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開發(二合一章節)

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開發(二合一章節)

移風易俗,非常困難。後世不說別的,只說一個禁燃煙花爆竹,且不去說它對不對。推行了多少年,大城市裡面一樣有人在放,人數還不少。更不用說什麼推行火葬了。農村裡你就是強制性拖去火葬了,人家也會大辦喪事,然後再準備棺材,把骨灰盒放棺材里,挖個墳送上山給埋了。

所以劉備沒想著要去強行改變,但他也做了變通。朝廷下旨奪情之後,劉備上疏表示:「漢自靈帝以來,諸侯並起,崩亂至今。幸賴天子明德,祖宗福蔭,天下州郡,又復歸漢室。唯有荊、益,孤懸在外。臣名為漢臣,份亦宗室,是以雖遭母喪,心膽俱裂。亦不敢有負陛下之隆恩,置祖宗家業於不顧也。願在家守喪,居府治事。臣之世子,生性至孝,願代臣至幽州,守墓三年。願請陛下聖裁。臣泣再拜。」

奏表到了朝廷,天子批複:「可。」

於是中山王世子劉瑾,就代父至涿縣,結廬守墓。與此同時,劉備密信又到了劉恭處,讓他看好自己這個兒子。劉備對長子劉瑾的培養,花了很大心血,這是他未來的接班人,所以從品行,從能力,從言行,從性格等各方面,他都會去仔細觀察,然後得出結論行還是不行。

未來的一個偌大帝國,若沒有個優秀的掌舵人,那又怎麼行呢。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大戰連年,北方雖然是豐收不斷,但供應起龐大的軍隊來也有些吃力。剛好劉備決定在府中服喪治事,於是就靜下心來,決定把一些事情先放一放。而另外一些事情,則可以先行推動起來了。

北方,百萬民夫被徵發起來,開始修築通往塞外的馳道。趁著鮮卑被漢軍一掃而空,草原勢力還沒有再度興盛的時機,漢人開始了草原大開發的瘋狂模式。

從受降城一直到稽落山,再從稽落山到匈奴河,西海,燕然山,再到狼居胥山,馳道如同玉帶,在大草原上蜿蜒伸展。路基高高隆起於地面,道旁兩側栽滿了易活耐旱的楊樹。馳道連接了大大小小的城池。

這些城池開始並不大,它們的主要作用,只是用來充當軍事要塞。裡面會駐守一些軍隊。城池的選址都是經過朝廷精心挑選出來的。附近有大量的水源,可以放牧,也可以耕種。在糧食上盡量讓軍隊能夠自耕自足。而朝廷也會招募邊民遷徙於此,願意來的,都會獲得大片的牧場和土地。田租、算賦都能夠根據條件來減免,最長可達五年。條件好得不得了。有些失去了土地,又活不下去的百姓,看到官府的公文,就毫不猶豫的拖家帶口,去往了新的家園。

他們不管那裡是何處,有多遠。反正只要還有漢家大旗高高飄揚,那裡就是漢土。是漢土他們就不怕了。條件艱苦點沒有關係,沒有什麼比起活下來,更重要了。

土拉河和鄂爾渾河交匯的地方,修了城;鄂爾渾河與色楞格河交匯的地方也修了城。最終,這些河流都匯聚在一起,翻騰奔涌著,注入了北海。

這是蘇武曾經牧羊的地方。漢人們對這個地名並不陌生。雖然這裡離家園很遠,還很冷。但大家還是被這裡的景色所震撼到了。

一望無際的湖泊,碧波湧現,湖中隱約有島忽隱忽現。天上,鷺鳥上下翻飛,水面之上,野鴨遨遊,魚兒時不時躍出水面。湖邊,蘆葦成片。好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色,迷人到了極點。

就在湖邊三角洲左側的高地那裡,一座巍峨的大城拔地而起。城高五丈,周圍三十里,以巨石、三合土澆汁堆疊而成。

正南方的城門口,鍾繇手書的鎮遠城三字,挺拔古樸,蒼勁有力。城外靠近湖邊,又有一丈許高的石碑,上書四個大字:永鎮北海。背後是孔融所撰寫的建城紀事。

劉備決定,在他手裡,北海將會逐漸納入漢朝的控制,然後慢慢徹底變成漢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海這裡,除了天氣有點不好之外,其實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周圍土地可耕可牧。而且這麼大的一片水域,光打漁就足夠養活駐守在這裡的軍民了。

