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後記(上)

76.後記(上)

第二章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誕生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

德國古典美學和文論

1、康德

18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

主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1781)

《實踐理性批判》(1780)

《判斷力批判》(1790)

審美判斷(趣味判斷):無利害感;沒有概念的普遍性;沒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沒有概念的必然性

2、黑格爾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辯證法哲學的集大成者、客觀唯心主義者

主要著作:《精神現象學》、《邏輯學》、《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美學》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3、費爾巴哈

德國古典哲學最後一個偉大代表、唯物主義哲學家

主要著作:《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未來哲學原理》

人本主義人類學原則,堅持反映論和審美意識的觀點。但沒有看到社會實踐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

二、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五個基本觀念

1、文學活動論

人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文學藝術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動,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文學是「人學」

2、文學反映論

文學作為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3、藝術生產論

藝術生產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只有產品進入資本運作過程中,作家的勞動才是藝術生產。

4、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

文學是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特殊性的一面:文學的審美特徵

5、藝術交往論

第二節、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建設

第二編文學活動

第三章、文學做為活動

文學活動是人所從事的文學創作、閱讀、批評等活動的總稱。

第一節、文學活動及其構成

世界

在這裡主要是指文學活動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或社會現實。

文藝摹仿說

基本觀點:文藝起源於人對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文藝摹仿說起初是在人對動物行為的摹仿上來立論的。如德謨克利特。

西方傳統:

柏拉圖:

宇宙間的三類事物:理式;感覺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鏡子、藝術等

藝術與理念世界隔了三層,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亞里士多德:

藝術模仿的世界可以達到真理。

《詩學》:「詩人的職責不在於描述已發生了的事,而在於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

中國傳統:

《周易繫辭下》「觀物取象」: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荊浩:五代大畫家荊浩說:「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葉燮:《原詩》中說:「文章者,所以表天地萬物之情狀也。」

二、作者

作者通過創作文學作品以表達他的感受並試圖以此喚起讀者相應的感受。

1、中國傳統

「詩言志」說

《尚書·堯典》中的「詩言志」

《毛詩序》中的「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荀子·樂論》中的「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白居易

《與元九書》:詩可「補察時政」,「泄導人情」

「感傷詩」是「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

西方傳統

★表現說:認為文學是作者心靈的表現。華茲華斯:「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現論與模仿論的區別

模仿論認定文學是世界的反映,表現論則認定文學是作者心靈的表現

表現論強調作者對作品意義的生成作用,模仿論更強調了解作品所描寫的世界和寫作背景

表現論將文學創作同科學研究等活動對立起來,模仿論強調文學創作應遵循的客觀規律

文學表現與日常表現的區別:文學表現要經過深思熟慮

蘇珊·朗格:「一個藝術家表現的是情感,但並不是像一個大發牢騷的政治家或是像一個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兒童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藝術家將那些正常人看來混亂不整和隱蔽的現實變成了可見的形式,這就是將主觀領域客觀化的過程。」

三、作品

作品與現實的差異:藝術描寫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態,去創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層的意蘊。

★形式主義文論

1.俄國形式主義

文學的本質在於文學的形式,文學研究的對象是「文學性」

「陌生化」效果

強調作品的形式之於作者的意義

2、英美新批評

蘭塞姆創造了一個術語:文學本體論

文學本體論: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3、結構主義

對作品進行整體的模式研究,追蹤作品的「深層結構」

注重二元對立的分析方法

共時與歷時/橫組合關係與縱組合關係/語言與言語/代碼與信息/能指與所指/秩序與序列等

四、讀者

讀者之於作品:再創造

★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批評

20世紀60年代興起;

代表人物:

姚斯《走向接受美學》:「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文本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

伊瑟爾:

提出「隱含的讀者」,開啟由接受研究向效應研究的內在轉變

作家在從事創作的時候,都已設定了閱讀對象,這些對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結構去召喚

五、文學活動是一個交往結構(對文學活動的整體觀照)

文學活動四要素的交往性:

馬克思:「每一方表現為對方的手段;以對方為中介;這表現為它們的相互依存;這是一個運動,它們通過這個運動彼此發生關係,表現為互不可缺。」

哈貝馬斯:「任何兩個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都可以用符號(語言)作為中介達成一種對話關係」

第二節、文學活動作為人類活動的性質(活動與文學活動)

一、人類活動的性質

1、生命活動:動物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他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指出具有動物性的「本我」(id)對理性的「自我」(ego)有著強大的內驅作用

2、生活活動:自覺意識的一面

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從發生學層面看生活活動:生活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是人類發展、延續的基礎

從認識論層面看生活活動:馬克思主義:從主客體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動的社會性和實踐性。

二、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

人的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產生前提。

1、生活活動特性導致人與對象之間的詩意情感關係

動物對事物感覺的角度是單一的:生命本能的

人的感覺與對象保持一種自由的關係,是多樣化的:功利的、倫理的、道德的、詩意的

人的活動的多種意義:經濟技術、革命實踐、審美創造

2、生活活動特性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

人的活動的美學意義:文學創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自覺的能動的創造,達到了全面地表現人的本質特性

3、生活活動特性使文學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人在審美王國和詩意世界中體悟自身的價值

三、文學活動的地位

人類活動系統:物質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

精神活動的分類:

人腦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來分:

1、理論性或認識性的精神活動: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2、宗教性或幻想性的精神活動

3、倫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動:道德意識,倫理觀念

4、審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動:藝術,文學

精神活動與經濟基礎關係來分:

1、非意識形態的精神活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某些領域,如邏輯學和語言學

2、意識形態性的精神活動(觀念性的上層建築):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

恩格斯稱之為「更高的即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

第三節、文學活動的發生和發展

一、文學活動的發生

★巫術儀式發生說

認為文學活動的發生起點是巫術儀式。

英國人類學家詹.喬.弗雷澤:在《金枝》中較早提出了巫術與文學的關係問題,他認為,巫術有兩條原理「相似律」:同類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觸律」:甲乙二物接觸后,施力於甲可影響乙,施力於乙可影響甲

★宗教發生說

宗教與文學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這點集中表現在歐洲中世紀。

赫爾德:詩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是聯繫在一起的。

格羅塞:《藝術的起源》:追求情感表達就是藝術的目的。實踐活動追尋外在目的,審美活動以情感表達為內在目的,遊戲介於二者之間。格羅塞把藝術也當成一種宗教。

★遊戲發生說

認為文學源於遊戲或本質上就是遊戲。

康德最早從理論上系統闡述遊戲說,認為藝術是「自由的遊戲」,其本質特徵就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換言之,藝術作為自由的遊戲,就是合目的性和無目的性、有意圖性和無意圖性、藝術和自然的統一。

斯賓塞、席勒:「過剩精力」是文藝與遊戲產生的共同生理基礎;動物的遊戲局限在身體運動的方式,而人還有想像力的遊戲;人的藝術活動是一種以審美外觀為對象的遊戲衝動。遊戲衝動創造了一個活的形象。

德國學者谷魯斯:遊戲有隱含的實用目的;藝術活動可以歸結為「內模仿」的心理活動,它在本質上與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快穿)幹掉那個瑪麗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快穿)幹掉那個瑪麗蘇
上一章下一章

76.後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