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待人的基本技巧

第二章 待人的基本技巧

1.與人相處的大秘訣

有這樣一個例子:屢次結婚的狄文尼兄弟倆,為什麼在婚姻方面,會有這樣炫耀的成功呢?為什麼這兩位所謂「公子哥兒」的狄文尼兄弟,能與兩位美麗的電影明星,和一位著名的歌劇主角,和另外一位擁有數百萬家產的哈頓結婚?這是為什麼呢?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聖約翰在自由雜誌中,曾這樣說:「狄文尼對女人的魅力,許多年來一直是人們心裡的一個謎。」

他又說:「妮格雷這個女人能識別男人,也是一位藝術家,有一次她向我解釋說:他們了解恭維、諂媚的藝術,比我所看到其他所有人的都成功。這種恭維的藝術,在這真實幽默的時代中,幾乎是一件給人忘了的東西,狄文尼對女人的魅力,或許就在這上面了。」

林肯有次寫信開頭就說:「每個人都喜歡受人恭維。」威利,賈姆士也這樣說過:「人類天性至深的本質,就是渴求為人所重視。」他並不是說「希望」或「慾望」,或是「渴望」,而是說「渴求」被人所重視。

「成為偉人的慾望」可以說是天底下唯一可使任何一個人去做任何一件事的方法。

當然,你可以用一枝左輪手槍,對著一個人的胸脯,那人會乖乖地把值錢、重要的東西給你;你可以用恫嚇解僱的方法,在你尚未轉身過來前,叫一個僱用的人跟你合作;你也可以用鞭笞,或是恫嚇,讓一個孩子做你所需要他做的事。可是這些都是粗笨的方法,都有極端不利的反應。

維也納一位20世紀最享盛譽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博士,他曾這樣說:凡你我所做的事,都起源於兩種動機,那是性的衝動和能成為偉人的慾望。

美國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杜威教授,對這上面所用的字句,稍有不同的見解。杜威博士說: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衝動,那是「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本書中你將看到很多關於這句話的內容。

佛洛伊德所說的,「成為偉人的慾望」,也就是杜威所說,「成為重要人物的慾望」。

可以說是一種痛苦的,而且急待解決的人類「飢餓」,如果能誠摯的滿足這種內心飢餓的人,就可以將人們掌握在他手掌之中。

尋求自重感的慾望是人類和動物間一項重要的差別。有這樣一個例子,那時我是米蘇里的一個農家兒童,我父親飼養一種品種優良的豬和一種白臉牛。那時我們常在牲口展覽會中,陳列我們的豬和白臉牛,我們曾經獲得幾十次的頭獎。

我父親把藍緞帶的獎章,用針扎在一條白布上,當有親友們來我們家時,父親就拿出這條白布來,我握著這一端,他握著那一端,將中頭獎的藍緞帶,讓親友們來觀賞。

豬、牛並不在乎他們贏得的藍鍛帶,可是父親卻十分重視,因為這些獎品替他帶來了一種「自重」的感覺。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假如我們的祖先沒有這種「自重感」熾烈的衝動,我們就不會有這種文化,而我們也就與其他動物差不多了。

這自重感的慾望,激發了狄更斯寫出他不朽的名著;這自重感的慾望,使華倫完成了他的設計;同時由於這自重感的慾望,使洛克菲勒積存了他一輩子花不完的錢。正是這種自重感的慾望,激起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在一家雜貨店工作的貧困店員,翻遍了整個堆滿雜貨的大木桶,找出他用5分錢所買的幾本法律書籍,痛下決心去研究。你或許聽說過這雜貨店的店員,他的名字叫「林肯」。

自重感的慾望,能使你駕駛最漂亮的轎車;穿上最新穎的服飾;談談你自己聰明伶俐的孩子……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慾望,使許多青少年成為盜匪。前任警察總監瑪羅尼曾這樣說過:「今日一般年輕的罪犯,充滿著對虛名的盲目追求,在被捕后他們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閱讀把他們寫為英雄的那種不上流的報紙。他只要能看到自己的相片,就像跟愛因斯坦、林白、托斯加尼或羅斯福等名人,同樣在報上佔到篇幅時,他根本沒有想到,進受刑室坐電椅是那回事了。」

洛克菲勒曾捐錢在中國北平建造最新式的醫院,幫助了許多他從沒有見過面,同時也永遠不會見面的貧民,以此得到了自重感。反過來說,狄林克做土匪、搶銀行、殺人,也是在滿足自重感。當警方人員搜捕他時,狄林克奔進人家農舍里,他以他是第一號公敵為榮,所以他大聲的說:「我是狄林克,我不會殺害你,但我是狄林克!」

不錯,狄林克和洛克菲勒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他們如何獲得自己的自重感。歷史上有很多名人為了自重感而掙扎的有趣事例。甚至華盛頓都願意有人稱他是至高無上的美國總統;女皇凱撒琳,拒絕拆閱沒有稱她「女皇陛下」的信件;哥倫布向皇家請求獲得「海洋大將」和「印度總督」的名銜;林肯夫人在白宮,向格蘭脫夫人像頭雌老虎似的吼叫:「我沒有請你之前,你怎敢坐在我面前!」

還有一些百萬富翁資助「白特」將軍去南極探險,但是附帶條件則是,冰山必須取用他們的名字。

並且,人們還會為了取得同情、注意和一種「自重感」而故意裝病。例如麥金利夫人強迫她任職美國總統的丈夫,放下國家的重要事務,要他依偎在她床邊,摟抱著她,撫慰她睡去,麥金利夫人以此得到她的自重感;麥金利夫人堅持麥金利在她醫牙的時候,陪同她在一起,以此滿足她醫牙痛楚時被注意的慾望。

