾的遠征、或是大敗俄羅斯軍、以及遠征西域等等,各自建立了不少的功績。

雖然有這麼多具有才能並且建立功績的人,然而畢竟康熙皇帝實在是太了不起,因此其他人的地位就很薄弱,然不論如何,這時清的國力達到了最盛。在這樣的國力背景下編成大軍,然後率領這樣的大軍獲得勝利,然後就要被列入於名將之中的話,我認為也沒有這麼容易。除了不可能把他們全部都給列上去之外,硬要我從他們之中選出一個來,我認為也是非常困難的。

不過其中還是有一些有趣的事,像是羅思舉這個人。他本是盜賊出身的猛將,同時還具有文采,關於不少的叛亂和軍隊的事情,他都有留下貴重的記錄。而策棱則雖是蒙古的青年貴族出身,但康熙皇帝在將之發掘之後,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不過他真正成名,則是在北方的瓦剌族大軍入侵之際,獲得奇迹般勝利的事迹之後,是個無論在官延戀愛或戰場上都很精採的歷史小說主角般的人物。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正式地談到這個叫做明亮的人了,他是乾隆時代的名將。

這個人也遠徵到很遠的地方,南到緬甸、北至黑龍江的阿姆爾河、西達伊犁,此地位於今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可說是西北方的盡頭,靠近卡薩夫斯坦國境的地方。在中國的歷史上,龐大的宗教團體擁兵自重,起而叛亂的例子不少,而這個人則平定了其中的好幾個。可說是到過了南邊、北邊、西邊盡頭的人。

這個人雖是位富有謀略的名將,然而卻似乎與長官和同僚有所不合,總是有所爭執。他在戰場上建立了大功回來之後,就與朝廷的大臣有所爭執,最後自行退朝而遭免職。在他回到故鄉后,就在家中畫畫,由於他畫的竹子非常地棒,以畫竹子的畫家來說,他算是當代第一人。而就在他在家畫竹子的時候,不知於何處又起了叛亂,由於其他人都沒有辦法鎮壓,因此朝廷就又把明亮給召了出來。他雖然口中說麻煩,但還是不負眾望,然後在回到朝廷之後又與其他人吵架、再度離席——他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也因此除了功績之外,也是一個相當有趣的人,所以我把他列入了名單之中。

再接下來是第九十三位的楊遇春。到了楊遇春的時代,已是到了十九世紀。當時的清帝國已是爛熟般的狀態。在當時,中國人口爆增,本來中國的人口在漢、唐等各王朝的全盛期大約只達到六、七千萬人,然而在乾隆帝的治世之下卻激增至一億四千萬人,其後也持續地增加。照理說即使到了這樣的地步,但因為國土非常廣大,所以應該是不成問題的才是,然而在此之後事情卻產生了一點變化。在西曆一八○○年時的世界三大都市,也就是倫敦、江戶和北京,人口都在百萬人左右。巴黎與伊斯坦堡則大約有五十萬,而紐約當時則只有六萬人口。

楊遇春這個人可說是完全沒有碰到過對外的戰爭,他的一生都在討伐叛亂。只是這裡的叛亂先是甘肅省方面的伊斯蘭教徒叛亂,然後是台灣的叛亂,再接下來則是西南部貴州省的叛亂因此,他是一個自北向南然後又往西一直不斷活動的人。

這個人自結髮——大概同於日本的元服,也就是成人式改變髮型——以來,就一直身處軍旅生涯,被稱為福將,也就是幸運的將軍之意。為什麼呢?在很久之前曾經講過唐的尉遲敬德,在他的生涯當中可說是一次都沒有受過傷,而楊遇春也是一樣,一生在戰場上渡過卻從未負傷,因此才會被稱為福將。在他的生涯之中,參加過的戰役高達數百場,而且他還總是舉著黑色的旗幟立於陣頭作戰,因此他的部下也都不吝惜生命為其作戰,當時被稱為楊家軍。

