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人的生死,如同晝夜輪迴,四季更替。那是不可逆轉的。豈不見世間多少帝王將相,他們所能享用的資源如大海。但時辰到了,一樣也逃脫不了奈何橋上走一遭。
牛如張仲景和華佗,也對劉夫人的身體毫無辦法。劉備也只能在無人之處默默垂淚。劉夫人走得很安詳,毫無痛苦,臉上甚至還帶著微笑。她應該是開心幸福的。前半輩子,她幾乎把這世間所有的苦難都嘗過了。
青年喪夫,家貧如洗。好在這一切她都熬過來了。一手拉扯大的兒子劉備,不但順利的長大成人,為劉家開枝散葉,還建立了她連在夢中想都不敢去想的功業。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兒子健康平安,事業有成,自己膝下孫輩成群。死了去見丈夫,去見舅姑,心中底氣足得很吶。
天子聞得中山王太后薨,欲親臨祭拜,被劉備忙忙勸阻了回去。天子又賜以太后之禮歸葬,也被劉備謝絕了。
這與禮法不合,劉備心中悲痛不已,只想讓自己的老娘走得安靜。不想讓有些人瞎嚼舌頭。選了個日子,劉備帶了劉恪以及一家老小,扶靈回到涿縣樓桑里,把劉夫人葬在了自己的父親劉弘旁邊。
在這邊主持大事的是劉備的叔父劉恭。彈指數十年,當年意氣風發,雄壯過人的好漢劉恭,如今也滿頭花白,垂垂老矣。
他臉上的悲傷,甚至比劉備還要來得深刻。他小時候,可以說就是兄長劉弘和嫂嫂給拉扯大的。兄長早逝,骨頭估計都化成了黃土。如今一晃幾十年,老嫂嫂也沒了。
人老了,就越發容易傷春悲秋。越發見不得死人。尤其是自己的至親之人。下葬之時,劉恭號啕大哭一場。回去的時候,腳步顯得越發蹣跚了。
劉備看著風中那個不再堅挺的背影,對劉恪道:「十一,叔父還是不願意去長安么。」
劉恪搖了搖頭,道:「父親不願去,說要在這裡給咱們守住家。」
遠遠望去,樓桑里的桑樹,依然那麼高大粗壯。而樹下,繞樹而戲的兒童,卻不知已經換了幾茬。但這裡,將永遠是他們的根,不管他們將來會去向哪裡,樓桑里,都會一直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地方。
劉備向朝廷請旨,要在家守喪三年。朝廷頓時就亂了手腳,大將軍幕府裡面,以荀彧為首的謀臣們,也齊齊出聲反對。
漢朝的居喪制度,其實就是一個大坑。
漢家的基本國策之一是以孝治天下。儒家寄希望於化孝為忠。在家孝父母,在國忠君王。從而達到穩固江山,維護漢室統治的最終目的。
當年漢承秦制,也跟著要守喪三年。但是漢文帝很快就發現了,這三年之喪的不靠譜。居喪三年,不能吃肉飲酒也就算了,還不能娶妻生子,不能從事社會生產。這大漢朝剛經過戰亂,人口大幅減少,各種資源極度貧乏。死個人都守三年喪,這國家怎麼發展,社會怎麼進步?
漢文帝意識到了「其制不可久行」,於是在自己的遺詔中改變了這一制度,要求「出臨三日,皆釋服」;既葬,「服大紅(功)十五日,小紅(功)十四日,纖七日,釋服」。也就是說,哪怕是他死了,天下臣民一起給他服喪三十六天就完事了。在這裡,儒家三年之喪的制度被改成了「以日易月」,變成了三十六天,並從此垂為定製。
這條好的政策,被一直堅持執行到了西漢末年。哪怕是在扶持儒家上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漢武帝時期,儒家的三年之喪制度,都沒有能夠被儒生們給恢復。
那是因為,稍微有點智商的君王們,都知道執行三年之喪,簡直是在給自己的江山開玩笑。
只是,漢朝自己本身大力提倡孝道,甚至考察、選拔官員,都首先道德(孝行)良好的人來充任(察舉孝廉)。這樣自然就避免不了在民間,產生一種重視孝行的風潮。因為孝子才有前途啊。忍住三年從而獲得一個飛黃騰達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傻子才不幹呢。
當民間風潮愈演愈烈的時候。朝廷終於也參與進來了。漢哀帝的時候,「河間王良喪太后三年,為宗室儀錶,益封萬戶。」;「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河間王行三年之喪封邑增加了萬戶;在太學讀書的博士弟子父母死了,也可以告假丁憂三年。
以前居喪多久,是民間自由隨意。朝廷不表態。現在天子這麼一搞,那就只差沒明說了。而萬戶封賞的好處就在眼前發生,誰不為之心動?於是上行下效,更是蔚然成風了。
後來出了個王莽,為了獲取聲望,他是身體力行的執行著三年之喪的規矩。搞得東漢光武帝遺詔下令薄葬,一切如漢文帝時的制度。然後又詔告大臣們不許告寧。然後這會卻已經是晚了。
當然,為了不荒廢國家大事,朝廷特意進行了規定,那就是公卿刺史以及二千石以上者,不得行三年之喪。至於二千石以下的,你們隨意吧。朝廷想管也管不了,也懶得管了。
只是到了東漢鄧太后臨朝稱制的時候。她老人家竟然下詔規定:「長吏以下,不以親行服者,不得典城選舉。」這一詔令,后又被列入《漢律》之中,成為選舉仕進的一種資格。這為了官帽子,誰敢怠慢。於是久而久之,儒家的三年之喪制度終於絕地翻身,成為了「天下之通喪」。
當然,也會存在某些特殊情況,如軍人可以「遭喪不服」,要在外面打著仗,丟下軍隊跑回來服喪,天子也沒那麼傻。而有些確實不能離開的大臣,皇帝也可專門下詔,令臣下釋服辦公不要走。
現在社會上,普遍都是三年之喪了。一種行為,當它成為了全社會都共同餞行的一種習俗時,想要再改變。那就是真的難了。袁紹為何名滿天下,還不是他在家為父母連續居喪六年。從而獲得了滿天下士人們的讚譽?
朝廷對於貴族和大臣們,在品行上的要求,格外嚴格。劉備當年為父親居喪三年,現在母親去世了,他若不提出守喪,豈不是要被天下人的口水給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