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對到鼓勵,不一樣的林媽媽(1)
從反對到鼓勵,不一樣的林媽媽
「美國的很多亞裔家庭,都把孩子的學業看得太過重要;而在我看來,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們一起玩耍,同樣是件好事,我非常享受這種天倫之樂。」
時至今日,^H小說林志明這番話無疑會成為許多父母奉為真理的育兒金句。可實際上,即便在家庭內部,林父的理論也面臨著巨大的反對壓力——林書豪的母親吳信信女士,也是上世紀70年代從中國台灣移民美國生活的,她的育兒理念與林父不盡相同。這也不難理解:哪家父母不望子成龍?可在美國,又有幾個亞裔孩子是通過職業體育出人頭地的?如果說身體衝撞不算激烈的棒球還好,至於籃球,至於NBA,別說林母,恐怕林父都沒聽說過「三阪亘」這個名字——這位日裔美國人是林書豪之前唯一一個在NBA打過球的亞裔球員,他曾在1947年被紐約尼克斯選中,但只打了3場比賽總共拿到7分,就被球隊毫不猶豫地裁掉了,因為身高僅1.7米體重不過68公斤的他根本承受不了職業聯賽的強度。幾十年後,NBA已然變得更高更快更狠了,林志明夫婦身高都不到1.7米,也並非運動員出身,讓孩子打籃球能有什麼前途?
於是,林母還是希望讓孩子沿襲一條「正統」的發展軌跡:閑暇時學學鋼琴等樂器,以後可以考慮當一名醫生——律師、醫生、工程師、科學家這類技術型工作,無疑是美籍亞裔人最穩妥的出路。但林父卻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對妻子說,儘管籃球是自己的最愛,但也可能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事情,如果他們真的有興趣,做父母的就應該權利支持,「我完全沒有必須把他培養成職業球員的想法,如果到時候他說自己根本不喜歡這項運動,那麼我絕對不會再強迫他打籃球。」
聽起來,林家因培養下一代所引發的矛盾,和絕大多說中國家庭並無太大不同。區別在於,林志明是個有毅力但不專橫的父親,而吳信信是個足夠開明善解人意的母親,他們並沒有因為這個矛盾吵得不可開交,而是按照中國傳統理念先由父親這個一家之長做主,待孩子長大后再尊重他們的選擇。光陰似箭,林家的長男林書雅(Joshualin)已經5歲,到了父母約定的可以練球的年齡,林志明開始給兒子「上課」,傳授那些從NBA比賽錄像中整理出來的、在他看來彌足珍貴的籃球技巧——當然包括林父引以為傲的賈巴爾式「天勾」。
不久之後,比大哥小三歲的林書豪加入了這個訓練營;最後,三兄弟中最小的林書偉(JosephLin)也投伙了。林家父子四人就此開始了一周三練、每次一個半小時的籃球特訓,即便是孩子們後來都上了學,業餘時間沒那麼多了,訓練也沒有間斷過。三兄弟放學回到家后,會以最快的速度做完作業,吃東西,休息片刻,從晚上八點半開始訓練,練習的內容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是單調乏味:運球、投籃、上籃、傳球,各項基本技術都不放過,再加上二對二的林家內部鬥牛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