楊遇春在西元一八三五年的時候引退。一直到這個人的時代結束為止,都可說是清帝國的繁盛時代,然在這個人死後就立刻發生了鴉片戰爭,那是西元一八四○年的事情。

當時,楊姓而優於戰術的將軍有兩位,合稱為二楊。其中之一當然是楊遇春,而另一個人則叫做楊芳。這個楊芳當然也是善戰,當叛亂髮起的時候,雖然他的妻子為叛軍所俘,然據說叛軍對其妻子倒是沒有施加任何的危害。另外他也相當受到兵士的敬愛,因此被認為是個名將。只是因為他活得太久了,這對他來說倒是一種不幸。他在參加鴉片戰爭的時候,使用相當過時的戰術,於是就被當成了笑柄,說起來其實也是蠻可憐的。

就在清即將走入盡頭,進入鴉片戰爭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前面遺忘了的第九十四位的李長庚。這個人的活躍大致是在十九世紀的開端,是一名海上的名將。

這時在清的海岸起了艇盜之亂。所謂的艇盜,指的就是海賊,其首領名叫蔡牽。這次的艇盜之亂乃是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大叛亂,特別是在初期還與南方的越南共同攜手,只要一見情勢不對,立刻就逃往越南的領海。這在清和明的時期都是一樣,由於政府對海上的通商並不是那麼熱衷,因此想要作海上貿易的人便很容易會加入海賊的陣營中,一旦把他們驅散,很快又會集結在一起,不是逃到越南,就是逃到台灣,然後在當地再煽動叛亂,如神出鬼沒一般。而把平定他們的,就是這個李長庚。

李長庚在建造備有大炮的船隊后,就以其用來驅散海賊,就在意圖繼續追捕蔡牽的時候,沒想到後方卻來了阻礙。原來海賊賄賂官吏,要他們妨礙李長庚,因此一直沒有辦法徹底地平定。在數次的苦戰之後,到了西元一八○七年時終於擊破了蔡牽的大船團,把蔡牽等一行人擊潰到只剩三艘船的地步。就在好不容易可以擒下的時候,蔡牽的部下突然放了一槍,而被命中的李長庚就這樣壯烈地死去。在此後二年,蔡牽終於被捕,大叛亂也隨之結束。

在這樣的狀態下,大叛亂相繼不斷,其實背後大多有著民眾的支持,由此也可知民眾對於清朝支配體制腐敗的不滿,至此已經達到了顛峰。

即使是像明亮這樣的人,都還要隨著白蓮教之亂的移動而難以平定。說起來,這也是一場歷史上的大叛亂。白蓮教乃是自十二世紀中葉起就一直存在於中國的宗教,為了對抗清朝而引發了大型的叛亂,讓明亮及楊遇春等都必須為了其討伐而不斷地奔走。就在矛盾不斷的累積之下,發生了西元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

而第九十五位的關天培就是在鴉片戰爭之時有名的將軍。

由於鴉片戰爭十分地有名,因此在這方面的說明我就加以省略,不過關天培乃是一個從清的水軍兵士一直升任成為提督的人,他在鴉片戰爭發生的時候,是負責防守廣東一帶的。當時那兒有一處名叫虎門的要塞,就在守備的時候遇到了英國軍隊的全面攻擊。面對侵入城內的英軍,這個關天培揮著劍一連斬殺了好幾個人。而在他被英軍一齊射擊,中了不少的子彈之後,還是立於城壁前不動。當英軍上前查看,才知道他早已死去。像這種如同日本的弁慶一般站著往生的,乃是相當勇敢的故事,只不過面對大炮和鐵槍,以一把劍終究是不可能取勝的,而他的犧牲也不過就是冷酷現實的象徵而已,因此,與其說是立下了什麼樣的大功,還不如說他是在鴉片戰爭——這場歷史之上開戰目的最齷齪的戰爭之中與入侵者作戰而死的代表,因此才被選上的吧!和他一樣的人還有一個名叫陳化成的人。

