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書結構(2)
雖然本書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於探討儒家思想,這並不表明墨家和道家對人格尊嚴理論沒有貢獻。恰好相反,無論是墨家積*潢色小說http://Www.ShuBao2.CoM/class12/1.html極主張的社會功利主義和道家多少有點消極厭世的個人自由主義,都不僅可以挖掘出獨特的人格尊嚴思想,而且可以糾正儒家正統的偏失,並和儒家思想一起形成更完善的人格尊嚴理論體系。眾所周知,儒家傳統缺乏平等自由的現代憲政要素,而墨家和道家思想恰好從各自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儒家的缺失,因而本書最後兩章分別探討了墨家和道家思想對人格尊嚴理論的獨特貢獻。墨家思想的意義顯得尤其重大,因為現代法治的邏輯基本上就是功利主義邏輯,從中演繹出來的法經濟學可以說是除了憲法之外所有普通法律的哲學基礎,而現代法治社會的張力主要體現為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之間的張力--也就是墨家和道家之間的張力,但是兩者並不總是矛盾的。事實上,**國家的本能是同時壓制兩者;只是在超越**之後,當人民中的多數和少數撇開政府直接面對面的時候,他們之間的矛盾才會彰顯出來。然而,在道德教條主義和政治**主義之下,道、墨都成了異端邪說,他們之間的對立自然也成了偽問題,而他們對尊嚴理論的貢獻也和儒家一樣受到**體制下人民缺位的根本局限。
和法家一樣,墨家也著眼一個「利」字。但和法家不同的是,墨家孜孜不倦地強調國家的目的性。如果「利」--或更準確地說,趨利的普遍心理--在法家那裡只不過是操縱行為動機的手段,那麼它在墨家那裡就是追求的最終目的,不過這個「利」不是君主個人的利,而是平民百姓的利,墨家的進步正在於他們推翻了法家的國家主義目的。和儒家一樣,墨家也堅持統治者「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盜用國家機器為自己服務。在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的戰國時代,墨家和儒家都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只不過儒家希望說服君主施行「仁政」,墨家則希望在戰場上(無論是實際的還是演習的)打敗敵人,讓統治者嘗到戰爭的苦頭,以攻非攻。但是哪一種學說都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都不能通過制度抑制統治者發動戰爭的**。如果說儒家過高估計了統治者接受仁政的「思想覺悟」--如果戰爭確實能滿足自私的統治者擴大疆土的**,那他有什麼理由放棄自己的野心?墨家以利服人的現實主義策略則太不保險--如果君主御用的戰略家在技藝上超過墨家,墨家的防守戰術不頂用,那墨家的功利主義勸說豈不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