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獎勵的懲罰,胡蘿蔔大棒失效了(12)..

第2章 獎勵的懲罰,胡蘿蔔大棒失效了(12)..

您真誠的日托中心經理

格尼茨和拉切奇尼說,罰款背後的理論很簡單、很直接:「若某種行為會帶來負面結果,這種行為就會減少。換句話說,用罰款給家長們重重一擊,他們就不會再遲到了。」

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執行罰款后,我們觀察到家長遲到的人數竟然穩步增加。最後,人數穩定下來,但比以前要高,幾乎是最初的兩倍。」他們和哈利.哈洛一樣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

最後,他們也寫道:現有文獻沒有對這一結果進行解釋。事實上,甚至沒有人考慮過「被懲罰行為的出現頻率反而增加的可能性」。

上面所講的正是驅動力2*.0系統的另一個漏洞。大多數家長按時接孩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與老師之間存在某種聯繫,希望能對老師們公平些,畢竟,老師們照顧著自己最疼愛的兒女。家長有守時的內在慾望,但是罰款的威脅就像是獻血實驗中支付克朗的承諾一樣,把第三種驅動力擠走了。家長能夠按時到達本來是部分出於道德上的義務(對孩子老師的公平),罰款卻把這一切變成了純粹的交易(我能花錢買時間)。兩者無法相容,懲罰沒有增加善行,反而把它擠走了。

●獎勵,危險的上癮一些科學家認為,「如果那麼」型激勵因素以及其他外部獎勵與處方葯類似,可能有潛在的副作用;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它們更像非法藥品,會導致更深層、更有害的依賴性。金錢獎勵和金光閃閃的獎品一開始會帶來強烈的愉悅感,但這種感覺很快會煙消雲散。為了保持這種感覺,劑量必須越來越大,用藥必須越來越頻繁。

俄羅斯經濟學家安東.蘇沃洛夫(AntonSuvorov)根據委託代理理論(PrincipalAgentTheory),精心建立了一個計量經濟學模型來證上癮者想要快速解決問題,置最終損害於不

顧;撒謊者想要快速出奇制勝,置長遠結果於不顧。

他把委託人當做激勵者,比如僱主、老師、家長;把代理人當做被激勵者,比如僱員、學生、兒童。委託人的目的從本質上說就是讓代理人做委託人想讓他做的事情,而代理人則會在自己的利益和委託人提供的錢物之間保持平衡。蘇沃洛夫使用了很多複雜的等式來測量各種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的狀況,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該結論對任何想讓孩子倒垃圾的家長都很有意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驅動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驅動力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 獎勵的懲罰,胡蘿蔔大棒失效了(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