然後接下來的是第九十六位的僧格林沁。

在鴉片戰爭的失敗之後,清朝已經是一片的破敗,就在政府腐敗,以及叛亂不斷之下,太平天國之亂開場了。

這裡寫的是僧格林沁,也有人稱桑格林沁,在事典之上兩種讀音都可以見到,因此我也不大清楚應該使用那一種,但總之,我是採用了較近於漢字的僧格林沁這種稱呼。

這個人乃是蒙古的貴族而出仕於清。由於其貴族的出身,代代皆是率領著蒙古騎兵而在清軍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在西元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國的軍隊北上沖向北京之時,他就指揮著蒙古的騎兵隊而加以擊退。這時的太平天國軍乃是處於不知何時可將北京攻陷的狀態,因此率領蒙古騎兵而將戰況一口氣加以逆轉的僧格林沁,其名自然轟動了天下。

接著,在其後的西元一八五八年之際,第二次鴉片戰爭又開打了。這場戰爭也被稱為亞羅號戰爭。

這時英國和法國的聯軍雖然意圖攻進北京,但在僧格林沁固守炮台奮戰之際,也一度擊退了英法的聯軍。只不過敵軍再一度的攻擊而來之時,由於火力畢竟有所差異之故,而敗退下來。

這時僧格林沁抓到了英國的外交官,而聯軍以此為由,再度地攻擊北京,將圓明園——也就是乾隆帝所建造的、類似凡爾賽宮一般的宮殿中所有的金銀財寶、美術品等全部掠奪,然後再放火將之燒毀,屠殺了相當多的人。如果反過來,中國的軍隊進入凡爾賽宮的話,那會發生什麼事我是不知道,但這確實是相當地蠻橫殘暴。只是在英國或法國的教科書中,對自己的野蠻行為則隻字不提,在這一點上,日本的教科書倒是比較公平的。

在另一方面,太平天國之亂規模一直很盛大,因此僧格林沁就出來進行討伐。然而就算僧格林沁多麼地努力,其仰賴的蒙古騎兵還是陸陸續續地出現戰死者,而使得數目不斷地減少,即使補充,士兵的素質也都不高,因此就陷入了惡性循環。結果在西元一八六五年,僧格林沁在與叛亂軍的作戰之中戰死。他是象徵著清朝往滅亡深淵邁進的人,雖然很可惜,但就算有勇氣,光要以自古傳下來的兵法,面對當前的情勢可說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打倒僧格林沁的叛軍指導者乃是一個叫做宋景詩的人,他是游擊戰的天才。一直到之後的西元一八七一年之際,他才為清軍所抓而處刑——應該是這樣子沒有錯,只不過在西元一九○○年時,曾有他偷偷出現於故鄉的目擊說法。真偽無以得知,但可知的是,他乃是一個為貧苦的農民挺而作戰的英雄。

再下面要談的乃是第九十七位的李秀成,以及第九十八位的石達開,這兩個都是太平天國的人。

關於太平天國,已經有陳老師所寫、標題就名為《太平天國》的名作,我想大家在閱讀了之後就應該能夠對當時的歷史有所了解,但是在形式上還是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洪秀全這個人信仰的乃是基督教,因此,就算是後來狀況變得有點奇怪,但他們建立的還是基督教的結社,而最後這結社就成了叛亂的母體。

除了打倒清朝之外,他們也提倡男女平等,想要做各式各樣的改革,然而卻沒有一項徹底實行。怎麼說呢,那種神明附身後發出神示的情形,在西歐的列強看來,實在是不願承認那是正統的基督教。不過畢竟其全體的領導十分優秀而清軍又相當地衰弱,因此一時之間還是佔領了中國的南半分,並且進入了南京、以其為首都。洪秀全在此自稱為天王,從此就開始墮落,陷溺奢華的生活當中。