琳哈特夫人有一次告訴我,有個年輕能幹的少婦,為了要得到自重感而裝成一個病人。琳哈特夫人說:「有一天,這婦人不得不面對一種事實——或許是年齡的關係,使她永遠不能結婚的事實,想到孤獨的晚年就將在她面前展開,可期望的事實在太少了。」

琳哈特夫人又說:「她躺在床上有10年的時間。她年老的母親,每天上下三樓,捧著碟盤去侍候她。有一天,這位年老的母親由於過度的疲憊,終於倒地去世,床上的這個病人沮喪了數星期後,她穿衣起床,身上的病也消失了。」

有些專家宣稱,人可能真的會發瘋,因為在瘋狂的幻境中,一些人可以尋找到冷酷的現實世界上所得不到的自重感。在美國醫院中,患精神病的數目,要比患其他病的總和還多。倘若你年齡在15歲以上,又住在紐約州,你有1/20的機會在瘋人病院住上幾年。

然而,精神錯亂的原因是什麼?沒有人能回答出這樣籠統的問題。不過,實際上,約有半數以上的精神病,可以歸源於生理原因,像腦部受到損傷,酒醉、中毒和由於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傷害。

另外那半數則是令人惶恐的部分,其他半數瘋狂的人,他腦細胞機構中並沒有任何病態。在他去世后解剖檢驗,用最高性能的顯微鏡研究他的腦細胞組織,發現他的腦細胞,完全跟我們正常人一樣健全。

但是,為什麼這些人會精神錯亂呢?曾向一位瘋人醫院的主治醫師(這位醫師在有關精神病理方面獲得最高的榮譽)提出這樣的問題。得出的結果同以上所說的那樣,許多精神錯亂的人,在他瘋癲中,找到了真實世界中所無法獲得的自重感。這位醫師還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現在有個病人,她的婚姻是一出悲劇,她需要愛情、孩子和社會上的聲望。可是現實的生活,卻沒有賦予她夢幻中的希望。她丈夫不愛她,甚至於拒絕跟她一起用餐,她丈夫並且強迫她服侍他在樓上房間吃飯。她沒有孩子,沒有社會地位,終於造成了她精神錯亂,而現在在她瘋癲的夢幻中,已跟她丈夫離了婚,恢復了她少女時的姓名。她現在相信自己,已嫁給英國皇家貴族,並且堅持要人家稱她是斯密司夫人。至於她所希望的孩子,現在她幻想中也已經有了。每次我去看她時,她說『醫生,我昨夜生了一個孩子。』」

這故事很悲慘吧?那位醫師對我說:「如果我能伸出我的手,去治癒恢復她的清醒,我也不願意那樣做,她現在似乎獲得了她真正所期盼的快樂。」

從整體上講,精神失常的人似乎要比你我快樂。既然許多人以瘋癲為快樂,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呢?他們已經解決了他們的問題。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簽出一張百萬元的支票給你;或者給你一封介紹信,去見一位有名的人物。在他們所創造的夢境中,他們能找到他們所期望的自重感。

生活中,如果有人對自重感迫切饑渴,甚至為了獲得它,真的成了精神失常。那麼,在人們尚未瘋癲前,就給他真誠的讚揚吧!這樣做,是你我的成就,會有奇迹出現。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什麼樣的奇迹出現呢?

我們都知道:有史以來,年薪百萬元的只有兩個人,就是克萊斯勒和司華伯。

恩地卡耐基為什麼要付司華伯年薪百萬元,或是3000餘元一天呢?那是為什麼?

恩地卡耐基付司華伯年薪百萬元,那是由於司華伯是位優秀的天才嗎?或是由於司華伯對鋼鐵的製造有特殊的專長?

以上的問題,回答都是否定的。司華伯不是什麼優秀的天才,在鋼鐵製造方面也沒有什麼專長。司華伯曾這樣告訴過我,有許多在他手下做事的,對鋼鐵的製造方面比他知道得多。司華伯有這樣高的薪金,那是由於他有特殊用人的能力。我問他是怎麼做的,司華伯這樣說:「我認為,我在人群中有激發他們熱誠的能力,那是我所具有最大的資源,我充分發展每一個人才能的方法,是用讚賞和鼓勵!」

他又說:「世界上最容易摧毀一個人志向的,那就是上司所給他的批評。我從來不批評任何人,我只給人們工作的激勵。我是急於稱讚,而遲於尋錯,如果說我喜歡什麼的話,那就是誠於嘉許,寬於稱道。」

一般人不喜歡一件事,他會盡量的挑剔錯誤,如果真的喜歡,他會什麼話也不說。而司華伯平時所做的,與普通一般人正好相反。

司華伯又說:「在我一生的廣闊交往,和世界各地知名之士見面中,我還沒有找到一個人,無論他如何偉大,地位如何崇高,不是在被讚許的情形下,比在被批評的情形下,更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

他說的非常正確。誠懇的讚賞也是洛克菲勒對待人的一個成功的秘訣。例如有這樣一件事:當他的一個夥伴倍德福措施失當,在南美做錯了一宗買賣,而使公司虧損了100萬元時,洛克菲勒對他並沒有任何批評或指責。

