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三第三十八
魯穆公問於子思曰:「吾聞龐<米閒>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對曰:
「君子尊賢以崇德,舉善以觀民。若夫過行,是細人之所識也,臣不知也。」子
思出,子服厲伯入見,問龐<米閒>氏子,子服厲伯對曰:「其過三,皆君之所未嘗
聞。」自是之後,君貴子思而賤子服厲伯也。
或曰:魯之公室,三世劫於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賞之,求奸而誅之,
其得之一也。故以善聞之者,以說善同於上者也;以奸聞之者,以惡奸同於上者
也。此宜賞譽之所及也。不以奸聞,是異於上而下比周於奸者也,此宜毀罰之所
及也。今子思不以過聞,而穆公貴之;厲伯以奸聞,而穆公賤之。人情皆喜貴而
惡賤,故季氏之亂成而不上聞,此魯君之所以劫也。且此亡王之俗,取魯之民所
以自美,而穆公獨貴之,不亦倒乎!
文公出亡,獻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斬其袪,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
攻之惠竇,不得也。及文公反國,披求見,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
即至;惠竇之難,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對曰:「君令不二。除
君之惡,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無蒲翟乎!且桓公置射
鉤而相管仲。」君乃見之。
或曰:齊、晉絕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鉤之怨;文公能
聽寺人之言,而棄斬袪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後世之君明不及二公,
後世之臣賢不如二子。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則有燕操、子罕、田常之
賊,知之則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誅而自以為有桓、文之德,是臣讎而明不
能燭,多假之資,自以為賢而不戒,則雖無後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
飾君令而不貳者,則是貞於君也。死君後生臣不愧,而復為貞。今惠公朝卒,而
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貳」何如?
人有設桓公隱者,曰:「一難,二難,三難,何也?」桓公不能射,以告管
仲。管仲對曰:「一難也,近優而遠士。二難也,去其國而數之海。三難也,君
老而晚置太子。」桓公曰:「善。」不擇日而廟禮太子。
或曰:管仲之射隱不得也。士之用不在近遠,而俳優侏儒固人主之所與燕也。
則近優而遠士而以為治,非其難者也。夫處勢而不能用其有,而悖不去國,是以
一人之力禁一國。以一人之力禁一國者,少能勝之。明能照遠奸而見隱微,必行
之令,雖遠於海內必無變。然則去國之海而不劫殺,非其難者也。楚成王置商臣
以為太子,又欲置公子職,商臣作難,遂弒成王。公子宰,周太子也,公子根有
寵,遂以東州反,分而為兩國。此皆非晚置太子之患也。夫分勢不二,庶孽卑,
寵無藉,雖處耄老,晚置太子可也。然則晚置太子,庶孽不亂,又非其難也。物
之所謂難者,必借人成勢,而勿使侵害己,可謂一難也。貴妾不使二后,二難也。
愛孽不使危正適,專聽一臣而不敢隅君,此則可謂三難也。
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哀公問政於仲尼,仲
尼曰:「政在選賢。」齊景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節財。」三公出,子
貢問曰:「三公問夫子政一也,夫子對之不同,何也?」仲尼曰:「葉都大而國
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魯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諸侯四
鄰之士,內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廟不掃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
『政在選賢。』齊景公築雍門,為路寢,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賜者三,故曰:
『政在節財。』」
或曰:仲尼之對,亡國之言也。葉民有倍心,而說之「悅近而來遠」,則是
教民懷惠。惠之為政,無功者受賞,則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敗也。法敗而政亂,
以亂政治敗民,未見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紹葉公之
明,而使之悅近而來遠,是舍吾勢之所能禁而使與不行惠以爭民,非能持勢者也。
夫堯之賢,六王之冠也,舜一從而咸包,而堯無天下矣。有人無術以禁下,恃為
舜而不失其民,不亦無術乎!明君見小奸於微,故民無大謀;行小誅於細,故民
無大亂。此謂「圖難於其所易」也,「為大者於其所細」也。今有功者必賞,賞
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誅,誅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誅罰之皆
起於身也,故疾功利於業,而不受賜於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
民無說也,安取懷惠之民?上君之民無利害,說以「悅近來遠」,亦可舍己!哀
公有臣外障距內比周以愚其君,而說之以「選賢」,此非功伐之論也,選其心之