當時在太平天國的內部都還是非常地團結的,然而隨著洪秀全的墮落,內部也開始了權力鬥爭,各千部之間相互較勁。在此,最高幹部之一的第九十八位的石達開曾提出大家不要再繼續自相殘殺的意見,但卻未為眾人所接受,甚至連自己都差點難逃被殺的命運,最後只好逃離。之後,雖然相互爭鬥的事情暫時被放在一邊,而石達開也重新出任洪秀全的輔佐工作,乍看之下好像很圓滿,但這次則換洪秀全一族看石達開不順眼,因此就把他流放,由自家族人握有全部的大權。

石達開這個人在死時才只有三十三歲而已,他在二十歲左右就已經成了太平天國的領導者之一,相當地年輕。這個人的父親雖是漢人,但母親卻是少數民族出身。由於他出身自不錯的家庭,因此教養也相當豐富,被認為是太平天國中最佳的戰術家,並且。曾數度大破清軍。加上他的人格也十分地成熟,具有相當的聲望,如果放著他不管的話,那麼權威是自然會靠向石達開那一邊的。就在這樣的危機感之下,石達開遭到了流放,也導致其因相當嫌惡,所以就帶著自己的部下脫離了太平天國一事。此後則一直在長江的上游策動軍事活動,就在想將某一個地方作為根據地的時候,就又為清廷所阻,不管走到哪裡都不順利,最後被追兵全滅。不過,他在中國西南部的少數民族之中,依然是具有著與關羽相匹敵的人氣。

關於第九十七位李秀成這個人,他是在幹部互相鬥爭、石達開也脫離了之後支撐著人平天國的人。和李秀成一起的,還有另一個名叫陳玉成的人,這個人也相當地年輕,但卻十分地勇敢,建立了不少的功績。當他敗於清軍之手而被處刑的時候,才不過二十五歲而已。

清朝在借用外來諸國之力的情況下逼迫太平天國,最後終於將首都南京包圍,好不容易才將其攻陷。雖然李秀成一直支撐著太平天國政治和戰局,然而天王洪秀全卻於此時決定放棄而自殺。在南京失守的時候,李秀成抱著洪秀全的兒子逃出,但最後還是被捕。

被捕后李秀成的態度,聽陳老師說,其實是非常可憐的,據說他是想搖尾乞憐以換得一條小命的。關於李秀成這個人,在歷史上一直沒有確定的評價,有一直到最後都支撐著太平天國之英雄的看法,也有最後想以拍馬屁而使自己得救的卑鄙小人的看法,不過,要說卑鄙的話,這也有可能是清朝官方的宣傳手法。雖然要加以評斷並不容易,但最後,還是讓人有苟且偷生的感覺。

是以如果嚴格地探討,也許當南京失守之時自殺的話,名聲反而得以保全也說不定,只不過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夠成為英雄,這也不過是在最後之際時,暴露出人性最大的弱點罷了。這樣看來,像文天祥這樣的人其實是很偉大的,凡人是學不來的。由於我自小的時候所看的世界史故事書中,就有一篇說李秀成這個人乃是支撐太平天國大局直到最後的名將的文章,因此在聽聞了這些之後,感覺非常地複雜。如果可以的話,我倒是希望他能夠壯烈的死去吧!也或許他是想忍辱負重,意圖東山再起也說不定就是了。我想如果我多學習一些,而再發現到其他遭埋沒的名將的話,也許會先把李秀成給捨去也說不定,畢竟當時因為這一點,我也曾猶豫了很久。而如果現在要換的話,如果是同為清代人的話,我想我大概會選擇策棱,不然像清法戰爭中驍勇善戰的馮子材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管怎樣,終於到了最後的第九十九位,也就是劉永福的時代。

這個人的人生其實也是波濤四起的,他本來是中園南部的貧戶所生,一般來說,這樣的家庭大多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要工作,而劉永福卻是和雙親一同成為流民到處流浪。在這樣的放浪生活之中,他從父親那兒學習武藝,感覺上應該不是單純的貧民才是,也許是武門的家道中落也說不定。

