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巨獸 短面熊
據今200萬年前,北美大陸北部生活著一類俗稱「美洲短面熊」的可怕掠食動物。由於它們的主要獵物為麗牛和美洲野牛,故有時被稱為「噬牛熊」。當時的北美短面熊主要包括兩個品種:Arctodussimus和Arctoduspristinus,其中所謂巨型短面熊指得就是Arctodussimus,它們是當時從阿拉斯加到育空廣大地域上最大的肉食動物。
巨型短面熊的特點:
巨型短面熊除了生滿利齒的大嘴外,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長長的四肢,當它們平時散步時,背部距地面約1.5米,而當其用後肢站立起來時,則要超過3.4米,(目前北美髮現的最大的短面熊化石站立時高達4.3米)。
不過雖然巨型短面熊比同時期的美洲古棕熊(Ursusarctos)高大不少,但其體重卻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重,因為它們的四肢雖很長,但卻較為「苗條」,古動物學家們估算:即使在秋季,巨型短面熊的體重也僅為700公斤左右,現在加拿大最大的北極熊就有660公斤重,而熊類動物中大名鼎鼎的洞熊(Ursusspelaeus)則要超過一噸。
在體貌特徵上,巨型短面熊的前額與其他熊類都不相同,它們與現今的非洲獅一樣有著寬闊的前額;短面熊的臉型確實夠短,其寬長之比為80%,(而棕熊、黑熊及更新世的洞熊都要小於70%),有如此短而寬的頜骨及發達的肌肉組織,難怪巨型短面熊成為了當時北美最有力量的頂級掠食者。
短面熊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幾乎所有晚期熊類行走時都是腳趾向內彎的「內八字」,故而看起來總是「步履蹣跚」。短面熊類則不然,它們演化出了筆直行走的步伐,這使得它們行動輕鬆,奔跑迅速。
美洲短面熊類的起源:
和別的熊類一樣,北美兩個亞科的短面熊都起源於中新世早期生活於歐洲的曙熊(Ursavus),到上新世中期,曙熊後裔中的一支來到了北美,為了更好地追逐獵物,發展出了較長的四肢,成為所謂的跑熊。跑熊的進化之路主要有兩條:一類是至今尚留存於南美密林中的眼鏡熊類(Tremarctos),它們的身體結構比較接近其原始祖先,且以植物為主食;另一類則呈輻射狀發展,(雖然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找到美洲短面熊的直系祖先),其中一支演化成為北美大陸上最具優勢的掠食動物——短面熊類。(短面熊類甚至曾進入過南美,並成功演化成南美短面熊科的動物,它們包括長有巨大犬齒的食肉猛獸——Arctodusbonariensis以及體形較小、以雜食為主的Arctodusbrasiliensis)
北美短面熊的發展:
在北美大陸生存過的兩種短面熊中,體形較小的Arctoduspristinus雖說「名氣」不大,但其身體結構較為原始,它有著長而狹窄的頭骨以及較小的牙齒,所以Arctoduspristinus短面熊很可能是以雜食為主,自更新世早期以來,它們就生活在現今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森林之中,由於食物和生存環境的相似,它們與美洲黑熊是相互競爭的物種,到更新世晚期,古棕熊從亞洲大批侵入美洲后,無疑加速了這個品種短面熊的衰落。
與生活在森林中的Arctoduspristinus不同,巨型短面熊(Arctodussimus)遨遊在當時廣闊的北美稀樹草原上,最北從育空地區到阿拉斯加都有它們的蹤跡。巨型短面熊的身體結構以及其發達的犬齒,表明它具有強大地爆發力和速度,這些保證了巨型短面熊對其獵物(美洲野牛、麗牛、北美馴鹿、三趾馬及地獺等)狩獵時的成功率,並成功擊敗其它食肉猛獸(包括美洲斯氏劍齒虎、北美獅、古棕熊、恐狼、山獅等強大對手),成為更新世北美大陸上最大也是最可怕地掠食者。
更新世北美大陸的主宰——巨型短面熊
通過化石紀錄,科學家們還發現,巨型短面熊平素過的是一種「孤獨」的生活,雌雄只在交配期間才會相聚。母獸在哺育幼獸期間,往往無暇捕食,而淪為草原或灌木叢中的食腐動物。
巨型短面熊類絕滅於北美最近一次冰期的到來,其中原因眾說紛紜,以前的解釋是:因為當時北美大型草食動物相繼絕滅,造成短面熊食物短缺。但現在發現,該假說疑點不少,通過對育空地區古棕熊化石的系統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受巨型短面熊的壓力而遷徙的古棕熊類,在短面熊滅絕後迅速回到北美大陸的北部,成功填補了短面熊留下的生態空間,並繁衍至今,這提示我們北美短面熊類的滅絕,有著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的、更深刻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