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弊案

第五百五十九章 弊案

大唐官吏收入,以一個最低階的從九品官來說,祿米是五十二石,職田一年收租一千兩百斗。一百二十石。加上月俸,一貫五,一年十八貫。如今斗米才十錢,一年月俸收入,可以買米一百八十石。

單是祿米以及職田收入,養一家子十幾二十人,外帶雇傭幾個下人,絕對妥妥得,更別提額外的月俸。

這祿米收入呢,大唐外官比京官少,以上介紹的是京官,外官總是低於同階官員,而又高於低一品得京官,處於兩者之間。正九品的外官,才五十四石五。比從九品京官高一點。可從九品外觀才寺十九石五。

正九品外官,祿米介於正九品京官,以及從九品京官之間,可職田收入,九品外官,就等同於八品京官。以從前大唐一畝田得收入來看,六斗得租金,不算很高,只能說介中等偏下。

以前大唐一畝田,稻麥輪耕,一畝田大概是一石多的米,六至八斗得小麥。而那六斗呢,是粟米,六斗粟米。這樣來算,這地租只有三成左右。不要嫌三成少。

以一個九品京官為例,兩百畝職田,收六斗粟米,一千兩百斗粟米,折算大米是七十二石。養人,可以養十口人了。這個數字,到了如今,又更多了。他們能實收一百二十石大米,不用折算了。

因為在李忱大力提倡下,大唐各地收入明顯提升不少。各地勸農派官齊齊發力推廣各種耕作方式,輪種、各種綠肥、設法輔導農民打井,讓銀行貸款給農民,讓他們買機器,可以從井中抽水。大力興修或是重建灌溉溝渠。

這些動作,讓每畝田得收入,都提升不少。職田得提升最明顯,也不是李忱偏幫,而是要有個示範田,職田就被拿來示範了,也是首先受益得。這也是李忱整頓大唐官場,將藩鎮改制,沒有什麼太大波瀾得原因。

在安史之後,各地藩鎮為了招引人才,開出月俸,可比朝廷多了很多。現在李忱改了制度,本來會有很多地方官不滿得,又會回到以前,寧可往朝廷跑,也不願意去地方得情況。

種地所得增加,各地官府收租的時候,默默把當初折算給取消了,等同於變相漲租了,官員收入變相提升。這些李忱不是不知道,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是補貼地方官員了。

畢竟,百姓負擔沒有增加,畝產提升了,百姓收入增加,雖然變相漲租,可是負擔沒有變重多少,李忱接獲各地錦衣報告,可是暫且把這些事情按下了。水至清則無魚,這個道理他懂得。百姓能受得了,他就暫時不管。

可是,到如今來看,很多人不滿足這樣高薪,高福利,總是想要更多,還要多。有本職收入,就想拿些灰色收入,有了灰色收入,就想要拿更多的黑色收入。

這回,李忱決定,不再手軟,全大唐上下,不來次大掃除,無法讓他們警惕。不過,他不打算殺人,殺人什麼,證實沒效果,朱重八殺殺殺,也沒給大明朝帶來多好得吏治。

先不說李忱打算怎麼做,先說說發生什麼事情了吧。李忱一直在北方屯糧。如果大家還記得,大唐有很多義倉。百姓負擔得稅收裡面,有一條義倉稅。意思是說,百姓要在正稅之外,多出一份用來救災得義倉稅。

不過呢,大唐很長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有收這個稅,而沒有實際用來賑災過。不是大唐很長時間沒發生過天災,而是從來沒這麼用過,這筆錢都被挪用了。

時間可以追溯到開元年間了,玄宗朝數十年時間,就沒發過這筆賑災費,都被挪用作他處,軍費啦,君王享樂啦,不一而足。

李忱登基后,大力改制稅法,這筆稅收沒有減少,不過他逐漸把它填上了,各地義倉,逐漸補滿,並且不準再挪作他用。若是沒有用上,則允許將陳糧變賣,以新糧填補,這也是一種避免浪費了。