在他十七歲時,雙親均去世,成了孤獨之身,因此他就想要加入太平天國的分支。然而在太平天國之亂當時,他因為過於年輕而地位低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功績,後來就從事盜賊一般的勾當。在這時候,他跟隨盜賊的首領前往越南,在越南從事傭兵的工作。到了三十歲的時候,他獨立建立了一支黑旗軍,雖然一方面替越南的王室擔任傭兵的工作,但另一方面還是像半山賊一般,有著不確定的性格。

之後,越南受到法國的侵略。當西元一八七三年法國的大軍佔領河內之時,他就進入更深處的地方,即使當時越南軍戰敗,然而當時劉永福所率領的黑旗軍卻能與數量較多、火力較強的法軍作戰,而且還將之擊滅,連總司令官的葛魯尼耶將軍也戰死其中。

說到這時候的戰術,由於法軍的火力很強,因此若要從正面迎戰是絕不可能獲勝的。加上黑旗軍這邊也只有舊式的鐵炮而已,因此採取的戰術就是一開始即躲躲藏藏,然後引法軍上鉤。在將法軍從平野逐漸引到山區之後,再以埋伏的軍隊一口氣蜂擁而上,立刻就進入近距離戰中,不讓對方有展現火力的機會。而這個叫做葛魯尼耶的將軍大概就是在槍也沒辦法發射的情況下被殺的吧!總之,法軍在此被擊潰,而且還是連總司令官都戰死的大慘敗。

因為這樣,所以造成了世界轟動,在當時日本的報紙中——大約明治六、七年(譯註:西元一八七三、一八七四年)也有所記載。而日本戰勝歐洲軍隊的事卻一次也沒有。尤其當時乃是薩英戰爭,也就是日本的薩摩藩輸給英軍的記憶猶新的時刻,因此在日本的報紙上就以亞洲的軍隊初次勝過歐洲的軍隊為題而大喜,將劉永福譽為如同諸葛孔明和楠木正成土般的戰術天才。

在此,法軍連撤退的餘地都沒有,而在經過十年後的一八八三年,法國又再度整編大軍來到越南。當然,之前也不是說完全地放棄越南而離開就是了,不過,這次則是正式展開對越南的侵略。在此,劉永福再度與這支法軍作戰,而且又再度將其擊敗,其司令官李維尼爾戰死。這時所使的戰法其實還是和第一次一樣,這戰法和後來的越戰可說是完全相同,畢竟要以火力對決的話,是絕對不可能取勝的,因此就必須要利用複雜的叢林地形,然後一口氣進入近距離戰之中方有可能取勝。

就這樣,劉永福成了全亞洲的英雄。然而後來越南卻屈伏於法國,在法軍的要求之下,將劉永福流放出去。這時無計可施的劉永福只有再回到清。由於他已經是英雄的關係,在回到清后就被任為將軍,在清法戰爭,也就是清朝與法國的戰爭開打之時,劉永福也在轉戰各地之中獲得勝利。就他個人來說,雖在各地取得了勝利,然而就清法戰爭全體來說,終究是法國獲勝。加上他後來與清的關係也處得不是很好,所以就停手了。

接下來是在西元一八九四年發生的日清戰爭(譯註:中日甲午戰爭),他當時乃是台灣的防衛司令官。而在日清戰爭結束之後,由於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因此日本軍就開始進駐。當時日本軍曾要他投降,然而他並不願意,因此就不斷地抵抗。之後,由於清不厭其煩,使得劉永福沒有辦法只好放棄。其後他一直活著,直到西元一九一五年日本的大限重信內閣向中國提出了那惡名昭彰的二十一條要求為止。當時乃是處於第一次大戰,歐美列強對亞洲無暇他顧的時候,而二十一條要求就是趁著這個空隙提出的,內容就是要中國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的過分要求。在司馬遼太郎的演講之中也提到這是「完全無視於中國的自主權和領土權,如同小偷、強盜般的無理要求」,當時的日本政府所做的就是這樣讓後世如司馬老師一般的日本人想到時,胸口不免一痛的事情。

