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的史前鱷魚幫(1)
撒哈拉沙漠的史前鱷魚幫
如果要拿鱷魚下菜,那麼古世界里的選擇實在太多。從化石記錄來看,最早的鱷型類和恐龍一樣出現於晚三疊世,從那時起,鱷魚便目睹了爬行動物的衰敗、恐龍的滅亡、哺乳動物的興起和人類的成長。最原始的鱷魚,也就是原鱷類,它們主要是陸生動物,體型修長,大小類似獵犬,廣泛活躍於世界各地。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鱷類化石是產於雲南祿豐晚三疊世的小鱷(Microchampsa)。隨後演化出來的龐大鱷類是更為進步的中真鱷類,這其中既有陸生動物,也有水生動物,甚至還有一些特化為海生動物。比如海生的地蜥鱷(Metriorhynchus),它們已經演化出槳狀的前肢與類似現生魚類的尾巴。現生的鱷魚出現於晚白堊世,屬於真鱷類,它們是半水生的動物,發育出具有骨質的次生顎。這個特徵使得鱷科與短吻鱷科@可以把絕大部分身體浸泡在水面下,僅以口鼻部前端的鼻孔呼吸。也就是說,經過2億多年的演化,鱷魚幫仍舊活躍在地球這個大舞台上,展現著它們健壯而勇猛的身軀,真可謂一類演化極其成功的爬行動物。在諸多古鱷類「食材」中,我不會選已經著名到「爛大街」的帝鱷(Sarcosuchus),這種長12米、體重10噸的龐然大物能好吃嗎?那肉一定又老又柴。不過,發現帝鱷的「恐龍獵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者塞利諾(PaulSereno)繼帝鱷的重大發現之後,又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史前鱷魚幫!它們分別是:小鴨鱷(Anatosuchusminor)、魏氏阿勒萊皮鱷(Araripesuchuswegeneri)、鼠阿勒萊皮鱷(A.rattoides)、撒哈拉野豬鱷(Kaprosuchussaharicus)、驚奇煎餅鱷(Laganosuchusthaumastos)和西阿拉伯煎餅鱷(L.maghrebensis)。「鴨、鼠、野豬、煎餅」僅僅是這些學名的關鍵詞,就暴露出一支鱷類特工隊的全貌。除了能在陸地上快速奔跑的共性之外,它們各自有獨家罩門:小鴨鱷,這種迷你的鱷類是以前發現過的老物種,長約0**91米,它寬寬的吻部向上挑,吻部很長,活像《木偶奇遇記》中皮諾曹會伸縮的長鼻子,塞利諾當初差點就將其命名為皮諾曹鱷。小鴨鱷吻部末端具有特別敏感的區域,這讓它可以在岸邊和淺水裡拱來拱去尋找獵物,以魚類、蛙類和蠐螬(金龜子類的幼蟲)為食。魏氏阿勒萊皮鱷,塞利諾為之起了「狗鱷」的昵稱,它的化石曾發現於南美洲與非洲。考察隊在一塊岩石中一下子找到了5具「狗鱷」化石,化石顯示「狗鱷」與鴨鱷一般大,以植物和昆蟲為食,長有與狗一樣向前突出的鼻子。而且它的兩頰突出,前上頜骨各有一顆較大的牙齒,尾巴分外強健,肯定是游泳好手。鼠阿勒萊皮鱷與魏氏阿勒萊皮鱷同歸一屬,被昵稱為「鼠鱷」,整體上與「狗鱷」沒太大差別。由於標本較多,塞利諾還重建了阿勒萊皮鱷的三個成長階段。其中少年個體長約48厘米,前後肢的長度占軀幹長度的68%和98%;亞成年個體長約66厘米;成年個體長約81厘米,前後肢的長度占軀幹長度的50%和75%。這些數據表明,幼年的阿勒萊皮鱷比成年後具有更優秀的陸地奔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