他知道倍德福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同時這件事已告結束。所以洛氏找些可稱讚的事來,他恭賀倍德福,幸而保全了他投資金額的60%。洛克菲勒這樣說:「那已經不錯了,我們做事不會每一件都是稱心如意的。」

當然,誠懇的讚賞也正是思地卡耐基驚人成就的一項顯著理由。思地卡耐基並非私下的,而是公開的稱讚他的同仁。

恩地卡耐基甚至於在他的墓碑上,還稱讚他的助手。這是他為自己所寫的碑文:「埋葬在這裡的,是個知道如何跟比他自己聰明的人相處的一個人。」

有一次,我曾經為「流行」的絕食所迷,有六個晝夜沒有吃東西。那種情形並不困難,到第六天時,似乎比第二天還不感到飢餓。可是你我都知道,如果有人使他的家人或是僱員,六天內沒有東西吃,那就犯了罪。可是他們卻會6天,6星期,或是60年不給家裡的人或是僱員所期盼中得到像食物一樣的讚美。

當年,愛爾法利特侖脫在《維也納的重合》劇中擔任主角的時候,曾這樣說過:「我最需要的東西,是我自尊的滋養。」

我們照顧了孩子、朋友,和員工們體內所需要的營養,可是我們給他們自尊上所需要的營養,卻又何等稀少。我們給了他們牛排、馬鈴薯等食物,培植他們的體力,可是忽略了給他們讚賞和那些溫和的言語。

齊格飛,這位閃耀於百老匯、最有驚人成就的歌舞劇家,他屢次把人們不願意多看一眼、很不出色的女子,改變成舞台上一位神秘誘人的尤物。

齊格飛很實際,他增加歌女們的薪金,從每星期30元到175元。他也重義氣,在福利斯歌舞劇開幕之夜,他發出賀電給劇中明星,並且贈予每一個表演的歌女一朵美麗的玫瑰花。

可以說,正是齊格飛這種獎勵和讚賞給了歌女們自重感,使他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有些讀者看到這裡,可能會這樣說:「這是老套,恭維、阿諛、拍馬屁,我都已嘗試過那些了,一點也沒用,這些對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是沒有用的。」

當然拍馬屁那一套是騙不了明白人的,那是膚淺、自私、虛偽的,那應該失敗,而且經常要失敗。可是,有些人對讚賞,出於內心的讚賞,簡直太需要了。

讚賞和諂媚的區別很容易識別出來,讚賞是出於真誠,而諂媚是虛偽的。一個出於由衷,一個出於嘴裹;一個是不自私的,一個是自私的;一個是為人們所欽佩的,一個是令人不恥而揚棄的。

最近我去墨西哥城的吉伯爾鐵匹克官,看到奧伯利根將軍的半身人像。半身像的下面,刻著奧伯利根將軍的名言:「別怕攻擊你的敵人,提防諂媚你的朋友。」

當然,這不是叫人去諂媚、恭維,這裡講的是一種生活的方法,一種新的方法。

英皇喬治五世有一套格言,共有六條,懸在白金漢宮書房的牆上。其中一條,說:「教我不要奉承或接受卑賤的讚美」。「卑賤的讚美」就是「諂媚」的解釋了。我曾經看到一句關於諂媚的話,「諂媚是明白的告訴別人,他想到他自己的種種」。

利夫華爾特愛默遜說:「你用任何的言語,而所要說的,總離不開自己的種種。」

如果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恭維、諂媚,那麼任何人都可以學會,都可以成為「人類關係學」的專家了。

當我們不在思考某種確定的問題時,常用我們95%的時間去思考自己。而現在如果停止一刻不去想我們自己,開始想想別人的優點。

愛默遜說過:「凡我所遇到的人,都有勝過我的地方,我就學他那些好的地方。」愛默遜這樣的見解是非常正確,是值得我們所重視的。停止思考我們自己的成就和需要,讓我們去研究別人的優點,把對人的恭維、諂媚忘掉,給予人由衷、誠懇的讚賞,獻出你真實、誠懇的讚賞。

2.左右逢源的方法

許多人受過大學教育,研鑽深奧的學問,可是,他們從未發現到,自己的心是如何起作用的。有一次,我替一些大學畢業生、一家冷氣裝置公司工作的年輕職員,舉行一種「有效力的演講術」的課程,我找出一項資料作個比喻:

有個人要勸別人打籃球,他話是這樣說的:「我要你們去打籃球,我喜歡籃球。可是前幾次去體育館,由於人數不足,不能分隊對壘。那晚上我們兩三人作擲球遊戲……不小心,我的眼睛給打紫了,不過我希望明晚你們來,我要打籃球。」

可以說,這裡這個人沒有問過,你需要些什麼?他不管別人要什麼,只顧自己的感受。可想而知,他這種做法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歐弗斯屈脫教授曾說過:「先激起對方某種迫切的需要,若能做到這點就可左右逢源,否則到處碰壁。」

研究會訓練班中有一位學生,叫特許門,是一位電話工程師。他所遭遇到的困擾,是他3歲的女兒不肯吃早餐。經常對這小女孩責罵、請求或是哄騙,都無法收到效果。

這個小女孩喜歡模仿她的母親,似乎覺得自己已長大了。所以,有一天早晨,他們把她放在一張椅上,讓她做早餐——眼前的情形,正是這小女孩心理上的需要。當她正在做早餐時,父親走進廚房來。小女孩看到父親進來,就說:「嗨,爹地,你看,我在做早餐呢!」

就在那天早晨,小女孩沒有任何人的哄騙、誘勸,乖乖地吃了兩大碗。由於她對這件事感興趣,滿足了她的自重感。做早餐的時候,她找到表現自己的機會。

另外有個父親,也是我訓練班裡的學員,他非常擔心他的孩子,原因是這孩子體重很輕,不肯乖乖地吃東西。孩子的父母通常是這樣責罵他:母親要他吃這個、那個!父親要他快快長大成人!