這時的劉永福已經是七十九歲的高齡,然而他還是非常地生氣,還想要組織義勇軍來與日本軍作戰。只是在立下了這個計劃,尚未付諸實行的時候,就因年歲已大而死去。在死前,他還說自己的一生從未與中國人作戰,他戰鬥的對象全都是外國人,之後方才沒了呼吸。

這個人在思想之上,也許可說是非常健全的國家主義代表,被說是傳統的排外主義者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不過,他的一生確實都是在歐洲或日本等外國勢力的手中保護中國及越南免受侵害,是以確實是可以如此自誇而死的。而他也算是非常長壽,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去世。

自此以後,中國史也已完全地進入了近代史的時代之中,再也沒有舊式武將活躍的餘地。在近代的軍官學校建起后,新的時代就開始了,這是一個充滿苦難的重生時代。而在中國的武將之中,活到最後的,我想描寫的就是這個劉永福。在這個人之後的都算是軍人,也不再有武將的感覺了。

就是這樣,本來是從帶點開玩笑的想法開始的企劃,如今卻變成了這樣厚厚的書本,我真的非常感激。不過由於我的知識不足,也許對於其中一些歷史上的人物做了不適當的評價也說不定。不敢說這本書將留傳百世,只希望說原先對於中國的歷史如同門外漢的讀者能夠在看了這本書之後得到一些不同的感覺,在經過了十年、或是二十年之後還會再想起來,或是再有不同的感觸。我也希望能夠多一個人看過這本書,那我就很高興了。只是,關於中國的歷史或人物的相關書籍,雖然有著拿來作為商務上的參考書,然而我認為這本書可能沒有這樣的功能,只是能夠提供一些看歷史故事的樂趣,以及能夠讓讀者親近這群極具個性的角色的作用罷了。

在此再度感謝各位閱讀此書。

多爾袞:西元一六一二~一六五○年。清之太祖奴兒哈赤的第十四子。太祖沒后,於西元一六二八年時跟隨太宗前往征討蒙古,次年則越過長城侵入中國內部,立有輝煌的功勛。西元一六三五年時則攻下察哈爾、翌年侵攻朝鮮,對於確立清帝國初期的功績甚大。太宗沒后則儘力於順治帝的擁立,同時並擔任其政治上之輔佐。一六四四年,當明由內亂而崩潰之際,他將李自成由北京流放,同時並抑止了人心的動搖,對於清平定中國立下大功。其生涯雖集權力於一身,但皆為清帝而奔走,惟死後終因被懷疑謀反而皇籍遭到剝奪。

——《清史稿》卷二二四《多爾袞傳》史可法:?~西元一六四五年。雖然是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出身,卻置籍於北京。西元一六二八年以進士出身,因討伐明末叛亂中心人物張獻忠而一舉成名。由於得知李自成迫近北京一事,因此號召勤王軍準備渡過揚子江,而聽聞北京失陷后,則加入明之皇族。惟因對明後繼者的問題和內亂等事情有所不滿,因此便離開至揚州。後來在揚州之戰中,持續抗清的史可法因戰敗而被俘,最後被殺。其抗戰於王秀楚《揚州十日記》中有著詳細的記載。

——《南明史》卷上《史可法傳》康熙帝:西元一六五四~一七二二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一六六一~一七二二年。清第四代皇帝(聖祖)。八歲的幼齡即即上皇位,當時在大臣之中有不少專橫之人,康熙帝便一一加以抑制而以自己的手腕展開統治。西元一六七三年三藩之亂起時,他自己位於陣頭指揮,於一六八一年成功地加以鎮壓。在確立了對中國的統治后,他也使得財政充實,建立了安定的社會。終其在位一生都不再有夠稱為叛亂的暴動。另外,為了防止具有南下意圖的俄羅斯,他於一六八九年訂立了尼爾欽斯克條約,同時也進行對準噶爾部的平定等,開展了清的鼎盛時期。學問和武術方面都算是相當出色的皇帝,惟另一方面他也興起文字獄,有意圖統一思想之舉動。

