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糜子仲幽州獻策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三月下旬,徐州州牧、安東將軍劉備治內的徐州簿曹從事糜竺隨甘寧的海船隊運送幽州州牧、征東將軍公孫瓚新年需要的第一批20萬石糧食來到幽州州部所在地燕國的薊縣與公孫瓚商議雙方軍備交換之事。
薊縣征東將軍府大堂,州牧、征東將軍公孫瓚接見了糜竺,堂下還有公孫瓚現在剩下的唯一親兄弟幽州簿曹從事公孫范、公孫瓚的三個結義兄弟:治中從事劉緯台、典農校尉李移子、州部從事樂何當、公孫瓚唯一的兒子兵曹從事公孫續、幽州都官從事田豫、青州州牧田楷、幽州別駕從事關靖、幽州主簿文則、偏將軍單經、護烏桓校尉鄒丹會同接見。
「啟稟州牧大人、征東將軍,外職徐州簿曹從事糜竺交割幽州今年所需的第一批20萬石糧食。今年安東將軍還需要征東將軍支援軍馬10000匹,子仲希望能運回征東將軍部已準備好的第一批馬匹,以利於安東將軍部的騎卒建設。」糜竺不卑不亢從容上稟公孫瓚。
「子仲,你原來可真是個商人,一開口就談軍備交換的事情!真是無商不奸吶!呵呵呵呵!」公孫瓚打趣糜竺,堂下所有人一片大笑。
「將軍莫要取笑子仲,份內之事,必當先儘力為之!請州牧大人、征東將軍勿怪!」糜竺微笑回答。
「子仲乃忠義之輩,玄德能有子仲的輔佐,可喜可賀!」公孫瓚微微頷首,堂下眾人也是連連點頭。「子仲,為了運送糧食一事,你居然親自來到薊縣!子龍、這個騎卒屯長的小事,似乎還不用你親自出馬吧?」公孫瓚看了看堂下眾人問道。
「大人目光如炬,子仲此次前來,征東將軍確實讓卑職帶來重要軍情告知將軍,皇叔有書信一封,請將軍閱之!」糜竺看了看公孫瓚,眨了眨眼睛,然後回頭看了看自己,微微點了點頭,公孫瓚會心一笑,讓侍衛前去取信,並說:「這個玄德也真是,何必費神寫信,讓子仲直介面述豈不更好?」但見糜竺躬身,雙手高高捧出了劉備的親筆信。
公孫瓚旁邊站立的侍衛下來接過糜竺手中的書信,準備送交給公孫瓚,但聽一聲:「念!」侍衛微微一怔,「在座的都是本將軍治內的軍政要員,公孫瓚的左膀右臂,但念無妨!」侍衛這時才安心大聲讀起了劉備寫給公孫瓚的書信。來信的大概意思就是:袁紹已發兵攻擊并州張楊,劉備估計憑藉袁氏家族的影響力,張楊很可能很快就被袁紹擊敗,兄長公孫瓚需要提前準備,以防袁紹攜勝利之士氣攻擊幽州,幽州措手不及。另外為了保障劉備治下對幽州的軍備供應交換,希望公孫瓚能擴建陽樂的海運碼頭。
「呵呵!子仲真是個精明的商人,先告訴我們有難,然後讓我們擴建港口,如此生財之道,子仲不愧曾經是徐州首富!」公孫瓚的結義兄弟,也曾經是商人的州部從事樂何當打笑糜竺。
「呵呵呵!何當兄,兄長與我曾經俱是一脈,為何如此取笑兄弟?」糜竺笑言。堂上眾人又是一片鬨笑。
「子仲,你剛從海路到陽樂,便立馬趕到薊縣,一路船駕辛苦、車馬勞頓、風塵僕僕,請先到我的府內休息。來人,送徐州簿曹大人去西廂房歇息。」公孫瓚對糜竺發話,然後有侍衛上前領糜竺前去征東將軍府的西廂房。
「州牧大人、征東將軍,各位大人,子仲先退下了!」糜竺躬身施禮,然後隨公孫瓚的侍衛去征東將軍府的西廂房休息。
「諸位,你們以為吾弟玄德的提醒和建議如何?」公孫瓚詢問治內的軍政要員。