這孩子會注意到這些話嗎?他不會注意這些,也就像你不會去注意那跟你毫不相關的事情一樣。

一個沒有一點常識的父親,會希望一個3歲的孩子能對30歲父親的見解有所反應。後來,那個父親覺察出來那是不合情理的。他對自己說:「那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我如何將我所需要的和他所需要的連結起來?」

他能想到這些,事情就好辦多了。他孩子有一輛三輪腳踏車,孩子喜歡在屋前人行道上踩著這輛三輪車玩。離他們家不遠的鄰居家裡,有個「很壞」的大孩子,他常把這個小孩子推下三輪車,自己騎上。

那小孩哭著跑回來,告訴自己母親,他母親出來把那「很壞」的大孩子推下三輪車,再讓自己孩子坐上車子。這樣的情形每天都發生。

其實,坐下來仔細想想,這小孩所需要的是什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不需要作深奧的探索。他的自尊、他的憤怒,他求得自重感的慾望,最強烈的情緒驅使他想報復、痛擊這「很壞」的大孩子的鼻子!

他父親這樣告訴他,只要吃母親要他吃的東西,他就會快快長大,將來可以把這個「很壞」的大孩子一拳打倒。此時,孩子的飲食問題也就得到解決了!

現在,這孩子什麼都愛吃了,菠菜、白菜、鹹魚,任何其他食物。他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去打那個一再欺侮他的「暴徒」。

當那問題解決后,又有另外一個問題困擾了這位父親,這小男孩有「遺尿」濕床的壞習慣。

小男孩跟他祖母睡一起,祖母早晨醒來摸摸床單,向小男孩說:「你看,普尼,昨夜你又幹了些什麼?」

而普尼則總是這樣回答:「不,沒有,我沒有濕床,那是你濕的。」

家裡父母親打他、罵他,母親無數次地告訴他,要他別那樣,但是,普尼仍沒有改掉他這個濕床的壞習慣。普尼的父母親自問:「如何讓普尼這孩子改過遺尿、濕床的壞習慣呢?」

普尼所要的是什麼?第一,他要一張屬於他自己的床——祖母對這件事也不反對。第二,他要穿像父親一樣的睡衣,而不願意穿像祖母那樣的睡袍。祖母已受夠了他夜晚的搗擾,使她每夜不能舒服地入睡,如果普尼能改掉他那種壞習慣,她非常樂意給他買套睡衣。

母親帶著普尼去一家百貨公司,以目示意櫃檯女售貨員說:「這位小紳士要買些東西!」

女售貨員使他感到自重地問:「年輕人,你要買些什麼?」

普尼提起腳跟,站高了些,說:「我要替我自己買張床。」

當普尼看到他母親喜歡他買的床時,普尼母親向女售貨員又使了個眼色,女售貨員就向普尼說出那張床的可愛和實用性。於是,這張床就買了下來。

床買來的當天晚上,父親回家的時候,普尼跑到門口,大聲的叫著說:「爹地,爹地,快上樓來看我自己買的床!」

父親看到那張床,想到司華伯所說過的話,就對這小男孩點頭讚許。

他問兒子:「普尼,你不會再弄濕這張床了,是不是?」

「噢,不,不,」普尼連連搖頭說:「我不會再弄濕這張床的。」

由於自尊心的關係,這孩子遵守了自己的諾言。普尼再也不遺尿、弄濕床了,因為那是他自己買的床。現在普尼穿起睡衣,就像個小「大人」一樣,他要做個「大人」。

生活中,當你要別人為你做些什麼時,不要希望別人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動,要多讓別人表現!比如說:如果你不願意你的孩子吸煙,你不需要教訓他,只需告訴他,吸煙可能使他不能參加棒球隊,或是不能在百碼競賽中獲得勝利。

不論是對孩子,或是一頭小牛、一隻猿猴,這都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例如:有一次,愛默遜和他的兒子,想讓一頭小牛進入牛棚。但是,他們犯了一般人所有的錯誤。他們只想到自己所需要的,沒有想到那頭小牛——愛默遜推,兒子拉。但那頭小牛正如他們一樣,也只想他自己所想要的,所以挺起他的腿,堅持拒絕離開那塊草地。

旁邊的愛爾蘭女佣人,她雖然不會寫書作文章,但是,看到此情形,至少在這次,她懂得牛馬牲口官能的感受和習性,她想到這頭小牛所需要的是什麼。這個女佣人把她的拇指放進小牛的嘴裡,讓小牛吮吸她的拇指,溫和地引它進入牛棚。

人們從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天開始,一舉一動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其實,假如你捐助紅十字會100元,又怎麼樣呢?或許是你不好意思拒絕,所以才捐助的;也或許因為一位主顧,請你捐款之故。但有一件事可以確定,你捐款,是因為你需要些什麼的緣故。

恩地-卡耐基早年是個貧苦的蘇格蘭兒童,當時他工作的酬勞,每小時只有兩分錢,可是後來布賜給人家的錢,有三億六千五百萬元。他早年就已知道了影響人的唯一方法,就是以對方的需要來講。他只受過四年的學校教育,可是他學會了如何應付人。