——《清史稿》卷六~八《聖祖紀》乾隆帝:西元一七一一~一七九九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一七三五~一七九五年。清朝的第六代皇帝(高宗)。清自建國以來雖然名君相繼而有著持續的隆盛,但最繁榮的還是在於自康熙帝經過雍正帝以至於乾隆帝的這三代。乾隆帝在為政第五十九年時由於自認為立有十項功績,因此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對內布施了不少善政,對外則進行遠征等,發揚了清的國力。不過這也是建立於自康熙帝以至於雍正帝治政的成果上而成的,在幾度的外征之後.終究加重了國民的負擔,再加上乾隆帝的晚年數度惱於幾次的內亂中,還有他曾興起不必要的文字獄等,因此乾隆帝的時代也是帝國強盛之末開始可見不安的轉折點。

——《清史稿》卷十一~十五《高宗紀》明亮:西元一七三六~一八二二年。滿州鑲黃旗人。由於一族之中曾出過皇后,因此乃是屬於名門出身。西元一七六五年鎮壓回部之亂、一七六九年遠征緬甸、一七七六年平定僧格桑之亂、一七九六年平定苗族之亂等,在內亂平定與外征之上有功。此外,他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功名,惟因其專斷而數度遭到罷免。然而其再三重獲任用一事,也顯示著當時清軍人才的欠缺,以及帝國開始走向崩潰的矛盾。

——《清史稿》卷三三六《明亮傳》楊遇春:西元一七六○~一八三七年。四川省崇慶縣出身。西元一七七九年武舉及第,以後就一直從事於伊斯蘭教徒之亂、台灣之亂、庫爾喀族的征伐、苗族之亂的征伐等,以黑旗為記,參加了大小數百次的戰役,一次負傷都沒有。其軍隊則以楊家軍的名號而為人所懼。他亦曾擔任負責伊犁和喀什噶爾的政治,直至西元一八三五年時以高齡為由而退職,是支撐著乾隆帝時代末年以來動搖時期的武將代表。惟就如同他的戰歷波瀾四起一般,而後帝國的變動也是波瀾四起難以壓抑,其軍事行動就成了通往崩潰序曲的先驅。

——《清史稿》卷三五三《楊遇春傳》李長庚:西元一七五一~一八○七年。福建省同安縣出身。西元一七七一年進士及第而成為文官,然在一七八一年卻在其擔任福建壇鎮總兵之際,於安南發生了阮氏叛亂,由於他率水軍前往鎮壓之故,以後便用于軍事。西元一七九七年以降,隨著累進陞官,持續地與海賊之首領蔡牽作戰。蔡牽乃是中國東南海上稱霸十數年,各路武將均無法加之緝捕的大海賊,由於李長庚與其作戰的成果不錯,因此深得嘉慶帝的信賴,惟一八○七年以浙江提督的身份與蔡牽在廣東潮州的外海交戰之際戰死。從這樣花費一國之力作戰依然難以加以討伐海賊的地方看來,已可看出當時清之國力衰退,以及其南海政策的破綻。

——《清史稿》卷三五六《李長庚傳》關天培:西元一七八一~一八四一年。江蘇省山陽縣出身。從一小兵的情況起身,於西元一八三四年時已是有一方的廣東水師提督。在任中除了勤於增築炮台、強化守備兵及巡視船等,另一方面亦編輯了《籌海初集》四卷,用心於廣東一帶的防備。在林則徐的禁鴉片政策下而與英國展開的作戰中,亦儘力於廣東的防禦。西元一八四一年戰死於虎門之戰中。清末的軍人有不少皆是如他一般力戰,然而終究在無法重建國家的情況之下告終。