這回,問題就出在這裡。新大陸探險船隊回歸得消息,太過耀眼,掩蓋了一件事情,今年入春以來,北方少雨。

今年入春以來,北方少雨。雖然大唐鼓勵自行打井,抽取井水灌溉,很多農民不用再那麼緊張得看天吃飯。可是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並且一口井能灌蓋得地方也是有限,若是在以前,少不得釀讓一場災禍。

如今是沒發生這種情況,很多地方,沒有打井灌溉得地方,在各地勸農判官引導下,百姓都改種比較耐旱得作物,避免了大面積得絕收。可是呢,天候影響畢竟很大,大面積減產難以避免了,糧價蠢蠢欲動。

糧價蠢動,大唐是早有準備。常平司通過大運河,設法運輸了大量糧食去北方囤積,並且設法從海外運輸更多糧食,前往北方,為了預防可能得旱情,屆時立刻可以放出低價糧食。並且,各地官府都收到命令,若是發生大規模旱災,義倉隨時可以開倉賑災。

在這樣雙重措施下,北方糧價很神奇得被抑制了,沒有太大的波動。雖然比起往年,要高個一成半,這已經很不錯了。可是,卻被李意寧發現了問題。

問題在於,糧價波動太大。最高時候,漲幅超過三成,低的時候呢,又與往常持平,甚至略低,結果才出現這麼一個一成半整體漲幅。如果單看數據,是發現不了問題得。

可是,李意寧剛好在北方,出於天生得商業直覺,她感覺到這件事情不對勁,聯絡了錦衣,暗中調查,發覺了這個不尋常的事情。最後一查之下,掘出了一件大案。

這件事情,牽連甚廣,有常平司得官員,也有各地縣令,甚至還有後勤部得官員,背後則是糧商行會。糧商行會牽頭,利用這次災情,大肆牟利,損公肥私。

他們是這麼操作,把常平倉,和李忱儲存在北方得戰備倉糧食,拿出來高價販售。如果只是這樣,或許參與人數會很少。只是,他們勾連了常平司官員,就讓事情複雜了。

他們首先炒高糧價,然後把那些不能動得戰備倉,和應該用來賑災的義倉中的糧食出售,高價出售那些存糧。

然後,利用常平倉低價出售,穩定糧價得時候,把糧食回購,大賺中間的差價。甚至他們還出手一些陳糧,把糧價打得很低。這樣可以從常平司中購買更低價得糧食。

常平司有理由說,就是他們出手,把糧價壓低了,就這麼多錢了。而實際上,這些糧食根本就是被回購了,用來填補虧空。

如果,事情就這樣罷手,或許他們不會被拆穿。可是呢,就像之前一再強調得,人的**溝壑,很難被滿足,覺得這件事情大有可為,這種天災,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次出現。

想要故意瞞報?地方上得勸農判官,可是有紀錄氣象得職責,可不像以前那樣容易。於是,他們一不作二不休,三不回頭,過了半個月,等百姓把買回去得糧食吃了不少之後,又這麼操作了一次。結果,這回被李意寧抓到了。他們來不及回補,被李意寧逮個正著。

『全給我挖開,整個倉庫都給我挖開。』,這件事情,錦衣和暫時負責行動得李意寧,都躲在幕後,前台得是一個新任別駕,他出面整飭該州底下得擠個縣,本來呢,說不定會被他們瞞過去。那些虧空,堅守自盜的官員,緊急做了一回補得動作。

李忱記得,好像是清朝吧,他看過的那些清宮劇,曾經有這麼一個橋段。就是某個即將退休得老官員,一生有個廉潔得名聲,做的還不錯。卻被他新踏入官場的兒子給毀了。他兒子揭發了一樁弊案,虧空糧倉。

這個虧空,很巧妙,都沒被發現。貪官作了一個特殊的,用來儲存糧食得大桶,這個大桶,看似很正常,可實際上,中間被隔開了,填了一塊木板。看似儲滿的米桶,只有頂一部一層有,實際上下面是空的。發明這個的人,就是他老子。結果被兒子給揭穿了。