恩地-卡耐基有過一樁啟發人的事:他嫂嫂為她兩個兒子憂急成病。這兩個孩子在耶魯大學念書,可能由於他們自己事情很忙,而把家信給疏忽了,同時,他們更沒有想到家裡憂急挂念的母親。

思地-卡耐基知道這件事後,給兩個侄兒寫了封閑談的信。他在信后附上一句,說是給他們每人寄上5元鈔票一張。可是,他並沒有把錢裝入信封。

很快,回信來了,兩個侄兒謝謝他們的叔父,而他們也在信中帶上這樣一句:錢沒有收到。

有這樣一個例子:為舉行一項演講研究會,我租用了紐約一家飯店裡的大舞廳,每一季需要20個晚上。

有一季開始的時候,我突然接到那家飯店的通知,要我付三倍於過去的租金。可是,我接到這項消息時,通告已經公布,入場券已經印發。我當然不願意付出增加的租金,但是,和飯店談到我所要的有什麼用呢?他們所注意的只是他們所需要的,所以過了兩天,我去見那家大飯店的經理。

我對那位經理說:「我接到你的信時,有點惶恐,當然我不會怪你,如果我們易地而處,我也會寫出這樣類似的信。你做經理的職責,是如何使這家飯店盈利。若是你不這樣做,你就會被撤去這個職務,而且也可能會被革職。現在我們拿出一張紙來,寫上有關你的利和害,如果你是堅持要加租的話。」

我拿了一張紙,經過紙上的中心點,劃出一條線,上端寫上「利」,另一端是「害」。

我在「利」的那一行寫著:「舞廳空著」幾個字,然後接著說:「你可以自由的出租舞廳,作跳舞諸類聚會之用,那是一項很大的收入。你的收入顯然要比租給一個以演講集會為用的收入更多。如果我在這一季中,佔用了你舞廳20個晚上,你一定會失去那些盈利的收入。」

我又說:「現在我們來談談另一方面,由於我無法接受你的要求,減少了你的收入。對我來說,因為我不能付出你所需要的租金,所以,不得在別處舉行演講。但是,還有一項事實,我相信你應該想得到。我這個演講研究會,大多都是上層社會知識分子,他們到你這家飯店來,對你來說,是不是作了一次極成功的廣告呢?」

我說這話時,把這兩種情形寫在紙上,然後把那張紙交給了經理,又說:「這兩種情形,希望你仔細考慮一下,當你作最後決定時,給我一個通知。」

第二天,我接到那家飯店的一封信,他們告訴我租金加50%,而不是三倍。

請注意,我沒有說出有關於我要減少租金的隻字片語。我所說的,都是對方所要的和他該如何得到它。倘若我依照普通人的做法,闖進這位飯店經理的辦公室跟他理論,跟他說:「我入場券已經印好,通知已經公布,你突然增加我三倍的租金,那是什麼意思?太可笑了……不近情理,我不付!」

這種情形,結果又如何呢?即使我所指的情況是正確的、合理的,但是,由於他的自尊,會使他感到承認他自己的錯誤很困難。所以說,你在勸說某人去做某件事,在你尚未開口前,不妨自己先問:「我如何能使他要做這件事?」正如亨利-福特曾說的那樣:「如果有一個成功秘訣的話,那就是如何得到對方『立場』的能力,由他的觀點設想,正同由你的觀點一樣。」

這是一個很好的建立關係的建議。是的,再重說一遍:「如果有一個成功秘訣的話,那就是如何得到對方『立場』的能力;由他的觀點設想,正同由你自己的觀點一樣。」但是,這樣簡單、明顯的原理,卻很少人注意,可以說,世界上90%的人,有90%的時候,都把它疏忽了。

現今成千的推銷員,疲倦、沮喪、酬勞不足,徘徊在路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永遠只替他們所需要的打算、著想,而沒有注意到,他們所推銷的是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東西。

如果我們要買我們需要的東西,會自己出去買,原因是我們所注意的,是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假如有個推銷員,他的服務和貨物確實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某個問題,他不必喋喋不休地向我們推銷,我們就會買他的東西。消費者都是這種心理,覺得是自己需要的,他們就會主動去買,而不是由於推銷才買的。

但是,很多人費去一生的光陰在銷售工作,卻從不站在買主的立場論事。有這樣一個例子,我住在大紐約中心的「林邱」住宅區,有一天,我正走向車站去的時候,碰巧遇到一個經營房地產的代理人,他在長島一帶買賣房地產已有很多年了。他對我住的那個「林邱」住宅區很熟悉,所以,我問他,我住的那種房子是用什麼材料建造的。他回答「我不知道。」然後又說了些我所知道的。關於我所問他的那些情況,他說可以去問我那住宅區的詢問機構。

第二天早晨,我接到他的一封信,他是要把我想知道的事告訴我?那不需要寫信,花60秒鐘時間,掛個電話給我就行了。但他沒有這樣做,還是叫我去問那個詢問機構,最後又讓我辦理保險業務。

這位銷售員並沒有注意到如何幫助我,他只是注意幫助他自己而已。

可以說,那些專業的人們,往往犯這樣的錯誤。還有一件事,那是數年前的事,我去費城一位著名的喉鼻醫生的診療室。這位醫生還沒有診看我喉間扁桃腺前,問我的職業是什麼;他不去注意我扁桃腺的大小,而注意我錢袋的大小。他所關心的,不是幫助我、替我解決問題,而是關心他能從我的錢袋裡得到多少錢。結果,他什麼也沒有得到。我輕視他人格的欠缺,所以放棄請他診治。

