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據為己有
來叫南峭的人是他剛穿過來時,給他抱來竹簡併冷哼的青年之一。因他是族長之子,巫祝逃跑那麼大的事他才有權知道。
大約同樣接受南峭的辯解,他的目光不再含有敵意,在前面帶路時,便不時回頭看向南峭,一臉好奇欲言又止的模樣。
南峭摸摸自己的臉,問:「三兄,你有事想問?」
南裕其實是南峭的親堂兄,在同輩中排行第三,是以南峭稱呼他為三兄。
雖是堂兄弟,但兩人過去關係不睦,不曾親近過,南裕一時不好開口。見南峭問了,方道:「峭兒,你能不能再給我講講擊掌為誓,約法三章的故事?」
他聽的是別人傳過來的,孩童們七嘴八舌,傳到他耳中時故事已走樣,因此想親耳聽聽南峭的「原稿」。
古代的人精神生活真匱乏啊,一個小故事不僅豚兒那幫孩子感興趣,居然連大人也稀罕。
心中略有些同情,南峭便向他講述起高祖劉邦「約法三章」的故事。
「與父老約法三章,后得天下,吾輩當如是。」南裕將高祖的話反覆吟哦,后感慨道,又問南峭:「峭兒,不知你說的那位大人,是哪位先祖?」
「啊?」
此時兩人已來到族長家門外,南裕按壓下探聽之欲,先領南峭進門。
族長家寬大的堂屋內燈火通明,坐滿了人,抬頭望去,俱是五十歲以上,在寨中德高望重的宗老,族伯們。
南峭心中有些忐忑,當初審問他時都沒有這麼多人,莫非自己不小心犯了什麼有違族規的大錯嗎?
族長示意南裕搬來一張椅子,讓南峭在正中坐下,隨後一位頭髮鬍子花白的宗老問道:「峭兒,我們今天聽到一個故事,擊掌為誓,約法三章,可是你說的?」
南峭忐忑的點點頭,這故事有什麼不對嗎?
「你能否再說一遍?」
南峭懷著忐忑的心情再次複述,宗老們不時插言詢問。譬如「某位大人是何名?」「關中是何地?」等等,南峭皆搖頭,口稱不知。
待故事講完,宗老們鄭重問道:「峭兒,你實言相告,這故事,你從哪得來的?」
「……」看他們重視的架式,如果說瞎編的,總覺得會被打死,於是南峭道:「是祖父告訴我的。」
聞言,在場大半人點頭,一副理當如此的模樣。
隨後一位族學的先生問:「南巫可曾說過,這是哪位先祖的故事?」
「啊?」
這下南峭終於反應過來了。因為是另一個世界的歷史,他說故事時,便模糊了時間,地點,朝代,連人物,也只說「古時候的某位大人」,於是,便被宗老們當成祖先的故事了。
百年前先祖們逃難時,丟失了很多典籍,雖然盡量彌補,但南家可沒有司馬遷,寫不出《史記》一般的記述。後代們只知道,曾經的南家貴為魏國六卿之一,每日可面見魏王,出行有部隊,有馬車開道,客卿數萬,甚至有自己的封國。
但是,這種空空的記述並不能讓深山中長大的後代理解,六卿之一究竟有多厲害。
就仿若另一個世界的比喻:兩個農民討論皇帝的奢華生活,一個說:「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面饃吃到飽。」另一人道:「不止不止,皇帝肯定下地用的都是金鋤頭。」
現在的宗老們雖然一直極力向後代灌輸南家曾經的輝煌,但他們能說出的,也頂多是「祖先們頓頓都能吃肉吃到飽」這種水平。而每天都能打獵,在豪強家也能頓頓吃肉的後代們,自然就不把這點輝煌放在心裡了。
也因此,南峭這個能說出具體事例的故事,才讓宗老們趨之若鶩。
面對一群老人殷殷期待的目光,南峭卡殼,吶吶道:「那個……祖父沒說是先祖的故事。」
宗老們哀嘆:「唉,宗典丟失太多,也不怪南巫不知是哪位先祖,我等看看族譜吧,務必為先祖正名。」
「……」南峭還能說什麼。
那邊宗老們圍成一團,族長笑眯眯的問南峭:「峭兒,南巫還有沒有跟你說過別的故事,但講無妨。」
「呃……那個……」南峭眼神往外飄,不確定自己以後還會不會用到什麼典故,只得道:「或許有,只是都是小時候說的故事,很多記不清了,待我慢慢想。」
「無妨,無妨,你仔細想,想到了就來告訴我。這是祖先的事迹,應當記下來的……南巫怎麼就不告訴我們呢!」
巫祝是南彌的嫡子之一,管理族內的宗祀和典籍,知道的東西向來比宗老和族長多。只是巫祝都有神神道道的習性,很多事情喜歡口口相傳,從不留記錄,因此南峭說的故事,大家毫不疑惑為什麼他們沒有聽過。
族長在這邊和南峭問話時,宗老和幾位族學的先生小心翼翼的拉開一卷帛書研究。
這份帛書是南家的族譜,當初南彌逃難,連金銀都扔了,唯獨這份帛書仍舊保存完好。
這也是鎮族之寶,向來被珍而重之的收在宗祀祭台下,要不是為了找到故事中的祖先,宗老們絕不捨得拿出來。
「找到了!」一名宗老叫道:「熹寧二十年,梓得封邑秋鄴,乃亂地,梓行仁政,秋鄴平。」
一名族學的老先生摸著鬍鬚道:「秋鄴乃我大魏腹地,確實可稱為關中,但還是再看看,莫要把祖先的事迹給記錯了。」
不,不管你們記到哪位祖先身上,都是錯的啊……南峭面無表情的坐在椅子上,這句話他是絕不敢說出來的。
族長,宗老,加上族學的先生,一起對著族譜找了近兩個時辰,最後發現,只有南梓的事迹最附合這個故事。於是一拍板,「擊掌為誓,約法三章」的主人公,就是名為南梓的祖先了。
「約法三章的故事,還要請先生們再講給學生、子侄們聽一聽,好為祖先南梓正名。」老族長下令道:「族中不管婦女,老人,都要他們牢記這故事,已經離寨的族人,叫人帶信給他們,也務必要學。」
南峭就看著宗老們理所當然的把他編的「古代的某位大人」改成了「先祖南梓」,「關中」改成「關中秋鄴」,於是高祖劉邦「約法三章」的故事,就這麼有理有據的,成了南氏祖先的事迹之一。
當然,南峭是不會為高祖據理力爭的,他膽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