至於防禦方面,劉備在這裡存放了足夠堅持半年的武器、糧食以及終極大殺器炸藥。真要有事,半年也足夠援軍趕到了。如果半年都堅持不了的話,他留在這裡最後的手段,也會讓這裡的敵人討不了好。

西邊,圍繞著彈汗山,饒樂水,也開始了築城工作。劉備就是要一步一步的吞食草原,徹底把草原變成漢朝的領土。

以前的漢人對草原不感興趣,覺得那裡不能種地,氣候又不適合居住。要來無用。但劉備並不這麼覺得。不過要徹底改變天下人的印象,還得慢慢來。

青州書院的探礦大隊們,已經隨著大部隊們出發了。他們在軍隊的護送下,猶如蝗蟲一般,在偌大的草原之上瘋狂挖洞。

又有許多醉心格物的士子被發動起來,在無數蠱惑人心的口號下,被忽悠到了大草原上去喝風吃土。研究世界的本源。

隨著半年之後,草原之上大型露天煤礦和銅礦的先後探明發現,朝廷上下,再無一人口出怨言,抱怨劉備的一意孤行是浪費人力物力。而是出口齊贊劉備的高瞻遠矚。

煤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古人一直在用。而自從劉備到了青州,大量使用煤來建高爐鍊鋼鐵之後,煤就漸漸的開始成為了青州甚至是北方的一種重要生活物資。不但被用來冶鍊,還被大規模用來取暖。

劉備早早就考慮到了水土維持的問題。北方在經歷過戰亂之後,人口逐漸恢復增長。而這時候的人們,做飯取暖,多是外出樵採。北方的山林再多,也經不住人們的大肆砍伐。於是引入煤來取代柴火,哪怕只是用在城池之中,對於植被保護,也是一大進步。

至於銅,漢朝乃至於華夏,從古至今,就一直是個缺銅的國度。曾幾何時,沒銅鑄錢了,只能鑄造鐵錢。而北方,極少有銅礦。直到後世清朝之時,朝廷所用鑄錢的銅,都來自雲、貴、川等地。也就是現在的益州。

而今益州被曹操所據有。人家老曹同志在那裡揮著鋤頭大挖特挖,賺得盆滿缽滿。幸好東漢時期,徐州也發現了大型銅礦。不然少府、將作等部門,就真的要哭了。

而北方草原發現大型銅礦,這對帝國來說,不吝於天降餡餅。北方屬於朝廷管轄,而且地勢平坦,運輸便利。不像益州,銅想要運出來,就只能走水路運到荊州。這就是先秦至漢朝的時候,荊州南陽為什麼是天下鑄造中心的原因。因為原材料會通過長江,順水而下,抵達荊州。而南陽又離洛陽最近,於是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鑄造大都會。天下五都之一。

可是,南陽成為鑄造中心的背後,誰又知道,風大浪急的三峽,每年又會翻多少船,吞噬多少物資、人命呢?後世充當押運官的官員,簡直比流放三千里還要慘。流放三千里還有活路。你行船,稍有閃失,就是死路一條。就算你自己幸運躲過了,可要是所率船隊翻了幾條船,朝廷也會例行問罪。

現在北方竟然也有銅,而且還是極其容易開採,極其便於運輸的大型銅礦。這讓朝廷如何不喜?在這會所有人的認知之中。銅就等於錢。就是財富。

這下,再也沒有人反對劉備向北方擴展的建議了。而是一個個熱衷的詢問起來,北方那廣袤的草原,是否允許私人買賣?