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人:擄取、自私。可是那些不可多得的、不自私的、服務他人的人,卻相反地獲得了很大的利益。歐文-楊曾經這樣說:「一個人能設身於他人境地,能了解他人意念活動,他不必考慮到將來的前途如何。」

每一年的夏天,我都去梅恩釣魚。對我自己來說,我喜歡吃楊梅和奶油,可是我看出由於若干特殊的理由,水裡的魚愛吃小蟲。所以,當我去釣魚的時候,我不想我所要的,而想他們所需要的。我不以楊梅或奶油作引子,釣魚鉤扣上一條小蟲或是一隻蚱蜢放下水裡,向魚兒說:「你要吃那個嗎?」

你為什麼不用同樣的常識,去「釣」一個人呢?

有人問「路依特-喬琪」,如何能在別的戰時領袖們都退休不聞事後,他還身居權位?他作這樣的回答:如果他官居高位,可以歸功於一件事的話,那就是由於他已知道釣魚時,必須放對魚餌的那件事。

為什麼我們只談自己所要的呢?那是孩子氣的,不近情理的?你永遠需要注意,其他的人都像你一樣,他們關心的只是他們自己。

世界上唯一能影響對方的方法,就是談論他所要的,而且告訴他,如何才能得到它。

威立姆-溫德說過:「表現自己,那是人性最主要的需要。」為什麼不用這種心理學呢?如果看這本書,你能明白——你會永遠站在別人立場去打算、設想,並由對方的觀點,去觀察事物的趨向,這就是你一生事業轉折的關鍵。

3.如欲采蜜,勿蹴蜂房

1865年4月15日的早晨,林肯躺在一家簡陋的公寓的卧室中。這家公寓就在他遭到狙擊的福特戲院的對面。林肯瘦長的身體,躺在一張短短而往下沉的床上,靠床的沿壁,掛著一幅「馬群展覽會」的複製畫,一盞煤氣燈散發出幽暗、淡淡的光亮。

林肯躺著就將去世的時候,陸軍部長斯坦頓說:「躺在那裡的,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元首。」

林肯待人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我曾花費10年左右的時間研究林肯的一生,同時我用了整整3年的時間,撰寫了一部有關他的書。我還找出有關林肯待人的方法作特殊的研究。林肯是否放任批評過別人呢?答案是肯定的。當他年輕時候,在印第安納州的鴿溪谷;他不但批評,且還寫信作詩去譏笑別人,他把寫好的東西,扔到一定有人撿到的街路上,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人們對他終身的惡感。

林肯在伊利諾斯州的春田鎮,掛牌做了律師后,他還在報紙上發表他的文稿,公開攻擊敵對他的人,但是,像這樣的事情他只做過一次。

1842年秋季,林肯譏笑一個自大好鬥的愛爾蘭政客,這人叫西爾滋。林肯在春田報上刊登出一封匿名的信諷刺他,以致全鎮的人轟然大笑。西爾滋平時敏感而自豪,遇到此種情況,他非常生氣。當他查出是誰寫這封信時,跳上馬,立即去找林肯,要和他作一次決鬥。

林肯不喜歡打架、反對決鬥,但是為了自己的面子,他還是答應了下來。他的對手西爾滋讓他自己選用武器。林肯兩條手臂特別長,於是就選用了馬隊用的大刀,而後與一位西點軍官學校畢業生學習刀戰。到了指定的日期,他和西爾滋在密西西比河的河灘上,準備一戰生死,就在最後一分鐘,兩方的助斗者阻止了這場決鬥。

這場決鬥對林肯來說,是一件最驚人、最恐怖的事。但是,這件事在林肯待人的藝術上,卻給了他一個極寶貴的教訓。他永遠不再譏笑人家,永遠不再寫**人的信。此件事之後,他幾乎從不為任何事而批評任何人。

美國內戰的時候,林肯屢次委派新將領統率波托麥克軍隊,可是屢遭慘敗。林肯懷著失望而沉重的心情,單獨一個人在屋子裡踱步。全國幾乎有半數的人,嘩然指責這些不能勝任的將領,然而,林肯則保持著他平和的態度。他最喜歡的一句格言是「不要評議人,免得為人所評議」。

當林肯的妻子和一些人刻薄的談論南方人時,林肯總是這樣說:「不要批評他們,我們在相同的情形下,也會像他們一樣。」

還有一個例子:7月4日的晚上,南方「李」將軍開始向南邊撤退。當時全國雨水泛濫成災,那時「李」帶領敗軍到達波托麥克時,看到前面河水暴漲,他們無法過去,而勝利的聯軍就在後面。「李」和他的軍隊,進退維谷,處於困境之中。

林肯知道這是個極好的機會,把「李」的軍隊俘虜,立即可以結束這場戰爭。林肯滿懷著希望,先用電報發出命令,命令彌特不必召開軍事會議,立即襲擊「李軍」。

然而,這位彌特將軍又是如何處理的呢?彌特所採取的行動,跟林肯的命令恰好相反。他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而且還遲疑不決地延誤下去。彌特用各種借口覆電,實際上是拒絕進襲「李」軍。最後河水退降,「李」和他的軍隊就這樣逃過了波托麥克。

「彌特這樣做是什麼用意?」林肯知道這件事後,震怒至極。林肯向他兒子勞白脫大聲說:「老天爺,這是什麼意思?『李』軍已在我們掌握中了,只要一伸手,他們就是我們的了,在那種情形下,任何將領都能帶兵把『李』打敗,如果我自己去也已經把他捉住了。」

