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明孝宗張皇后(八)
逝者已矣。朱佑樘給了懷恩一個太監能得到的所有生前生后的榮耀,賜了他「顯忠」二字。懷恩的老夥計們,也都紛紛前去祭祀,像覃吉、覃昌這樣的人,在朱佑樘的身邊還有不少。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覃吉、覃昌也都是非常為國為民的好太監。
覃吉在東宮的時候開始服侍朱佑樘,而且覃吉還是一個非常有文化的太監。上至四書五經,下至百姓疾苦,甚至連歷史上宦官專權這樣的事情,都和朱佑樘一一分說。
朱佑樘曾對阿嬌戲言道:「朕小時候最怕的就是覃吉了。每次私下裡看一些閑書,公公來了都得趕緊收起來,不然可就是要被教育半天了。」
阿嬌也是覺得朱佑樘天生就有一種氣場,專門把一群正直的人吸引到他身邊來。阿嬌這幾輩子見過的太監太多了,像是順治的吳良輔、康熙的魏珠、還有之前那個趙構用的何益一個個都不是善茬,狐假虎威、四處抖威風的事情都沒少做。然而這幾個畢竟還沒姦邪到弄得國破人亡,改朝換代;像是之前那個王振,攛掇著明英宗去打仗,仗沒打成,返程的路上,又害怕大軍踩過王振自己搜刮搶佔的田地,最後大軍一繞行,連皇帝都一起被俘虜了。
還有朱見深時期的梁芳、尚銘,汪直。阿嬌深切地覺得,大概是壞蛋太監都扎堆去了朱見深那裡,導致好太監就聚集到了朱佑樘這裡吧……
覃吉特別看不慣一個人,就是妖僧繼曉。這也不是覃吉一個人的看法,朱見深時期留下的遺毒實在太多,僧、道,還有專門煉製仙丹的,朝堂上一堆官員都反感的很,天天上奏摺請求朱見深進行處理。哪知道朱見深就喜歡這些精神寄託,一直等到他駕崩了之後,才有繼任者把這些人給清除出朝堂。
然而,繼曉是這群人里最囂張的一個。憲宗在世的時候,他最拿手的本事就是點石成金這些江湖騙術,最喜歡的就是攛掇憲宗四處蓋廟,宣揚佛法。當然了,繼曉並不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他本身也是個花和尚,也不太遵守清規戒律,所以這些蓋廟的錢有多少落入了他的口袋,可就不得而知了。
等到朱佑樘上位,開始清算這群混蛋的時候,他還是不消停,欺上瞞下,居然讓他偷溜了。其實看看朱佑樘對萬貴妃家人的態度,就知道他的心胸還是相當寬大的。當然了這些罪大惡極的人,在監獄里多數也沒得到什麼好結果,然而因為畢竟朱佑樘是大赦了天下,這些人明面上還是留了一命下來。
而繼曉可就不同了,他的逃亡行為是在朱佑樘登基之後做的,於是繼曉被抓起來之後,就被毫不留情地判處了死刑。
因為繼曉妥妥地拉了一大筆仇恨,使得覃吉特別厭惡這個人,連帶著把佛教都給厭惡了。於是從朱佑樘小的時候,覃吉就不停地和他灌輸,佛經裡面都是胡說八道,千萬不要相信的觀念。連朱佑樘私下裡好奇地看幾本佛經,都要被覃吉說教一大通。
有次阿嬌和覃吉要幾本佛經,還被覃吉直言了一個時辰,把阿嬌最後給侃得暈頭轉向的。阿嬌算是了解,為什麼朱佑樘能忍受王恕那樣的話癆在朝堂上了。
---------------
目前一件重要的事情擺在朱佑樘的面前,那就是釐正祀典。
這事情歸根結底還是朱見深鬧的,求神拜佛花費實在太巨大,朝臣們為了從根源上杜絕這種可能性,只好提一個規範出來。
畢竟無論是僧還是道,信奉者都眾多,就算將信將疑的人,也難免不抱有一種「寧可信其有」的心態。所以徹底禁止是不靠譜的,但是規定了這種活動的規模和用具,那麼也可以省得以後的皇帝超額支出。
阿嬌還真見過這本還沒被編出來的典籍。清朝沿用的就是這本東西,很多規格都是照搬的這本書裡面的東西。
上書請求編書的人叫周洪謨,這也是一個經歷頗多豐富的大臣。轟動整個大明的,成化朝的荊襄流民大起義,就是在他的建議之下,最後得到妥善安置;還有西南邊關地區的民族事件,也是他邊安撫邊平定的。
然而周洪謨已經老了。再加上他原本就是泥塑六尚書的一員,儘管他在成化朝的官員裡面,和萬安他們終歸是不同的,做了相當多的好事、實事,但是御史官是不會放過他的。
明朝的言官,太敢講話了,有的為了千古留名,怎麼難聽怎麼罵皇帝,最好讓皇帝一氣之下砍了他的頭,「被皇上殺的言官」這條就足夠青史留名的了;覺悟差一點的,喜歡拉幫結夥,幫助朝臣攻擊政敵。在這種氣氛下,言官們暴露出的最大業務素養問題,就是證據不足,喜歡憑空想象。
言官彈劾官員畢竟不像大理寺審案子,多數的情況下,只需要揭露現象,而不用找齊論據。這就給了言官們充分發揮的空間,各式各樣亂七八糟的理由都能拿來彈劾人,簡直讓朱佑樘這個好脾氣的皇帝都鬧心極了。朱佑樘對著王恕、馬文升提出的那些選拔官員、考核官員的制度非常有興趣,然而監督員們是這樣的一群人,還真讓朱佑樘對監管機制感到有心無力。
