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對到鼓勵,不一樣的林媽媽(2)
和其他籃球少年模仿喬丹、艾弗森等明星炫目的高難度動作不同,林父給兒子看的錄像帶、教他們模仿的動作,絕大多數都出自已經退役的老球星。哪怕三個男孩跳起來還摸不到賈巴爾的肩膀,但林父堅持讓他們有模有樣地練習著勾手投籃——儘管沒有打過一天職業比賽,甚至沒有接受過專業指導,但林父卻遵循著已被許多青少年籃球教練忘記的鐵律:一名球員的成功,源自自身堅實的基礎。
「我堅信,他們從這個年齡就開始苦練基本功,這些技術會深深植入他們的血肉之中,有堅實的基礎,才會有後來的成功。」當然,林父並不是那種一門心思抓訓練的鐵血教頭,他可不會無休止地增加練球時間,並沒收掉孩子們的遊戲機。循循善誘才能細水長流,這個道理他非常清楚。
於是,林志明對籃球那種超乎尋常的愛,很快就被兒子們繼承了下來。隨著他們個子越長越高,肌肉變得結實,90分鐘時長的訓練課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了。林父就此過上了痛並快樂著的日子——完成繁忙的工作后,他還要陪三個精力無限的兒子,在一切能打球的籃球場激戰幾個小時,直到所有人都筋疲力盡才罷休。
不過,這只是個籠統的說法,林書豪的故事可遠沒有那麼簡單,他對這顆橘色的大皮球並非一見鍾情。5歲剛開始打籃球時,林書豪曾被父親帶去參加一個少兒籃球聯賽,哥哥林書雅至今記得二弟出工不出力的懈怠表現:「有一半的時間,他只是站在球場上,吮吸著大拇指當觀眾。」
令人意外的是,本來不太支持兒子們打籃球的林母,這次卻沒有藉機讓小書豪放下籃球,將其拉回到鋼琴旁,而是堅定選擇站在丈夫一邊。當看到小書豪在場上偷懶耍滑,林母的做法簡單卻極富「殺傷力^H小說」:從此再也不去現場看他打比賽了。眼見母親「拋棄」了自己,小書豪慌了神,他懇求母親重新回來給自己當觀眾。這時林母認真地告訴兒子,要想讓她再去現場加油助陣,就必須改變那種弔兒郎當的比賽態度。「我會拚命打球,努力得分的,」小書豪當即表態。而當林母再去現場看球時,他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拿下了當場比賽的最高分。
在孩子小時候灌輸給他許多技能,有時甚至是家長自己未了的心愿,許多父母的這種思想無疑飽受非議。林傑明夫婦的做法其實也差不多,但他們比其他父母做得更好的是:林父培養起了孩子的興趣,並能夠堅持不懈。林母則教給了孩子做事要全力以赴的道理。林書豪日後的成功,與父母言傳身教的「堅持」不無關係——
「自那件事起,他在籃球道路上正式起航,再也沒有走過回頭路。」林書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