「大哥,袁紹狼子野心,不可不防!至於擴建陽樂港口一事,去歲我們也從與玄德的海路貿易中獲益不少,兄弟愚見:我們可以增兵幽州、青州與冀州、并州的交界,以防萬一;擴建陽樂港口之事,可以立即進行!」公孫瓚的親兄弟,幽州簿曹從事公孫范先回話了。
「父親,孩兒願率軍進駐范陽郡,嚴密監控袁紹的動向!」公孫瓚唯一的兒子,幽州兵曹從事公孫續迎合著叔父公孫范上稟。
「簿曹、兵曹二位大人所言,與我等一致,請主公快下決心!」堂下其餘眾人紛紛響應。
「既然如此,續兒,你與護烏桓校尉鄒丹率10000騎卒、50000步卒進駐范陽,警惕袁紹的動向,伺機拿下并州的雁門。范弟,你就負責擴建陽樂海港一事吧!若沒有其它的事情,今日的堂會就到此為止,諸位可以下去歇息了!」征東將軍公孫瓚做出了決定。
「卑職(末將)遵令!」堂上的征東將軍公孫瓚治內的軍政要員躬身施禮后,紛紛離開了將軍府大堂。公孫瓚抖了抖衣服,然後回內府去見糜竺。
征東將軍府西廂房,公孫瓚屏退左右隨從,讓自己的貼身侍衛在廂房外護衛,然後急忙對糜竺言道:「子仲,玄德必有大事相告,你快速速告知與我!」
「呵呵呵,州牧大人、征東將軍,莫要著急,先請喝喝子仲所泡之龍井,子仲自然會上稟!」糜竺輕聲笑道。
「快講!伯珪已經等不及了!」公孫瓚快速吞了一口糜竺新泡的龍井茶,迫不及待地追問道。
「大人,我家主公讓我轉稟大人:袁紹四世三公的家族影響,還有當年十八路諸侯盟主的虛名,恐怕并州不需要袁紹軍隊怎麼動手,即可陷入內訌。我家主公估計不出三月,并州必然歸屬袁紹。袁紹整合併州之軍后,因其與塞外諸族關係頗好,必然聯合塞外異族驍騎攻擊大人的幽州還有青州的一部。我家主公為了大人的安危,建議大人:其一大人不可在袁紹發兵攻取并州之時,出兵并州,以期獲得戰略迴旋餘地;如此則大人主動與袁紹交惡,袁紹必然警覺為大人意欲與其爭奪并州,必然立即發兵與大人決戰。大人切不可授人以口實!恕子仲出言冒犯,當年冀州之敗,就是如此!其二大人不可與袁紹軍在青州之地鏖戰;袁紹與大人一旦開戰,必然同時出兵幽、青二州;大人目前力不能逮,與其讓兩地同時陷入戰火,不如把青州之兵撤回幽州,利用幽州與并州、冀州交界處的軍隊且戰且守,為青州之兵爭取回撤的時間,作為自己手中的預備之師,防備塞外胡虜;袁紹拿下青州,必然派兵駐守,防止我家主公北上奪占,袁紹勢必分力。大人可讓沿途幽州之軍隊逐步退守幽州州治之地薊縣,利用薊縣的高城堅牆消耗袁紹東向孤軍之銳氣,待薊縣城內外作戰兩軍疲憊之時,可率精銳預備之師迂迴行動,前後夾擊必可大破袁紹!」糜竺把劉備的建議告訴了公孫瓚。
「逐步退守需要放棄幽州的范陽、代郡、上谷,還有青州的平原、濟南、樂安、齊國這四郡三國之地,袁紹不會起疑嗎?還有如何率預備之師迂迴行動?」公孫瓚聽完后發問。
「我的州牧大人、征東將軍!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弄些欲罷不能的誘惑,袁紹如何上鉤?而袁紹輕鬆拿下并州,必然心嬌氣傲;大人若連續放棄范陽、代郡、上谷、平原、濟南、樂安、齊國這四郡三國之地,袁紹必然以為大人懼怕袁紹,又擔心大人集中兵力后不利於自己攻佔幽州,必然快速進兵,阻撓大人重新集結軍隊,期望速戰速決。袁紹若不如此,子仲把腦袋送與大人!」糜竺稍微有些著急。
「子仲的腦袋,公孫瓚如何敢要?若是得到,玄德還不把伯珪給吃了!呵呵呵」公孫瓚笑道,然後兩人同時大笑。
「大人,迂迴行動,我家主公已有定計!大人可知我家主公帳下現任的橫海將軍甘寧?」糜竺問道。
「我知道此人,把玄德的水軍治理的不錯,而且也給你這個大財主,開發了不少財路!呵呵呵呵!」;兩人再次大笑。
