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從資本的本性說起(3)
沉睡的中國和印度
最有吸引力的一組數據是1820年的世界GDP總量。那時,中國在世界GDP總量中所佔份額達到32.4%——多於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也高於歐洲(26.6%)、美國(1.8%)和日本(3%)的GDP總和。中國經濟優勢地位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西方人對瓷器、絲緞棉布(一種粗棉布)和茶葉貪得無厭的需求,這使得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額度從1822年的36%提高到1860年的65%。
作為一個經濟體,印度經濟在19世紀早期也有著驚人的增長。雖然印度經濟相對於1700年——在世界GDP中的份額可與中國和歐洲(約23%左右)相匹敵——有所下降,但是由於印度是茶葉、棉花、調味品及迅速擴張的鴉片貿易的生產基地,使得它到1820年在世界經濟中仍然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佔據世界GDP總量的16%。實際上,從1870年到1913年,印度有將近50000公里的新建鐵路線建成——大約是紐約到加州海岸之間的距離的10倍。當然,這此成就取得於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全盛時期。
到1890年,西方在過去100年裡的經濟優勢開始顯現出來。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洶湧浪潮,歐洲(也許主要是英國)一躍佔據世界GDP份額的領先地位(佔40%)。與此同時,中國和美國各自佔有13%的份額。所不同的是,中國的經濟在急劇的衰退,而美國經濟卻是在穩步崛起。在1820年到1890年的七十年裡,中國在世界GDP中的份額差不多下降了40%,而美國所佔份額則增長了14倍,達到13.8%。
到1950年,在我們生活的「二戰後」的世界中,一切似乎都結束了。現在,美國和歐洲都正在迅速發展,充當著經濟舵手的角色,二者的經濟總量佔了世界GDP份額的60%——其中美國所佔份額將近30%。與此同時,由於無法阻止經濟衰退,中國在世界GDP中的份額只剩下5.2%,幾乎到達了谷底(事實上,在接下來的25年裡,她一直掙扎在5%的份額邊緣,低迷不前),而印度所佔份額只有微不足道的3.8%(遭受原子彈轟炸的日本的份額更低,只有3.4%)。
事實上,早在1949年,當蔣介石(ChiangKai-Shek)的政府軍隊全線潰敗時,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森(DeanAcheson)便告訴國會不必驚慌:中國「從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家,即將面臨的困難幾乎和前任政權一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