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歷史宿命?
一切都來的太快,僅僅十來天的時間,黃得勝就帶著大軍來到了泉州城外,而水師方面的駱淼泫,也帶著幾條大船來到了泉州港。
鄭森沒有太多的時間準備,只帶著兩條戰船,四條商船,還有千把號人,趁著大梁官軍到來之前,匆匆忙忙的出海離去。不過就算有足夠的時間,也不會有更多的人更他去闖蕩了。鄭芝龍的手下已經從海寇洗白成了官軍,當然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再去做海寇。而且他們也清楚,大梁不同於大明,對海疆很重視,在朝廷手下做事,要比做海寇有前途的多。
本來鄭森是打算直接去台灣的,可是由於實力所限,只能先在澎湖停留。可是澎湖也只有幾百戶人家,養不了他這千把號人多少時間,何去何從要儘快做出決定才好。
台灣他去過幾趟,情形還比較熟悉,除了大員和基隆兩個港口附近有些漢民開墾種植之外,其他地方不是高山就是密林。而且在山林中生活著很多生番部落,這些部落對外來者可不算友好,沒有強大的實力做後盾,怕是連骨頭都剩不下。
再有一個選擇,就是去日本,去他母親的故鄉。可是日本的消息並不閉塞,要不了多久,日本就會知道,他鄭家大少爺並沒有鄭家這個強大的後盾了,日本的幕府將軍還能容留他嗎?雖然兩條雙桅戰船,四條商船,不論是做海盜,還是做商貿,都算的上是一股勢力了,可是他這樣做,卻是對已經投降大梁的鄭家沒有多少幫助。
鄭森在猶豫當中,可是黃得勝和駱淼泫卻是充滿的驚喜。黃得勝看到了劉宗敏,牛金星等大順殘餘,而駱淼泫則見到了港口中那四條西洋炮艦,其中居然還有一條三桅巨艦。沒有浪費時間,連鄭芝龍的宴席都沒有開席,劉宗敏等要犯,還有四百餘荷蘭水手士兵就被從陸路押解北上,四條西洋戰艦也被從港口拖走了。
至於鄭芝龍的反應,黃得勝和駱淼泫都沒有多少顧忌。就算鄭芝龍不滿意,再打過就是了,陸上不用說,就是海上,大梁也不怕鄭芝龍的船隊。而且現在有了五條西洋炮艦,就不用只是用眼睛看了,直接拆上一兩艘,從內到外,各個方面都能觀摩清楚,對於造艦進程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雖然鄭芝龍之前也仿製過的西洋艦式,可是嫌速度太慢,操作繁雜而放棄了,只留下兩條人力划槳的蜈蚣船。他的戰艦,還是以中國帆船為主,而且炮火也是以小弗朗基為主,威脅不是很大。
而此時不光是駱淼泫想立功,全體水師都等著立功呢。皇帝已經下了旨意,以後水師的新戰艦,全部以在海戰中表現英勇,作用突出的官兵名字命名。雖然新戰艦還沒有建出來,可是這次已經定下了,就用在上海海戰中表現英勇,成功炸沉荷蘭戰艦而粉身碎骨的顧阿三來命名。
因此,整個水師都沉積在興奮當中,都等著殺敵立功呢。而鄭芝龍,也許是一個不錯的對手。當然,整個水師的官兵們也掀起了一輪改名字的熱潮,因為大多數水兵名字都很隨意,都是什麼七斤,阿勇,毛啊狗啊的,之前也沒人在意他們的名字是否好聽。但是現在不同了,要是表現英勇的話,那可是會名留青史的,一個威武正氣的名字成了水師官兵的必須品。
但是鄭芝龍養氣的功夫也是一流,一點兒都沒有表現出不滿的意思。他可是老江湖了,當初向大明投降,受到的輕慢與刁難多的去了。他能分的清輕重緩急,什麼面子尊嚴的,都是虛的,人家實力在這裡擺著呢,容不得他僑情。而且他也知道,就算他怒而反擊,也不會有多少人跟他的。畢竟手下們也都是身價不菲,拖家帶口的,不再是當初一無所有的熱血漢子了。
大梁的陸軍在城外十里駐紮,分南北兩座大營,互為犄角。數十門黃澄澄的大炮炮口沖外,顯示著大梁的實力。而水師的四條戰艦也是在港外游弋,偶爾攪動的輪漿,展示著大梁戰艦的機動與靈活。
對於大梁官軍的各種要求,鄭芝龍十分配合,很痛快的交出了手下隊伍的名冊,船隻數量,以及停靠港口。就是兒子鄭森帶著六條船出海,也沒有隱瞞,只不過是說去了日本貿易,聯繫不上而已。這是給鄭森爭取一些時間,他也知道六條船對大梁來說太過渺小,做不成什麼大事,至於將來如何,那就只能靠鄭森自己了。
地方官員們也跟著獻上地籍與鱗冊,向大梁的軍將請降。他們是最輕鬆的,至少在這個階段,他們還是能繼續代理現任官職,只要表現的夠好,以前沒有多少劣跡,再謀個官職也是比較容易的。
隨著泉州的請降,整個福建都納入了大梁的版圖。雖然黃得勝沒有急於帶領大軍繼續南下廣東,可是廣東廣西官場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有的文臣主張及早請降,不要逆大勢而行,有的則主張死戰到底,以報大明三百年養士之恩。可是這都是文臣們在瞎起勁兒,真正掌握隊伍的武將們卻是沒有反應。
武將們都在想法設法的撈取錢財。他們都已經知道,他們這些武在大梁將多半不會再有實權了,可是大梁也算仁義,不會動他們的錢財。所以乘著大梁軍隊還沒有開過來,抓緊時間弄錢,給自家積攢家底才是正經。至於那些老學究和衛道士,根本就沒人理會他們。
而鄭森在猶豫彷徨了四天之後,終於下定了決心他要去台灣。
趁著現在台灣的荷蘭人還不知道鄭家已經投降了大梁,並迫降了他們的四條戰艦的消息之前,嘗試著去偷襲一下。熱蘭遮城和普羅明遮城肯定攻不下來,可是在大員附近搶佔一塊兒地盤應該能做到。之後建一個砦子固守,讓跟來的百姓屯田耕種,應該能頂住荷蘭人最初的攻勢吧。
之後最關鍵的步驟,是讓大梁也投入到攻打大員的行列。有大梁的介入,僅有幾百人的荷蘭守軍肯定是必敗無疑。到時候,作為最先攻打台灣的功臣,大梁無論如何都不會有功不賞吧。既然對抗沒有出路,那麼投效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就算是大梁不來打台灣,台灣還有幾萬漢民,把這些人組織起來,他依然能成為台灣最有實力的存在。不論結果如何,他鄭森都不會是一個籍籍無名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