當第一個人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劉備不禁就笑了起來。銅礦和煤礦,他不知道花了多少力氣、花了多少時間才尋到。向北方大規模擴展之前,他派的人就已經在草原之上進行活動了。銅礦和煤礦也早就發現了。現在他只是配合著這股風潮,把消息給放出來而已。

人類的慾望,才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他就是要讓吏民們知道,北方有大利可圖,這樣,漢人的目光,才不會被現有的領土所束縛住。英雄、文明、偉大的漢人們,也是時候出去看看世界了。而不是天天惦記著自家的那點兒土地。

土地是根本,農業不可荒廢。但漢朝這艘巨艦要繼續發展,繼續前行。光靠農耕文明可不夠。北方因為戰亂,許多地主豪強們死的死,殘的殘,元氣大傷。但與此同時,又有大批的新興貴族在跟著劉備一起崛起。

為了讓這些人對土地不要那麼貪婪。劉備只好盡量的設法,讓他們轉移目標。去吧,去草原開礦、去草原放牧。你們所賺取的利益,遠比大量買田種地要強多了。

劉備很快做了批複,表示草原太過於廣闊,朝廷一時半會,無力對其進行大開發。可以允許官民購買土地,進行探礦、耕種、放牧等權利。但若發現礦產,不得隱瞞,須第一時間上報朝廷。而朝廷擁有礦產資源的全部收購權。

官員、貴族們才無所謂呢,發現了礦產,不賣給朝廷,賣給誰去。這玩意又不能吃不能喝。現在有朝廷兜底,他們更是百無禁忌。劉備知道草原是個大坑,又怕沒人購買,索性就半買半送,把大片草原當做白菜價給賣了出去。

要是一無所獲,也冤不得自己。反正他們也沒花多少錢。這點錢購買者哪怕是在那裡種地、放牧都能夠收回來。實在不行,他們還能夠當作祖產傳給後代啊。

至於一些模糊印象中的優質地塊,劉備死死捂在了手裡。這些地方,哪怕現在一無所獲,他也不會賣出去,有些地方,不僅僅只去看商業價值的。

至此,草原大開始,就徹底進入了高潮時期。劉備相信,未來的貴族們,會和他的傳人一起,守護草原,保衛他們的財產。這樣一來,草原上的民族,基本上就再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了。

以前是漢人不要,所以草原上的民族才能夠稱王稱霸。現在漢人來了,誰還能夠蹦躂?

遼東那邊,劉備派人在廣陽郡薊縣重新築城,這裡一直是幽州刺史府(幽州牧)的駐地,北方重要的軍事重鎮。千年之後,這裡將會成為大明王朝的都城。肩負著抵禦北方游牧民族進攻,守衛國門的重任。

這個地方,在劉備的規模中,將是未來的幽州都督府。遼東將會以薊縣為基地,不斷向北挺進。徹底掃滅、收復遼東的其餘諸部。話說當年公孫度的兩個兒子,也不知道東奔西跑,跑到哪裡去了。這兩小子,當年與高句麗王次子高建勾搭在一起,鼓動高句麗王欲興兵犯漢。

結果高句麗國在盧植、黃忠等人的打擊下,王死國滅,下場凄涼無比。只是公孫康和公孫恭兩人,卻遍尋不見。時有傳言,或雲在扶余,或雲在肅慎。卻無一處是真。

這些年來,劉備事情越來越多,卻也把這兩人給忘了。現在忽然想起遼東之事,心中不禁就冒起這兩人的姓名來。

劉備覺得,此二人都不是平庸之輩,肯定不會悄無聲息的死去。這會只怕是在哪個地方躲了起來瀟洒快活呢。既然準備開始大遼東,那順手讓人把這兩個傢伙給揪出來,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

開發草原,和開發遼東的根本目的,是擴大漢朝的疆域,將廣袤的領土徹底納入漢朝的疆域地圖。與此同時,大力開發草原與遼東的一切資源,以豐富漢朝的物資供應,這有利於漢朝的社會穩定,使得漢朝的統治更加穩固。

劉備相信,在這開發熱潮中,將會有不少的官民、貴族在其中獲得利益。這將使得他們的思想發生根本改變。在對土地更加渴望的同時,對耕地的依賴將會大大降低。

他們不再只會買地耕種,對於土地的附加價值,將不再只依賴於農業生產。新興的礦業、經濟作物等等,都會成為他們新的財源。

這些利益的獲得者,將會成為他劉備的鐵杆支持者。當帝國需要進行下一輪軍事擴張的時候。他們將會義無反顧的站出來表示同意。

潛移默化下去,幾十年或者百年之後,大航海時代難道就不會提前來臨嗎?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皇劉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漢皇劉備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開發(二合一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