沉痛失望之下,林肯寫了封信給彌特。林肯的一生是極端的保守,用字非常拘謹,所以在1863年,這封信出自林肯手筆,該是最嚴厲的斥責了。這封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親愛的將軍:

我不相信你能領會出,由於「李」的脫走,所引起的不幸事件和重大的關係。他已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了,如果將他捕獲,再加上最近我們其他地方的勝利,這場戰爭可以立即結束。

可是,依現在的情形來推斷,戰事將會無限期地延長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順利地襲擊「李」軍,你又如何能再向他襲擊,我不期望你現在會有多大的成功,因為你已讓黃金般的機會消失掉了,這使我感到無限沉痛。

林肯

試想一下,當彌特看到這封信后,他將會如何呢?但是,彌特從沒有看到那封信,因為,林肯並沒有把這封信寄出去。這封信是在林肯去世后,從他的文件中發現的。

我猜想,林肯寫了這封信后,望著窗外喃喃自語:「慢著,或許我不能這樣匆忙,我坐在這寧靜的白宮裡,命令彌特進攻,那是一樁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如果我到了吉地司伯,我也看到彌特上星期所看到的那麼多血,我的耳朵也聽到死傷者的呼叫、呻吟,也許我也不會急於要向『李』軍進攻。如果我也有跟彌特一樣懦弱的個性,或許我所做的,會跟他做的完全一樣。此時,木已成舟,無法挽回了,如果我發出這封信,雖然解除了我心中的不愉快,但是彌特必定會替他自己辯護。面對那種情形,他會譴責我,對我產生惡感,而且會損傷他以後做司令官的效果,甚至還會逼他辭去軍隊的職務。」

可能正是林肯想到了這些,所以才沒有把信發出去。可以肯定,林肯從苦痛的經驗中知道,尖銳的批評、斥責,永遠是不會有效果的。

在1931年的5月7日,紐約市民看到一樁從未見到過、駭人聽聞的圍捕格鬥!兇手是個煙酒不沾、有「雙槍」之稱,叫克勞姆的罪犯。他被包圍,陷落在西末街——他情人的公寓里。

150名警方治安人員,把克勞姆包圍在他公寓頂層的藏身處。他們在屋頂鑿了個洞,試圖用催淚毒氣把兇手克勞姆熏出來。警方人員已把機槍安置在附近四周的建築物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紐約市裡這個原來清靜的住宅區,就一陣陣的響著驚心刺耳的機槍、手槍聲。克勞姆藏在一張堆滿雜物的椅子後面,手上的短槍接連地向警方人員射擊。上萬的人懷著激動而興奮的心情,觀看這幕警匪格鬥的場面。這裡的人都知道,這裡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變故。

當克勞姆被捕后,警察總監馬羅南指出:這暴徒是紐約洽安史上,最危險的一個罪犯。這位警察總監又說:「克勞姆殺人,就像切蔥一樣,他肯定會被判處死刑!」

然而,「雙槍」克勞姆又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呢?當警方人員圍擊他藏身的公寓時,克勞姆寫了一封公開的信,寫的時候因傷口流血,使那張紙上留下了他的血跡!克勞姆的信是這樣寫的:「在我衣服裡面,是一顆疲憊的心。那是仁慈的,一顆不願意傷害任何人的心。」

發生此事不久之前,克勞姆駕著汽車在長島一條公路上,跟一個女伴調情。那時突然走來一個警察,說:「讓我看你的駕駛執照。」

克勞姆沒有說一句話,拔出他的手槍,就朝那警察連開數槍,警察隨即倒地而死。接著克勞姆從汽車裡跳了出來,撿起那警察手槍時,又朝地上那具屍體放了一槍。

當克勞姆走進受刑室時,你可能認為他會這樣說:「這是我殺人作惡的下場?」不,他不是這樣說的,他說:「我是因為要保衛我自己,所以才那樣做的。」

這段故事所指的含意,是「雙槍」克勞姆對自己沒有一絲的責備。

這是罪犯中一種常見的態度嗎?如果你是這樣想的,再聽聽下面這些話:「我將一生中最好的歲月給了人們,使他們獲得幸福愉快,過著舒服的日子,而我所得到的只是侮辱,一個遭人搜捕的人。」

這是邦得所說的話,他是美國第一號公敵,橫行在芝加哥一帶,一個最兇惡的匪首。但是,他自己卻認為他是一個有益於群眾的人——一個沒有受到讚許,而且是個被人誤會的人。

休斯在紐華給槍彈擊倒前,接受新聞記者採訪時說,他是一位有益於群眾的人。其實,他在紐約是個令人髮指的罪犯。

我曾經和華賴-勞斯——星星監獄負責人,有過一次有趣的通信。他告訴我:「在星星監獄中,很少有罪犯承認自己是壞人,他們的人性就跟你我一樣,他們有這樣的見解、解釋。他們會這樣告訴你,為什麼會接連放槍傷害人,或是撬開保險箱,甚至為他們自己辯護反社會現實的行為,所以,他們認為並堅持不應該把他們囚禁起來。」

如果邦得、「雙槍」克勞姆、休斯,與在監獄中的暴徒,完全不自責,歸咎在自己身上,那我們所接觸的人又如何呢?

