禆海神遊(1)
一禆海神遊
在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君主中,將康熙歸入可圈可點的明主之列,已經是大多人的共識。而1661~1722年,在康熙長達61年的帝王生涯中,台灣問題的解決,成為這個大清皇帝被後人稱道的重要功績之一。君臨天下,四海歸一,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而言,確實都算是一大幸事,歌而詠之,未嘗不可。
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德,柔遠殊非黷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
這首題為《中秋聞海上捷音》的七律詩,是康熙在接到澎湖捷報后寫下的,他的欣喜在字裡行間活蹦亂跳。有傳說,康熙一高興,甚至當場脫下自己所穿的御袍,遣人賜予在前方征戰的施琅。與冰涼的萬兩黃金或一兩頂烏紗帽相比,一件帶有體溫的衣服所傳遞出來的親密感與溫暖度,顯然更勝無數。單此細節,就叫人不難想象得出,這位堪稱文韜武略的帝王,在當時是怎樣喜形於色、手舞足蹈的。
^H小說但是,興奮歸興奮,現實仍然是嚴峻的。海天萬里,孤島漂浮,怎樣使其不成為燙手的山芋?這個現實馬上就嚴峻地逼到眼前。讓台灣歸屬福建省管轄,僅僅從地理的角度上說,整個中國再沒有第二個省更適合了。但福建與台灣之間畢竟仍隔著一個浩瀚的海峽,如何才能管得遊刃有餘,掌控自如呢?康熙對此想必也是頭疼的。
1684年,在福建省與台灣府之間,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行政機構,叫兵備道。這是明清時期置於各省重要地區的一種機構,具有管理軍事、教育、財政、司法等職能。因為必須同時分管兩岸的兵備駐防事務,這個兵備道就取名「台廈兵備道」,辦公地點在台灣與廈門各有一處,道尹半年駐台,半年駐廈。而澎湖則設立一員副將,統兵2000人。
第二年十月,在台灣駐防的兵丁又實行輪換制度,戍台兵丁都由福建省各地駐軍中抽調,每三年輪換一次。文官也類似,都是從福建省內現任官員中抽調的,被抽中者,大多對台灣的風俗習慣較為熟悉或有所了解,並且最好是熟悉或者略懂閩南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