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引言(1)

日常生活中,我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您是搞心理的啊?正好我問您一下: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大約每遇到十幾次這樣的問題后,我會遇到一個不太一樣的問題:「那您說,怎樣才能當好家長啊?」

「怎樣教育孩子」與「怎麼當好家長」這兩個問題,猛一聽似乎是相同的,但仔細分析起來,它們大不相同:

前(色色小說者的對象是孩子,言下之意是,我要學會一門功課或手藝,去教育孩子;後者的目標是自己,反躬自省,我自己要當好一名家長。

前者我是施者,孩子是受者,雙方地位的高下、立場的主動與被動,非常鮮明;後者是針對自己的學習和提升,我承擔起責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後者是前者必然的結果--一個好家長一定能教育好孩子;而沒有後者,前者則很難實現--一個不合格的家長怎麼去好好地教育孩子?

如果孩子沒有被教育好(關於這一點各家有各家的衡量標準),前者會歸因於教育方法不恰當或者孩子有問題,後者則會審視自身的言行,從自己開始找原因。

前者的提問方式常令我感到提問者的迷茫、焦慮、被動、無助;後者的問題常令我感到欣喜,因為提問者的謙虛、自省和擔當。

問第一個問題的人,不見得能找到教育孩子的好辦法;而問第二個問題的人,卻往往能夠修鍊成一個好家長!

中國自古缺少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從早期的《禮記·內則》到後來的各種家訓,從《孝經》到《弟子規》,都是講如何教育好孩子、孩子應該有哪些行為規範。偶爾我們會看到有人說(例如清朝的張履祥),要想「齊家」,先要「修身」,即作為家長自己要先修行。有時也會有諸如「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善責」(《孟子》)這樣比較籠統的指導,可是我們始終不清楚,作為父親、母親,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自覺自愿地做孝子,言行謹守《弟子規》?我們需要怎樣做,才能把孩子教育成書上所說的君子?

《弟子規》對孩子的行為有很多非常具體的規定,例如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語氣、語調應該怎樣,等等。我常想,為什麼我們沒有一本《父母規》?當孩子進步、當孩子失誤、當孩子傷心或恐懼時……為什麼沒有人來指導我們如何應對?古代文獻對孕媽媽的言行倒是有些規定,也有片段的孟母三遷、父慈子孝等記載,可是說教的意味強於具體的指導。反倒是讀《二十四孝》的時候,對裡面大部分父母的德行感到印象深刻,感慨當父母「真好」:可以愚笨壞惡,但孩子還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你!直到魯迅先生寫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才看到一個家長的反思與自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優秀父母都一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優秀父母都一樣
上一章下一章

引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