所謂賢者也。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內比周也,則三子不一日立矣。哀公不知選賢,
選其心之所謂賢,故三子得任事。燕子噲賢子之而非孫卿,故身死為僇。
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滅於越。魯君不必知賢,而說以「選賢」,是使
哀公有夫差、燕噲之患也。明君不自舉臣,臣相進也;不自賢,功自徇也。論之
於任,試之於事,課之於功。故群臣公正而無私,不隱賢,不進不肖。然則人主
奚勞於選賢?景公以百乘之家賜,而說以「節財」,是使景公無術以享厚樂,而
獨儉於上,未免於貧也。有君以千里養其口腹,則雖桀、紂不侈焉。齊國方三千
里,而桓公以其半自養,是侈於桀、紂也;然而能為五霸冠者,知侈儉之地也。
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謂之劫;不能飾下而自飾者,謂之亂;不節下而自節者,
謂之貧。明君使人無私,以詐而食者禁;力盡於事,歸利於上者必聞,聞者必賞;
汙穢為私者必知,知者必誅。然故忠臣盡忠於公,民士竭力於家,百官精剋於
上,侈倍景公,非國之患也。然則說之以「節財」,非其急者也。夫對三公一言
而三公可以無患,知下之謂也。知下明則禁於微,禁於微則奸無積,奸無積則無
比周,無比周則公私分,公私分則朋黨散,朋黨散則無外障距內比周之患。知下
明則見精沐,見精沐則誅賞明,誅賞明則國不貧。故曰:「一對而三公無患,知
下之謂也。」
鄭子產晨出,過東匠之閭,聞婦人之哭,撫其御之手而聽之。有閒,遣吏執
而問之,則手絞其夫者也。異日,其御問曰:「夫子何以知之?」子產曰:「其
聲懼。凡人於其親愛也,始病而憂,臨死而懼,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懼,
是以知其有奸也。」
或曰:子產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後知之,則鄭國之得奸
者寡矣。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參伍之政,不明度量,恃盡聰明勞智慮,而以知奸,
不亦無術乎!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
眾而上寡,寡不勝眾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體不勞而
事治,智慮不用而奸得。故宋人語曰:「一雀過羿,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
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夫知奸亦有大羅,不失其一而已矣。不修其理,而以
己之胸察為之弓矢,則子產誣矣。老子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也。」其子產之
謂矣。
秦昭王問於左右曰:「今時韓、魏孰與始強?」左右對曰:「弱於始也。」
「今之如耳、魏齊孰與曩之孟常、芒卯?」對曰:「不及也。」王曰:「孟常、
芒卯率強韓、魏猶無奈寡人何也!」左右對曰:「甚然。」中期伏琴而對曰:
「王之料天下過矣。夫六晉之時,知氏最強,滅范、中行,又率韓、魏之兵以伐
趙,灌以晉水,城之未沈者三板。知伯出,魏宣子御,韓康子為驂乘,知伯曰:
「始吾不知水可以滅人之國,吾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
魏宣子肘韓康子,康子踐宣子之足,肘足接乎車上而知氏分於晉陽之下。今足下
雖強,未若知氏,韓、魏雖弱,未至如其晉陽之下也。此天下方用肘足之時,願
王勿易之也。」
或曰:昭王之問也有失,左右、中期之對也有過。凡明主之治國也,任其勢。
勢不可害,則雖強天下無奈何也,而況孟常、芒卯、韓、魏能奈我何!其勢可害
也,則不肖如如耳、魏齊及韓、魏猶能害之。然則害與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
問乎?自恃其不可侵,則強與弱奚其擇焉?夫不能自恃而問其奈何也,其不侵也
幸矣!申子曰:「失之數而求之信,則疑矣。」其昭王之謂也。知伯無度,從韓
康、魏宣而圖以水灌滅其國,此知伯之所以國亡而身死,頭為飲杯之故也。今昭
王乃問孰與始強,其未有水人之患也;雖有左右,非韓、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
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虛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調,弄不明,
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為所不知,
豈不妄哉!左右對之曰「弱於始」與「不及」則可矣,其曰「甚然」則諛也。申
子曰:「治不逾官,雖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問有失,
左右、中期之對皆有過也。」
管子曰:「見其可,說之有證;見其不可,惡之有形。賞罰信於所見,雖所
不見,其敢為之乎?見其可,說之無證;見其不可,惡之無形。賞罰不信於所見,
而求所不見之外,不可得也。」
或曰:廣廷嚴居,眾人之所肅也;晏室獨處,曾、史之所僈也。觀人之所
肅,非行情也。且君上者,臣下之所為飾也。好惡在所見,臣下之飾奸物以愚其
君必也。明不能燭遠奸、見隱微,而待之以觀飾行、定賞罰,不亦弊乎!
管子曰:「言於室滿於室,言於堂滿於堂,是謂天下王。」
或曰:管仲之所謂言室滿室、言堂滿堂者,非特謂遊戲飲食之言也,必謂大
物也。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
姓者也。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
欲見。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卑賤莫不聞知也,不獨滿於堂;用術,則親愛近習
莫之得聞也,不得滿室。而管子猶曰「言於室滿室,言於堂滿堂」,非法術之言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