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創造一種和平的文化(2)

第二章:創造一種和平的文化(2)

當受到攻擊與傷害時,我們並非只是在報復與無動於衷之間二選一。我們還可以選擇其他的反應方式,如對話、法律訴訟、談判以及外交手段。當衝突各方能靜下心來傾聽對方的聲音,仇恨通常可以消減。與其將世界簡單地分為善惡兩端,不如我們先把對方視為同胞兄弟。

佛教與非暴力

當有人問龍樹菩薩約公元150年~250年之間,佛教中觀學說的創始人,大乘佛教的創始者——譯註。如何簡要地表述佛陀的教誨時,他只用了一個詞來回答:ahimsa(非暴力)。非暴力並非指無所作為,而是指通過一些積極的、包容的行為,如通過對話與資源共享來解決衝突。在佛陀看來,每一種暴力行為都是我執有意或無意的體現。為了創造一種和平文化,我們必須從承認我們內心的暴力開始,然後學會去消解這種暴力。貪、瞋、痴是引發暴力行為的源頭,而慈悲與智慧則是非暴力的基礎。

有因必有果,在《法句經》中,佛陀講道:「憎恨不會因憎恨而消除,只能因慈悲而化解,此一法則亘古不變。」聖雄甘地更確切地將其表述為:「以眼還眼只會使全世界陷入黑暗。」佛陀還說道:「若一種墮落的心靈在指導你的行為,那苦難即刻相隨……若一種平和的心靈引導你的行為,和平也將相至。」我們不可能逃脫因果的法則。我們應正行一生。暴力不是因政治經濟的錯失而產生,暴力源於人類的意識。

一種暴力文化一定會產生、規範並接納分別與憎恨的觀念。現代社會在戰爭與暴力行為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與財力。其中美國佔了近一半的全世界軍費,英法緊隨其後,但規模要小得多。第三世界國家的軍費預算也都很高,不少第三世界國家還為美國提供軍事基地。

馬丁-路德-金精闢地指出:「我們的科學力量已遠遠地超過了我們的精神力量,我們可以生產精確激光制導導彈,卻總是在誤導人們的心靈。」對此,聖雄甘地則回應:「我們總是不斷地為暴力領域裡的驚人發現所震驚,但在非暴力領域中,我們也會取得人們意想不到的成就。」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與恐怖#小說的時代,培育一種和平的文化對我們來講至關重要,而非暴力是佛教的基本信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可持續的是美好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可持續的是美好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創造一種和平的文化(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