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一種敘述(1)
也是一種敘述
——評韓晗《尋找消失的民國雜誌》
-四川大學博士
馬文美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史料熱已經熱了不少年,至今熱力不減。韓晗的這本書也是著意在此用力。他從現代文學目前最為多見的三種研究方式——「通史研究法」、「作家作品研究法」和「理論前置研究法」存在的弊病入手,緊跟「重新回到歷史現場」的以史料學為核心的現代文學史研究新範式的熱潮,通過建構「群像式」現代文學史料研究,開墾出一塊塊學術的「處女地」。
此書主要圍繞一些被有意或無意遺忘的期刊史料,將歷史地位、文本內涵與社會影響的三重視角,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並結合對人際交往的史料鉤沉,進而「知人論世」,從多個側面努力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
從《新語》半月刊到《絜茜》月刊、從《武漢大學文哲季刊》到《獅吼》雜誌、從《現代文學評論》到《新青年》雜誌、從《筆談》雜誌到《吶喊(烽火)》,再到《學衡》雜誌的再思考與再認識,一份份被歷史淹沒的雜誌,彷彿一朵朵被湮沒在雜草中的鮮花。韓晗通過他辛勤地勞作,竟然開墾出了一個規模不小的花園。花園中的花朵並非稀有,但清新別緻,自有洞天。
閱讀此書,我們可以從傅雷、周煦良於1945年創辦的《新語》,看到抗戰結束后國內知識分子的國家意識及其使用的政治話語。韓晗從國家意識、文學敘事與學者參政三個角度出發,探索政治、文學與知識分子三者之間的微妙關係,揭示《新語》所生成的一種新的、介於文學與政治之間的獨特的話語機制。
韓晗從「三個張資平」和「兩個《絜茜》月刊」的細緻分析,展現出人的轉變與期刊的轉變之間的互為印證的清晰軌跡。他認為《絜茜》月刊問題的實質是民主黨派對於文學體質的干預——即「第三種政治力量」與中國現代文學體制的關係問題。而因為張資平「漢奸文人」的身份與其它難以言明的政治原因,《絜茜》終於成了「被遺失的美好」;而以1930-1937年《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為核心的學術考察,韓晗通過對該刊創刊及其作者群分析,指出其天下公器的學術意義,並指出其融貫中西的學術貢獻和影響。韓晗還著力論述了該刊三類話語範式——並不介入政治話語、以學術的姿態介入政治話語以及從純粹的政治話語介入,並認為對該刊進行公共交往下的話語範式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