已故的華納梅格曾這樣承認說:「30年前我就明白,責備人是愚蠢的事,我不抱怨上帝沒有將智能均勻的分配,但是,我對克制自己的缺陷感到非常吃力。」

華納梅格很早就學到這一課,但是,活在世上的很多人則盲目地行走了30多年,然後才豁然會悟。100次中有99次,沒有人會為了任何一樁事情來批評自己,無論錯誤到何種程度。

其實,批評是沒有用的,因為它使人增加一層防禦,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辯護。批評是危險的,它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和自重感,並激起他人的反抗。

縱觀歷史長河,你可以從中找出很多很多對「批評」毫無效果的例子。鐵夫特-頓姆的煤油舞弊案,這件事還記得嗎?它使輿論憤怒了好幾年,震蕩了整個國家!在任何人的記憶里,美國公務生活中,從沒有發生過這類情形。

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件舞弊案的事實經過吧:哈爾辛特-福爾是哈丁總統任上的內政部長,當時,委派他主事政府在「愛爾克」山和鐵夫特油田保留地出租的事。那塊油田,是政府預備未來海軍用油的保留地。

福爾是不是公開投標呢?答案是否定的,他沒有那樣做。福爾把這份豐厚的合約,給了他的朋友特海尼。特海尼又如何呢?他把自己願意稱為「債款」的美金10萬元,給了這位福爾部長。

而福爾則用他的高壓手段,命令美國海軍進駐那個地區,把那些競爭者趕走,因為他們的鄰近油井,吮吸愛爾克山的財富。保留地上那些競爭者,在槍桿、刀光下給趕走了,然而,他們並不甘心,跑進法庭,揭發了鐵夫特美金1億元的舞弊案。

此事發生后,影響極其惡劣,幾乎毀滅了哈丁總統整個的行政,全國群起嘩然,一致痛恨。共和黨也因此幾乎垮台,而福爾也被判下獄。

福爾被斥責的焦頭爛額——在公務生活中,很少有人被這樣譴責過!但是,他後悔了嗎?不,根本沒有!

幾年之後,胡佛在一次公共演講中暗示,哈丁總統的死,是由於神經的刺激和心裡的憂慮,因為有一個朋友曾經出賣了他。當時,福爾的妻子也在座,聽到這話后立刻從座椅上跳了起來。她失聲大哭,緊緊握著拳頭,大聲說:「什麼,哈丁是給福爾所出賣的?不,我丈夫從未辜負過任何人。即使這間屋子一景堆滿了黃金,也不會誘惑我丈夫做壞事。他是被別人所負,才走向刑場被釘十字架的。」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羅斯福和塔夫特總統那著名的爭論。這爭論分裂了共和黨,使威爾遜進了白宮,使他在世界大戰中留下了勇敢、光榮的史跡,而且還改變了歷史的趨勢。

讓我們共同回憶一下當時的情形:

1908年,羅斯福離開白宮的時候,他使塔夫特做了總統,然後自己去非洲狩獵獅子。但是,當他回來的時候,情形就完全變了,他指塔夫特守舊,想要自己連任第三任總統,並且組織了勃爾摩斯黨。這幾乎毀滅了共和黨。就在那次選舉的時候,塔夫特和共和黨,只獲得兩州的贊助——夫蒙和雨脫,這是共和黨一次最大的失敗。

羅斯福非常生氣,責備了塔夫特。但是,塔夫特有沒有責備他自己呢?當然沒有。塔夫特兩眼含著淚水,說:「我不知道怎麼樣做才能和我已做的不同。」

究竟是誰做錯了?答案無從查出,也不需要去關心。不過我要指出的一點是,羅斯福所有的批評並沒有使塔夫特自己覺得不對。只是使塔夫特儘力為自己辯護,眼中含著淚水,反覆地說:「我不知道怎麼樣做才能和我已做的不同。」

從這兩個事例中你可以明白,人類自然的天性,是做錯事只會責備別人,而絕不會責備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所以當你我開口要批評別人的時候,就想想邦得、克勞姆和福爾這些人。

批評就像飼養的鴿子,他們永遠會飛回家的。我們需要了解,我們要矯正或譴責的人。

羅斯福總統曾這樣說過,當他職任總統,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他會把座椅往後面一靠,仰起頭朝著寫字檯壁上那幅很大的林肯畫像看去。他這樣問自己:「如果林肯處在我眼前的這種困難下,他將會如何做?他將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

以後我們如果想批評人家時,我們可以這樣問自己:「如果林肯遭遇到這類的事,他將會如何處理呢?」

當我們要應付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記住,我們不是應付理論的動物,而是在應付感情的動物。而且批評是一種危險的導火線——一種能使自尊的火藥庫爆炸的導火線,這種爆炸,有可能會置人於死地。有這樣幾個例子:苛刻的批評,曾使敏銳的哈代——一位英國文壇上最好的小說家,使他永遠放棄執筆寫小說的勇氣。

胡特將軍受到人們的批評,又不被允許帶兵去法國,對他自尊的打擊,幾乎縮短了他的壽命。

富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並不伶俐,可是,後來成為極有手腕和處世待人極有技巧的人,甚至擔任過美國駐法的大使。他成功的秘訣是:「我不說任何人的不好!」他又這樣說:「而說我所知道的是每個人的好處!」

任何一個愚蠢的人,都會批評人、斥責人和抱怨人。但若要寬恕和了解,那就需在人格、克己上下功夫了。

卡萊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要顯示一個偉大人物的偉大之處,那就要看他如何對待一個卑微的人。」切記:不要批評、責怪或抱怨別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性的弱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外國文學 人性的弱點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待人的基本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