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韓苼也知道自己給家裡招下口舌之禍了,自然不敢再盤桓,告辭便去了。
韓尚書又暗暗給韓家大爺和二爺使了個眼色,這二人便拉拉扯扯的與薛雲上說起別的事兒來,最後說起軍中短缺的糧餉來。
韓家大爺一面說,一面長吁短嘆的,「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怎麼能夠的事兒。如今妹夫也是在戶部當差的,看在咱們兩家的情面上,你好歹想法幫幫忙不是。不說這下半年的糧餉能儘快給了,就這上半年缺的總該填補上了吧。不然就算咱們兩家是親家,也再不好往來了,就是朝堂之上,也要參上一本了。那時妹夫也別怪咱們,不顧情面了。」
薛雲上知道,這兩位妻舅可不比韓苼。
韓苼不過十三四的年紀,因自小體弱,莫說從軍就是習武都不能的,所以韓苼只在婦人後宅和書院里的見識。難免的,婦人的道聽途說,韓苼也得了幾分;而讀書人的清高自詡,總當「世人皆醉,我獨醒。」等陋習,他卻是佔全了的。
而韓尚書的長子和次子,可是十一二便被韓尚書丟進軍中,從小卒歷練起的,看似不過是魯莽之輩,可若真如此又怎會屢立戰功,在軍中小有聲威了的。
故而,薛雲上可不敢把韓大爺的話,當是酒後的胡言亂語。
兵部要彈劾戶部,薛雲上從他師傅戶部尚書鄭承付那裡也有耳聞了,但戶部的難處皇帝是知道的,兵部自然也知道的,所以此番彈劾不過是兵部的一個態度。
事後,。」
薛雲上道:「承恩候如何」
韓家父子三人頓時怔住了,實在怎麼都沒想到薛雲上會舉薦承恩候的。
這承恩候是何人聽封便知他是外戚了。
沒錯,這承恩候正是今上已仙去元后寧氏的娘家兄弟。
寧皇后與當今皇上少年夫妻,情分非常。
在皇上還為皇子時,在外多得了鄭國公和寧家的鼎力相助,內正是寧皇后殫精竭慮地籌措所需,方成大事。
正因如此,當今皇上登基后,寧皇后因思慮過重,年紀輕輕便去了。
皇上也再不封后。
按說,當時寧家得了如此的從龍之功,又有這般一位賢后在世,還不曾同鄭家一般大傷元氣,只能退出朝堂休養生息的,為何寧家卻默默無聞了
原來當年老承恩候是個受名聲所累的。
寧家先祖可是名載千古得忠誠烈子,對此名聲寧家子孫十分愛惜。
可在當今皇上登基后,鄭家便急流勇退了,寧家可說是在朝堂之上一家獨大,難免不會有些閑言碎語了。
什麼功高震主,外戚專權,不配忠臣之後等等的。
若再不當機立斷,只怕是寧皇后也要受牽連,老承恩候唯有暫且退出朝堂,后再做打算。
在寧皇后歿了后,寧家不是沒打算過重回朝堂的,只是那裡還有這麼容易的事兒。
就這一耽擱,就是老承恩候也去了,寧家也沒能重歸朝堂。
若說當年是沒皇上的意思,薛雲上是不信的,但「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寧家也是明白的,而且皇上不過是想寧家如同鄭國公一般識趣而已。
可事到如今,也該是頭了,所以薛雲上這才為寧家謀起複。
當然這裡頭到底有沒有薛雲上的私心,自然是有的。
如今的承恩候之子寧忠振,正是薛雲上的至交好友,只是沒多少人知道。
當年寧皇后還在時,眾宗親子弟得皇上開恩,可在南書房與皇子一併念書,這寧忠振就是伴讀。
那時薛雲上和還是安南王世子的薛雲海玩兒得好。
薛雲上面上是個一無是處的,但在南書房時也從來沒吃過虧,除了因薛雲海的拳頭大之外,他自個也愛出陰招。
而那會子寧忠振也正是狗也嫌的年紀,對薛雲上就有些瞧不上,經常挑釁,薛雲海那跟爆炭一樣的性子怎會忍耐,這兩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就成了尋常。
後來,薛雲海回雲南去了,寧忠振就沒對手了,那孤獨寂寞如雪啊。
按寧忠振的意思,他是大發慈悲代薛雲海照顧薛雲上了。
可在不久之後,寧皇后就病逝了,寧忠振再沒來過南書房,只私底下在外頭和薛雲上見上一見的。
這會子,韓尚書聽了薛雲上舉薦之人,正若有所思,薛雲上也不催促。
對於寧家,韓尚書還是略有惺惺相惜之感的,且再放眼朝中,還真沒人比寧家更合適的。
於是韓尚書道:「為何是承恩候」
薛雲上知道韓尚書這話真正要問的是什麼,便道:「不然該是誰襄王府鄭國公府還是現下風頭正勁的冠軍侯」
聽聞「冠軍侯」三字,韓尚書眼中到底還是閃過一絲憂色。
沒錯,韓尚書十分不看好冠軍侯肖家。
薛雲上覷得韓尚書的顏色變化,便知他的話湊效了,便不再說下去,改說起閑篇來。
在尚書府用過了午飯,韓氏雖依依不捨,到底還是跟著薛雲上回王府去了。
韓氏自詡這趟家來,是得了韓夫人的真傳了。
又因韓夫人不放心,還給了韓氏一個最是嘴甜討喜,又擅長察言觀色的,叫丹雲的丫頭跟了回來。
只是丹雲這名兒犯了王府爺兒們的名諱,韓氏就將她改名為丹玉。
葉勝男和關雎人等,就見韓氏再不是從前的做派,先是那叫丹玉的丫頭嘰嘰喳喳,親親熱熱地四處找人閑話,那怕就是個洒掃的,她都能說出多少好聽的話來。
而不管薛雲上在不在,韓氏也不再把葉勝男她們攆到上房外頭侍立著不用了,薛雲上在時更只讓葉勝男她們幾個伺候。
就是每每葉勝男她們伺候薛雲上時,那個叫丹玉的必定也在,特特是葉勝男調製香露時。
也是丹玉有心,沒出幾日,就將葉勝男給薛雲上調製的寧神香給學會了。
再等到韓氏小日子快完之時,那丹玉又從關雎人等那裡對薛雲上的喜好,了如指掌了。
而在韓氏見過那些管家婆子媳婦后,府里每一處就也都有了韓氏的陪房。
這些人倒是都沒有頂了別人差事的,韓氏美其名曰,她那些陪房都是沒什麼見識的,正好讓這人去到各處習學的罷了。
...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