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積極生產
這筆錢解決了林氏機械目前最為迫切的問題,由於以前的底子比較薄弱,而產業調整之後的生產又處於初始階段,所以林氏在之前的日子一直過得很緊張,流動資金不足,生產投入不大,加上自身缺少企業底蘊,又經歷了裁員以及員工評估等一系列的動蕩,雖然公司高層也就是林佑存和林小雨信心很足,但其他員工對於公司的未來一直沒怎麼看好,好在林氏沒有欠薪的跡象,不然還不知道怎麼維持下去。
林小雨想來還是蠻險的,只是她不知道林老爺當初為什麼會把這樣一個爛攤子交給自己,給她林氏房產不好得多嗎,憑藉著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的行情,再怎麼樣操心也要比現在少,難道他的心就真的被那狐狸精給勾引去了,卻不顧自己的女兒?
貸款給了林氏一針強心劑,特別是在員工中,從林老爺去世以來他們就沒聽到過什麼好消息,普通員工還好一點,覺得反正林氏家大業大,工資有保障。而那些消息靈通一點的員工卻不這麼想,他們知道裡面的風險。這款一到來,所有的人都定下了心來,銀行願意貸款證明這公司還是有保障的,因為誰也不會把錢往水坑裡丟,而最底層的人卻想得更簡單,這麼大一筆錢,肯定不差我那點工資。
從吉安傳來的消息是全新的吉安五系已經做了批量生產的準備,吉安那邊的人組織了幾次對最新車型的測試與試駕,反應的效果還不錯,其中試駕的五十個人是從志願者中隨機抽取,並對其駕駛感覺以及意見進行了審核,如果符合事實的獎勵十萬塊錢,所以試駕基本上能反應轎車上市後市場的反應。
能提出意見的相當少,志願者都認為此車在國產車中已經是首屈一指,就是跟那些知名品牌的進口車比較,也毫不遜色,可以想見未來的銷量應該不會差,不過國人對國產車的一貫偏見以及品牌知名度的問題,可能會對此車的銷售有影響,不過吉安五系也有自己的優勢,一是設計風格比較時尚;二是價格相對於同檔次的車來說比較便宜;三是汽車的油耗較低,這三點足以改變消費者對一款車的印象。-====-
在經過各方準備之後,素有雄心壯志的李董立馬組織生產準備,包括生產線的構成,人員的調動等,並且向林氏發出了發貨請求,隨著林氏一型源源不斷的發出去,一筆筆貨款打進來,這些貨真價實的交易讓許多人安下心裡,可以說,這才是林氏新生的一個開始。
林佑存做了兩件事,一個是通過李書向西方購買了一批機床,這些機床在國內也能夠買到,所以難度上遠沒有購買上次給李書的那張清單上面的機器難度那麼大,李書也知道這些機器事關發動機的生產,所以很快找門路從國外買了進來,收到機器時林佑存不禁感嘆:這李書既然有收購國外品牌的能力,那在國外的關係肯定不少,如果林氏有這樣的關係渠道,那麼林氏發動機打入西方市場應該不是問題;另外一個是組織發動機的研究,不僅僅是重卡發動機,還有一些從林氏一型衍變的發動機。
兩條生產線很快組織完畢,人員的培訓也很快完成,由於都是公司的老員工,對於各種機器的操作也不陌生,並且林佑存在確定要搞發動機生產的時候,專門組織員工進行了這方面的訓練,所以在萬事具備的時候,倒也不差這一點東風。
不過現實很快讓林氏和吉安兩邊都感到臉紅,儘管前期做了這麼多的準備,各種零件的儲備量也不少,但銷售後的一個月內的銷量還是讓兩邊都手忙腳亂,八千輛,這是第一個月的銷量,原本以為這樣的國產高檔車銷售不會很好,但現實給了他們答案,林佑存和李書都為自己的小家子氣而臉紅。這只是第一個月,往後這個數據可能會有所變化。當然這突如其來的銷售並沒有給財大氣粗的吉安帶來影響,憑藉著現在年生產30萬輛左右規模的能力,銷售得越多也只是越多的給李書的腰包里增加鈔票。但對於林氏這個「小廠」來說,這樣的產出已經很吃力,這也給那些反對擴大生產的人好好的上了一課,還好合同簽定完畢后林氏就開始組織了生產,不然這場面真不好解決。
一天三班倒的工作,林氏的員工沒有任何的怨言,因為這代表工資的大幅度增加,由於林氏的福利待遇都普遍變好,所以也沒有人對加班有什麼風言風語,林氏機械也一改以前每月只招回五十個人的作風,一次性招回了幾百個熟練工人,經過短暫培訓后迅速的走上工作崗位。
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面改變了許多人的感觀,原來由於生產的停頓,所以廠子裡面比較的冷清,員工的幹勁也不是很足,這次擴大生產讓許多人覺得這是一個朝氣而有前途的公司,林佑存特意招聘了一些企劃專員,讓他們對公司進行內部和外部的宣傳,一方面穩定公司企業文化,增加員工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增加公司的品牌知名度。
這些措施雖然與生產並無直接關係,但還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相信如果下次再有類似的考核與評比,不會再那樣的人心慌慌。而且企業外部的宣傳也帶了一些好處,許多公司打電話過來表達的了合作的意向,當然這樣的意向是人見到利潤后的本能反應,不代表他真的就會與你合作,合作要考慮許多因素,綜合下來才有可能成功,當然,這也表明了一件事情,公司的影響力正在增大。
生產擴大還帶來了一好處,就是對林佑存以前的制度有了促進作用,以前講什麼都有點空想,現在覺得有個盼頭積極性提升了許多,就拿那些技術貢獻來說,就算是雷再英得了十萬塊錢獎金,對他們也沒多少觸動,而這段時間,搞技術申報的人明顯多了起來,總經理辦公室的王任已經不用下午去車間工作,可他還是忙不過來。
連同林氏一型的那十多項正在申請的專利,整個林氏正在申請的和準備申請的專利居然達到了三十多項,更不用說那些不具備專利申請資格卻在實際的生產中有重要作用的一些經驗以及技巧,林佑存給王任下了個指示:把這些技巧收集起來,將來出一本書。
這其實也是行業內宣傳的需要,由於這不涉及技術的問題,所以林佑存也不怕泄密。
「平時還真沒感覺到他們這麼牛,現在一看嚇一跳,這技術申報裡面老工人有,年輕的知識分子也有,還有一些目不識丁的老大粗,居然也能玩高科技。」王任感嘆道。
「永遠不要小瞧了群眾的智慧,往往那些大發明就是這些一線工人弄出來的,真正由大學生弄出來的少,不過由於大學生知識水平相對較高,如果能賦予實踐,搞技術發明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也是我要你收集技術的主要原因。」
王任道:「如果我們以後每年都能有三十項專利,那也算髮揮了群眾的智慧了。」
林佑存很無語,每年三十項,那是典型的小公司,充其量也就比那些手工作坊好一點,真正的世界大公司,幾乎每天都有好幾項專利發明。當然,這也怪不得王任,眼界就這麼高,當時候林老爺在的時候是哪樣賺錢玩哪樣,根本沒有專利這一說,自然也就不會去想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