不過呢,劇情到後面峰迴路轉,那個兒子能揭穿這個案件,其實是他老子指引,他老子搭上了自己一輩子清名,本來可以榮休,卻為了自家兒子的前程,故意被他斷送。這樣一個勇於皆發自家父親弊端,一心為國,大公無私得兒子,一定會受到皇帝重用。

唐代得官員也有這招?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不同年代得官員,面對不同的儲藏方式,使用了同樣的方法。雖然唐代糧倉,不是用米桶,可是他們也使用了相同得手段。

大唐糧倉儲存得方式,不是用米桶,也不是米缸,而是窖藏。首先挖個上大下小的洞,然後把地面以及周遭地面燒硬,底下鋪上木板,木板上鋪上席子,再放米。

這樣會鋪上很多層,一層米,一層就席子。鋪上很多層,直到放滿。然後上面再覆土。這就是窖藏。

也就是因為這樣,儲存方式與現代不同,我們才會在後世,還挖出唐代糧倉得遺址,裡面還存有相當多的糧食,當然是都不能吃了。不過,這樣保存糧食,可以保存二十年之久。一方面也有當年得主作物,粟米,耐保存。一方面也是這種儲存方式給力得緣故。

給力是給力,問題就是,這種儲存方式,比較難檢驗,大了不起就是挖開上面一層,檢查是否有屯糧。

而這些貪官污吏,大費周章的把下層填土,只留上面一半,應付檢查。結果,遇上一個固執得別駕,執意把所有窖藏都挖開,然後一石石的把糧食清出來清點,事情就拆穿了。

見到這其中,大部分是土,別駕勃然大怒,勒令把所有糧倉,包括義倉,都開挖,開始檢查。兵部也檢查五軍都督府,後勤部儲備糧倉狀況。整個貓膩都被揭發出來。

他們把那些新糧都拿出來賣,操控物價,等到常平司開始賑災后,把那些糧食回購,用來填補空缺,他們設法從義倉中,弄出很多陳糧,報作賑災用,其實都被拿來填補虧空了。本來應該天衣無縫的事情,卻因為太過貪婪,導致被揭穿。

這讓李忱怒不可喝,填補?哪裡那麼容易填捕得上,很多糧食都已經賣了出去。那些人,說是要填補,其實很多人賺的時候很開心,等到實際上要填捕時,根本不願意花錢去填補。後來又來了一次得糧價操控,更多糧食被賣了出去。

也因此,原本預定得菲律賓攻略,被叫暫停了,原本預定用在菲律賓得糧食,被運去北方,填補未來可能出現的糧食缺口。

然後那十一艘船,運不了人,只能先加入下南洋得大隊行列,去南洋載運糧食。雖然說,多這十一艘,不多,少他們也不少,大唐如今登記有案得海船,大海船,已經破兩千艘了。可是,閑著也是閑著。就當試航了。

除了這件大事,還有很多小事,不斷挑起李忱怒氣。比方說大唐全面推展複試記帳,取代以前得天地四柱記帳方式。結果,也發現了很多弊端。

複試記帳,有出必然有入,另一方出,另外一方就會入。這讓很多已前舞弊的手段,一一現形。比方說,朝廷撥款到地方,截留了一部份,這是常態。可是如今,這種手段不行了。

朝廷杖上記載這麼多,怎麼地方上才這些?這就逗不攏了,到時候追究起來,算誰得責任?

地方不願意背責任,這錢也不是我拿得,我們什麼關係?要替你這樣擔責任。於是乎,很多以前弊端一一現形。讓李忱覺得,應該好好大掃除一次。

『聖人仁德,臣以位應當將其流放,流放至新大陸,或是流求等地,既成就聖人之德,也可儆後人效尤。』,李忱說完不殺人後,令狐當先說話,換來李忱的微笑。(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啟人生之再造盛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啟人生之再造盛唐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百五十九章 弊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