——《清史稿》卷三十九《關天培傳》僧格林沁:?~西元一八六五年。也被稱為桑格林沁。內蒙古的貴族出身,出仕於清,深受道光帝的信賴。於西元一九三五年太平天國軍進出直隸省之際率領蒙古軍奮戰,其結果導致太平天國之北伐成為泡影而歸,以後即成為其崩潰之序曲。當時的情已是末期癥狀,但他依然盡忠。在亞羅號戰爭之時,一八五九年雖然大勝,但翌年卻大敗。經過多年的戰爭之後,由於逐一失去了其倚仗的蒙古兵部下,在一九六五年討伐捻黨之際因受到包圍而戰死。是清帝國最後的、在某種意味上也是行無益之戰的將軍。

——《清史稿》卷四一○《僧格林沁傳》李秀成:西元一八二三~一八六四年。廣西藤縣出身。太平天國後期的指導者。雖為貧農出身,但於二十六歲之時舉家加入洪秀全的上帝會。在金田起事之後即投身軍旅之中而活躍,一直到後來掌握軍事。西元一八五八年於江南大營的包圍之中解得南京——也就是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之危,因而成為忠王。以後也逐漸轉戰直至一八六四年洪秀全自殺、天京陷落為止。在帶著幼天王逃走隱匿的途中於山中被捕,被送至曾國藩的跟前,而於南京受斬。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一九五七年洪秀全:西元一八一四~一八六四年。廣東省花縣出身。太平天國最高之指導者。小康農家程度的客家出身,雖以科舉為目標,但卻接連落榜。在第二次應試的時候接觸到了基督教,而在第三次的失敗之下,於失意之餘卧病在床四十日。就在這當中,他夢見了從天而降的金髮黑衣人物授劍予他。自此後洪秀全便確信自己為耶和華之子、耶穌的弟弟而開始布教。在獲得多數的信徒而急速地成長之後,於西元一八五○年自金田村起事。一時還具有佔據南京,並將之改為天京的勢力,但在政府軍的持續攻擊之下逐漸趨於崩潰,最後自殺而死。其信仰與一般的基督教教義有所不一致的地方,但實行多種革新性的改革則相當令人注目。

——《太平天國》卷一石達開:西元一八三一~一八六三年。廣西省費縣出身。客家出身,在洪秀全布教之際加入了拜上帝會。自西元一八五○年以降,其一族皆盡參加,於金田村起事之際,被封為五王之一,以後也一直位居於中心而活躍。具有名將的素質,在多次的戰役中獲得勝利,同時也擅於政事,曾讓清朝這一邊率領討伐軍的曾國藩受到其不少苦頭。後來在太平天國內部的紛爭之中遭到捲入,除一族被殺之外,也因受到天王洪秀全的妒嫉而脫離,意圖獨自行動。惟在貴州及雲南一帶轉戰之後,在大渡河因受增水和清軍的攻擊所苦而降服,最後於四川受斬。

——《石達開自敘》劉永福:西元一八三七~一九一七年。欽州(今廣東省欽縣)出身。生於貧農之家,自幼接受父親武藝之教養而以武人之姿成長。雖因雙親死得早而備嘗辛苦,然於二十一歲時投身天地會開始活動,在太平天國之亂后因被迫捕而開始了逃亡的生活。西元一八六五年進入越南,一八六七年組織黑旗軍而在對越南的阮朝之協力之中逐漸建立地盤。其行動一直在於排外活動,連安定下來的據點都沒有,一直處於活動狀態之中。其對越南及清朝的關係亦非始終一貫,但對法國和日本倒是持續抵抗。西元一九一五年對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也激烈地起而反對,惟在發動具體的行動之前死去。可說一生都是在與權力相抗,而另一方面則持續貫徹底其對侵略勢力的抗爭。

——《清史稿》卷四六九《劉永福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武將列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中國武將列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八章 落日的紫禁城——清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