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大治之道
眾人扭頭一看,只見後排緩緩站起一人,正是監察學士陸空海。楊長青聽到有人反駁自己,且言語犀利,不禁愕然而顧,看到說話者是陸空海,心裡頓時湧出怒火。但他城府極深,尤其在李觀棋面前不願如東方睿那樣橫眉冷目對人,因淡淡說道:「陸大人言重了。天下皆知我皇英武絕倫,豈能以暴君形容之?當著陛下和群臣的面,你要分剖清楚,切莫將此罪坐在楊某身上。」
李觀棋眉頭微聳,喚道:「陸愛卿,你到前面來,不可胡亂指責別人嘛。」
陸空海慢慢走到前面,面向李觀棋站立,張嘴欲言,李觀棋忽然失笑道:「眾卿皆坐,唯陸卿獨立,莫非眾人皆醉你獨醒嗎?」他瞪了一眼侍立在一旁的肖英道:「糊塗東西,還站在那裡幹什麼?還不趕快為陸學士看座?」
肖英答應了一聲,急忙又搬了一張凳子過來。
陸空海坐了下來,恰巧與秦敏中相鄰,與東方睿、趙普、楊長青側面相對。
李觀棋今天召集的是在京三品以上官員議事,這屋子裡就屬陸空海的品級最低,雖然他作為監察學士,可以列席任何會議,但是畢竟只有五品職銜,只能坐在最後。
李觀棋覺得有必要鼓勵一下陸空海,便開口說道:「陸愛卿身為監察學士,當懷國家大事,諫群臣之失,亦包括朕之失處。楊愛卿,自古以來言官只要忠君體國,即使其言語中有失當之處,亦屬平常。是不是這樣?」
皇帝都替陸空海說話了。楊長青再生氣也不能表現出來了。而且李觀棋說的也是實情,陸空海是監察學士,也算是言官,言官是不以言獲罪的,所以也只有點頭表示贊同。
得到了李觀棋的支持。陸空海接著說道:「楊大人剛才所言,是讓陛下威權獨運,乾綱獨斷。察秦始皇為政時,並不希望國家敗亡,如嬴政號稱始皇,是希望子孫為二世、三世。將祚運一直延續下去。惜其以一人之能,妄想懾服臣下,奴役百姓,終於亡國。前鑒不遠,若陛下遵其故事以行之。不是又走到老路上了嗎?」
李觀棋點頭說道:「不錯,歷代君主視百姓為愚民,且妄行其是,敗亡者居多。其實百姓為水,當權者為舟。若能順應水勢,則舟行自順;若逆水勢而行,則舟覆亦不為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話當然不是李觀棋原創。但是他現在說出來卻讓在場的大臣們都感覺很有哲理。
陸空海聽后再次立起,拱手向李觀棋一揖道:「陛下既有此思,實為天下之幸。為君者愛民如子。從善如流,何愁天下不能大治?如今大亂之後,百姓畏厭強權,正是施行教化的時候。若上下同心,不出三年,則天下即可大治。」
東方睿聽到這裡。實在忍不住,霍地站起。引經據典道:「夏、商、周三代以後,人心漸漸澆薄。所以秦朝專用法律,漢代雜用霸道。它們是想教化而不能,不是不想教化。陛下,陸空海為一淺薄書生,不識時務,若信其虛論,必敗亂國家。」
陸空海不待李觀棋接話,當場反駁過去:「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於當時所理,化之而已。至於東方大人所說大亂之後不宜教化,相反的例子,歷史上也多得很。昔黃帝與蚩尤七十餘戰,其亂甚矣,既勝之後,復致太平;九黎亂德,顓頊征之,既克之後,不失其化;桀為亂虐,而湯放亡,在湯之日,則得太平;紂為無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
陸空海這番話援古引今,考之史籍,李觀棋都聽懵了,連秦敏中和林白都連連點頭,東方睿聞言也一時語塞。
陸空海再接再厲,反問道:「若如東方大人所言人漸澆薄,不及純樸,至今應悉為鬼魅,寧可復得而教化耶?」
東方睿頓時變得啞口無言。
趙普咳了一聲,說道:「陸大人的這番話,想來是有些道理。然上古之時畢竟遙遠,拿那時的典故來說今天的事情,咳咳,恐怕就有些虛妄了。要知治國之道,最為實在,容不得一點兒虛無。」
東方睿感激地向趙普投去目光,兩人以前互相不屑,不料今天卻走到一起來了。
陸空海言語刻薄地揶揄道:「趙大人和東方大人都是中樞重臣,理國能力罕有其匹。趙大人說我剛才說的都是上古典故,年代久遠。那我們就來說說前朝的事情,在我大乾之前,刑罰甚嚴,然終至亡國。我朝太祖舉事之後,廣博仁慈,應之者眾。這又怎麼解釋?」
趙普本來就不是正牌子進士出身,這引經據典辯論本不是他所擅長,頓時被陸空海駁的啞口無言。事實上,他也不並不是要贊同用嚴法的,只不過是有點兒看不慣陸空海舌戰群雄罷了。沒想到自己出面,更加不是對手。一時之間竟有些惱羞成怒,氣憤地說道:「陸空海,你太狂妄了。陛下跟前,你就這般跟上官說話嗎?」
眼見議事會又要變成辯論賽了,李觀棋急忙揮手讓大家都坐下,制止了他們的爭吵,緩緩說道:「今天讓眾卿家來這裡,朕本意希望大家暢所欲言,言無不盡。只要心向國家,說些過頭之語,朕不追究。趙普,辯論道理盡可放言,不要拿身份壓人,你要注意了。」
李觀棋對今天內閣的表現不是很滿意,秦敏中不怎麼發言,東方睿和趙普更是有點兒阻礙進步的感覺。
想了一下,他接著說道:「至於大亂之後為求大治,到底要怎麼做?朕以為陸愛卿說的有些道理。如今天下疲乏,百姓亟盼天下大治,是人心所向。
若施以教化,必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專用刑律及雜用霸道,百姓勢必心裡抵觸,戰戰兢兢不知所為。
治理天下,倚朕一人之力斷不能成,倚眾卿之力亦不能成。須使百姓民心所向,上下同心,且教化漸深,則達大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