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與歷史探源(2)

地理位置與歷史探源(2)

而在大塔欄楯上,兩篇分屬於公元93年和131年的銘文中,把大塔稱為「卡卡那達」(Kakanada),另有一些銘文中則稱它為「卡卡那耶」(Kakanaya)或「卡卡那瓦」(Kakanava),這三者其實是同一個詞語,英國學者佛列特(Fleet)認為這一長串的擬聲詞是暗指「烏鴉的吵鬧聲」,可能是比喻在山丘頂凈住的比丘、比丘尼們的誦經聲。

到了泰勒將軍發現大塔時,它得到了另一個奇怪的名字——婆媳之丘(Sasbabu-ka-bhita),不過,現在卻沒有任何當地的村民可以為我們解釋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至於「桑奇」這個名字,沒有人知道它是何時及如何成為這座塔寺園區的稱號,所有的經典和銘文中也都不曾出現它的記載。根據「印度考古之父」亞歷山大-康寧漢(AlexanderCunningham)的說法,桑奇這個名字源自於阿育王石柱敕文中所寫的「桑提」(Santi,意為息災、平和、寂滅),可惜他無法提出更有力的證據。

除了名不見經傳外,佛陀游化的雙足也從來不曾踏上這兒的土地,在他弘法的生命中,也沒有任何重大事件發生於此,甚至佛教是在何時從恆河平原傳到桑奇,都還是未定之議,那麼,桑奇究竟為何會成為中印度最壯大興盛的佛教中心?桑奇山丘上的第一座塔,又是在何時出現的呢?

考古線索

要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即使到了現代,有關桑奇的歷史資料仍少得可憐。赴印度取經的中國僧人法顯和玄奘都沒有在著作中提到「桑奇」,不過我們推測,玄奘或許曾來到附近。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曾提到一個「摩臘婆國」,據康寧漢、佛列特等人考證,應該就是當今烏遮因(Ujjain)、畢爾沙(Bhilsa)一帶。在玄奘筆下,這個國家「土地膏腴,稼穡殷盛,草木榮茂,花果繁實,特宜宿麥,多食餅麩。人性善順,大抵聰敏,言辭雅亮,學藝優深」。他還提到在當時有兩個國家特別重視學術,即西南的摩臘婆國與東北的摩揭陀國,玄奘將摩臘婆與佛教發源聖地摩揭陀國相提並論,可見對這個地方相當看重。在宗教取向上,這個國家「邪正雜信,伽藍數百所,僧徒兩萬餘人,學習小乘正量部法(色色小說。天祠數百,異道實眾,多是塗灰之侶也」。他還說這裡曾經出了一位崇信三寶的賢王,一生都「貌無瞋色,手不害生」,他在王宮旁建了一座精舍供奉七佛世尊像,每年都開設無遮大會,召集僧侶廣為供養,代代相傳未曾間斷。看來這裡如果真是瑰麗的桑奇大塔誕生之處,倒也不令人意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印度朝聖之旅·桑奇佛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聖之旅·桑奇佛塔
上一章下一章

地理位置與歷史探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