「大人,甘將軍已經探測過幽州的水域,漁陽的泉州(今日天津東)臨海地界有天然良港,我家主公治下的水軍可運送大人的精銳預備之師從陽樂到泉州,泉州與薊縣不到百里,大人的騎卒突然出現在袁紹孤軍的背後,久曝於野的袁紹孤軍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大人熟悉軍旅之事,自然不需要子仲多言!」糜竺朗聲回答。
「擊破袁紹后,玄德想從北方四州得到些什麼?」公孫瓚微笑問道。
「全憑大人決斷,我家主公不會有非份之想!」糜竺朗聲回答。
「如果真能如此,伯珪定然將青州完整送與玄德,唉!」公孫瓚嘆道,「此計策出自玄德治下何人?」公孫瓚接著問道。
「此計策乃我家主公新得的軍師祭酒徐庶徐元直所獻!」糜竺答道。
「此子大才,玄德又得良謀,可喜可賀!只是自家的事自己知道,計策雖好,可惜,我卻不能用之。也罷!幽燕男兒,面對強敵,自當慨然對之;既然註定了要在這世上走上一遭,必然要轟轟烈烈一番,否則九泉之下,如何見自己的列祖列宗。玄德的美意,伯珪心領,多謝了!」公孫瓚對糜竺鞠了一躬。
「大人為何如此!豈不折殺子仲?大人不可如此!」糜竺連忙躬身施禮。
「子仲,我乃是謝玄德,就由你代收!」公孫瓚恭恭敬敬對代為收禮的糜竺鞠了一躬。
「子仲代我家主公還禮!」言罷,糜竺對公孫瓚也鞠了一躬。
「子仲,子龍之事,請我兄弟玄德恕伯珪不能答應!」公孫瓚突然對糜竺談起了交換子龍的事。
「這是為何?子龍在大人手下不過是區區一屯長,我家主公又如此喜歡子龍,大人難道還捨不得嗎?」糜竺驚問道。
「子仲,你可真是個商人!子龍之才,我安能不知?若無緣故,當年冀州之戰,他與我有救命之恩,豈會只是個小小的騎卒屯長。我有我的難處!」公孫瓚嘆道。
「子仲能否聽聽,幫大人出出主意!」糜竺拱手言道。
「也罷!我與玄德親如兄弟,告知你也無妨!或許你這個大財主還能幫我點忙!子仲可知子龍的家世?」公孫瓚問道。
「子仲略知一二!」糜竺回答。
「子仲說來聽聽!」公孫瓚請道。
「子龍家境貧寒,因為少時與人有義舉,被童淵所收為關門弟子,習得一身好武藝,因慕大人率白馬義從抗擊塞外異族,保護北方四州百姓,所以加入了大人的精銳——白馬義從。」糜竺正聲言道。
「不錯,子仲知道的不少。子龍確有大將軍衛青之風,可是沒有武帝妻弟這層關係影響的衛青,不過是平陽侯府的一介騎奴,如何領兵作戰?那膘騎大將軍霍去病,若沒有其母舅衛青、其姨父孝武皇帝這兩層關係,縱然天賦異稟,如何能未及弱冠之年,率領我大漢數萬騎軍精銳,開拓西域,揚名塞外?我大漢之官吏,凡此種種,皆須有世家大族為保,方可得任。子龍在我軍伍之中,未及一年,由騎卒做起,擢升至伯珪麾下精銳——白馬義從的屯長,提升之快,在我軍中出身貧寒之人,何曾有過?若無伯珪的照應,焉能如此?子龍之才,伯珪焉能不知?連袁術那廝都知道強行徵辟周瑜,大漢王朝的當今軍政大員們,哪一個不是目光如炬?是否行動,取決於其是否進退不得、陷入兩難,或者能否振聾發聵、乾綱獨斷!否則我大漢朝廷用不識人之宵小為執掌數州的方面大員,亡無日矣!伯珪執掌北方四州期年,雖然也是世家出身,可是受到的世家大族之掣肘,不計其數,感觸良多,悲憤難平!方知當今天下,世家大族之厲害!世家大族若不根除,國無寧日!」公孫瓚長嘆一口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