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辣的饞嘴魔蟾
火辣辣的饞嘴魔蟾
青蛙是「益蟲」
潮州有一條西馬路東通太平路,西達西門環城路。這裡的店鋪、人家、祠廟連在一起,長達710米,寬6米,向來是極繁華的地方。這條馬路是由許多不同名稱的段落組成的,中間與義安路交叉處叫「新街頭」,從我記事起,便存在著一個大的菜市場。小時候的我放學需要走路回家,途經新街頭,最大的樂趣就是圍觀菜市場。現在已經搞不清楚,是因為喜愛動植物,還是因為喜歡吃東西,又或者兩者相輔相成。市場旁邊的小吃,能記得的至少有粿汁、筍粿、蚝煎、春餅、炸蝦仔、魚生、炸果肉、粽球、牛肉丸等等。這其中的雙殼類、甲殼類、硬骨魚類、哺乳類也都認識全了。但其中最令我震撼的表演,則是農民大叔賣青蛙、殺青蛙的過程。好多小青蛙被串在一起,懸挂在小竹竿的一端,或直接把後腿捆住了,丟在地上。宰殺小青蛙時尤其殘暴,農民大叔把青蛙拿住了,重重摔在地上,鋒利的小刀從肚子紮下去,收拾下水,剝皮,再沖洗掉血沫,裝入袋中,整個動作一氣呵成。這些被帶回尋常家的小裸蛙,接著被切段,爆炒,成為一道佳肴。我卻一直很抗拒這種食物,小時候受「青蛙是益蟲」的教育根深蒂固@,於是口下便積德了。
饞嘴蛙的老花子傳說
長大後到了北京,吃膩了京味小吃之後,開始四處流竄,尋找新的口味。好幾年中,在簋街背後的幾家小店已經吃出了老闆與熟客的情分,其中就有一家小店叫「燕府香饞嘴蛙」。說它小,並不為過,大概8張桌子不到。臨近飯點,門口永遠有人在等位,於是帶旺了旁邊賣紅薯的生意。老闆娘是甘肅人,卻做得出地道的川味,據說專門去四川取了真經,請回大師傅,後來更是融合了川隴食風,因此有了極佳的口味。店裡主打的特色菜並不多,饞嘴蛙、冷鍋魚、燒雞公這大三樣。只要你一上座,老闆娘就會送來涼拌豆腐絲,然後點完菜,在門口等位的食客那怨念眼神中,開始漫長的等待。老闆娘的立店之本,全在於原料新鮮,手藝過硬,而且每一桌都是要現點現做的,提早加工好的就意味著失去了那股鮮味。和諸多華夏美食一樣,饞嘴蛙也有自身的傳奇。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四川江津紅衛村有一位姓朱的大爺,足足108歲,精於廚藝,最愛用青蛙做菜,佐以祖傳香料,燒得麻辣兼備,既香又嫩。康熙得知后,派人把他招入宮中專司此菜。嘗后,甚解其饞,龍顏大悅。坊間便以「饞嘴蛙」命名之,聲譽不脛而走。另有一種更富傳奇性的說法,說饞嘴蛙出自清朝乾隆年間渝北地區大戶劉家的一本自編菜譜。劉家老太爺這一生只有一個愛好,就是收集民間食譜,一來將其歸整成冊流傳後世,二來也可一飽口福。冬季的一日,劉老太爺在大雪之中救起一個倒在家門口的老花子,並派專人照顧。事後老花子為了報答恩情,送上一道美食。這道菜源於乞丐乞食未果,捕捉田邊野蛙充饑,老花子融入了幾十年來吃百家飯的口味見識,創出了饞嘴蛙這道美食。最終老花子將這道菜的做法送給了劉老太爺,並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