言官的事情暫且摁下,先說到周洪謨此人,已經和朱佑樘說好,等編完書就致仕回家。因為周洪謨也是年事已高,再加上他也沒有王恕、馬文升那樣位置關鍵,朱佑樘就想同意了他的請求。
然而阿嬌卻是想留下周洪謨的。
這又要說回到覃吉身上。正因為他長年累月地和朱佑樘灌輸的觀點,讓朱佑樘對著佛也保持著一種不太信仰的態度。尤其是花費實在太大了,一座座寺廟,佔了土地不說,還都要黃金打造!當然了,阿嬌本身也沒有要讓朱佑樘信佛的意思。但是阿嬌發現朱佑樘開始對道家的那些東西感興趣了,這就讓阿嬌很憂心了。
朱佑樘的內心並沒有那麼強大。當然了,歷史上那些比他還要鐵血的帝王,也有好些最後走上了求神問佛的道路。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朱佑樘自幼就體弱多病。因此阿嬌能理解朱佑樘需要找一個精神寄託的行為。
但是非佛即道的話,阿嬌還是寧願選擇佛教。雖然道教佛教都出現在阿嬌那個年代之後,但是道家學說可是早就有的。然而在阿嬌那個年代,並沒有什麼系統的「道教」組織,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群坑蒙拐騙,亂煉丹藥的江湖術士。
後來阿嬌自己深入了解過道教,結果發現這個教派實在太詭異了。正一教算是比較古老的了,然而正一教一直就沒有什麼統一的信仰書籍,除了老子的那本之外。全真教則是近幾百年才發展起來的,教中用書要用到《孝經》還有佛教書籍。
明朝流行的是全真教派,這麼看來,至少全真教的一部分也是從佛教里演化出來的,如果佛教是坑蒙拐騙,那麼全真教難道能歹竹出好筍嗎?
道教在覃吉這些人看來,似乎是比佛教物美價廉很多。但是神仙是不能亂拜的,道教弄出的那些符水、丹藥、熏香,已經被阿嬌徹底識破了本質。正是因為阿嬌最早接觸的就是黃老學說,就更加不能容忍這些玷污了道家本源,打著老子的旗號招搖撞騙的人。
對於那些苦修自身的道士,阿嬌還是尊重的。但是跳出來蹦躂的可就說不好了。再加上每次朝代更替,由於人口大幅減少,需要輕賦減稅、休養生息的時候,黃老之說還是很起作用的,因此每個朝代幾乎都有皇帝最後上當。
當然了,佛教本身也實在是複雜。在清朝的時候,蒙古人信奉的就是藏傳佛教,裡面有大量殘忍的宗教內容,神神鬼鬼的,尤其藏傳佛教還分幾個好分支,內蒙外蒙還弄出了兩個個活佛來,每次要朝廷冊封。當然西藏那裡也有兩個活佛,等著朝廷每次冊封,阿嬌記得有次康熙還為了倉央嘉措的事情大發雷霆。
但是阿嬌本身是研究過佛經的,佛經里說的東西並不是一無是處,有的時候真的能有平靜心靈、頓悟道理的作用。道教既有老子寫的傳世經典,也有神神秘秘的各種仙術,基本上前者都是精華,後者多是糟粕。最可怕的是,抄抄佛經,安全係數很高,符水這些入鼻入口的,不安定因素大幅度上升。朱佑樘本來身子骨就不太硬朗,再加上他又是個為政相當認真的人,特別需要好好養生才是。
佛教也不是每種都要用金子堆出個佛塔來,每個信徒都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佛祖的。關鍵要看如何解讀。阿嬌立刻想到的就是周洪謨,他在中西部呆了多年,再加上之前又是禮部尚書,在這上面也只有他能好好和朱佑樘探討探討。
-----------
一批批的尸位素餐者被清理出了朝臣隊伍,一位位曾被打壓下去的剛正不阿者又重獲提拔。
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朱佑樘卻看到了其中的隱憂。
王恕長篇大論了很長時間,得出的都是官員監督機制的問題。朱佑樘表面上笑呵呵地接受了,心道:哪有這麼容易?
派誰去監督呢?太監?朱佑樘身邊的確有很多好太監,但是他見過的壞太監也是成堆的。言官?一提到言官就讓朱佑樘頭疼,這群人早該好好清理一番了,省得不知道成天是為自己辦事,還是為其他官員辦事。
在這之前,只好朱佑樘親自能者多勞了。切斷了太監和朝臣之間的聯繫,重開經筵,加開午朝,另外在文華殿里貼滿了官員的名字,方便朱佑樘每天轉來轉去,加深印象。
但是這樣做太累了。立志於培養輔佐一個聖君的覃吉,都表示了反對意見。就朱佑樘那個小身板,一天兩天還行,天天如此,吃得消嗎?
水災、旱災、地震,上任不到一年,已經發生頻繁到朱佑樘都要懷疑自己的程度了。然而更大的危機擺在面前:小王子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