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處

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處

這次春闈,崇禎皇帝並沒有事先寫下什麼手諭,交給他們,讓他們照顧某些士子。

但是,此時眼見崇禎皇帝正在尋找著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名字,這三個負責本次春闈的大臣,頓時全都明白了。

眼前的皇帝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如同當年的恩科一樣,皇帝的心中必定早就有了一些心儀的人選。

徐光啟與何如寵兩個人心懷坦蕩,見狀只是微微皺皺眉而已,基本上不為所動,繼續眼觀鼻、鼻觀心地端坐在御案之下的錦凳上,靜待皇帝的下文。

唯獨欽定的本次春闈副總裁官之一、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賈繼春,心中忐忑不已。

他很清楚,崇禎皇帝讓他擔任副總裁官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監督徐光啟和何如寵兩個人,同時保證本次春闈仍然按照皇帝的意志進行。

可惜的是,臨考之前,崇禎皇帝對於這次春闈,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旨意,私底下也沒有給他什麼手諭,搞得他一直摸不著頭腦。

賈繼春、牛聚明、許譽卿這幾個人,眼下在京師朝堂之上,儼然成了皇帝的御用喉舌。

崇禎皇帝的許多想法,在真正拿到朝會之上定策之前,常常都是通過他們的手與口,最先放出風聲,試探朝野反應。

而在這幾個人中,職位最高的賈繼春,卻並非是核心人物。

核心人物是崇禎皇帝一手提拔起來並且安插在兵部職方司郎中位置上的牛聚明。

牛聚明,當然就是歷史上的大順朝宰相牛金星了。

不過,自從中了進士之後,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告訴他「聚明」這個字,比起他的大名來說,寓意更好,讓他以字行世,於是從此之後,他就以字為名,名字倒換了。

當然,崇禎皇帝讓他以字為名,真實的理由,並不是表面上說給他的那樣。

真實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牛金星這個名字在後世實在是太臭了點兒,如今這位崇禎皇帝每次看到這個名字,總會生出一種將他遠遠趕離朝堂的衝動。

而他之所以沒有這麼做,則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覺得,在眼下大明朝京師的朝堂之上,這個人還頗有一些可用之處。

至少比起那些個清高得要命的士林清流而言,這樣的人對皇帝有著別樣的用處。

因為類似牛聚明這樣的人,算得上是文人士大夫階層中的異類。

與朝堂之上為數眾多的偽君子們比起來,這種人應該屬於真小人的一類了。

他們可能在忠孝節烈方面可能有些問題,沒那麼三貞九烈,但是他們有心機,而且有手腕,最重要的是,他們甘願充當皇帝的喉舌,甘願充當皇帝的刀子,並不是太在乎什麼虛名和清譽。

這樣的人,比起偽君子來說,對如今的崇禎皇帝更有用處。

除了這一點理由之外,崇禎皇帝其實也擔心,真要把牛聚明即牛金星這樣的人從朝堂之上趕出去了,備不住他就會搞出什麼大事情來。

這樣一些在原本的歷史上闖出了偌大名頭的人,是絕對不可以小覷的。

且說這次春闈,賈繼春奉旨擔任了副總裁官之後,遲遲沒有等來崇禎皇帝的密旨或者口諭,就去拜訪了牛聚明。

不過這一次,牛聚明這個皇帝的心腹人物,也並不清楚在春闈錄取貢士的問題上有什麼具體的打算,因此也給賈繼春提供不了什麼真正有用的建議。

到了此時,賈繼春見皇帝似乎遲遲沒有找到想要找的名字,他的心裡開始暗自著急。

若是皇帝心儀的那些人選,這一回名落孫山,沒被他們錄取,自己這個欽定的副總裁官豈不是失職,接下來該當如何是好?

賈繼春正緊張不安地胡思亂想著,突然聽見,不遠處,在御書案背後坐著的崇禎皇帝,嗯了一聲。

賈繼春急忙抬頭看過去,只見崇禎皇帝嗯了一聲之後,自顧自地面帶著微笑點了點頭,然後又從頭開始,仔細翻閱起那份剛剛才匆匆翻過了一遍的奏摺。

賈繼春心裡一松,知道皇帝找到了想找的名字。

賈繼春等人的心理,崇禎皇帝自然猜不到,也無興趣去顧忌。

而他找了半天,也終於在這份寫滿了貢士姓名的最後一頁上面,找到了他想要看到的名字:

「崇禎四年禮部試,取第伍佰零一名貢士,浙江餘姚籍國子監上舍監生黃宗羲,父黃尊素,萬曆四十四年賜進士出身……」

對於徐光啟、何如寵和賈繼春三個總裁官、副總裁官給黃宗羲定下的名次,崇禎皇帝倒是並沒有料到。

但是等到他在錄取名單的最後一頁上看到黃宗羲名字的時候,他的內心深處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

在原本的歷史上,黃宗羲得到過許多士林和官場中人的關照,一方面是因為他是儒學大師劉宗周的親傳弟子,另一方也是因為他是天啟年間東林黨大臣黃尊素的長子。

但是即便如此,直到明朝明朝滅亡為止,他也沒能如願考中進士。

而且直到崇禎十五年的秋闈,他才終於考中了舉人。

從他少年早慧考中生員之後,一直到他考上舉人,期間歷經了超過十五年的時間,至少參加了六次浙江鄉試,頭五次全都落榜。

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這說明黃宗羲後來的那些思想,從他中了秀才之後,就基本上開始有了萌芽了。

而他的那些比較出格的言論和想法,基本上註定了他在選拔朝廷官員的科舉考試中,不太可能取得比較好的名次。

這一次,若不是黃宗羲以國子監生的身份直接參加會試,同時又遇上了大明朝自從開科取士以來錄取人數最多的一科,那麼他的命運,恐怕還會如同歷史上一樣,一次次在科舉中被淘汰掉了。

若是黃宗羲這樣的人物一直考不上進士,就像歷史上那樣,也肯定不是好事。

且不說會把黃宗羲逼到大明朝現行官僚體制的對立面,就單說這樣的人才若是始終被拒絕在大明朝的官僚體制之外,那麼這個官僚體制,恐怕也確實是問題嚴重,難以自新了。

如今的這個結果,正是恰到好處。

而最讓崇禎皇帝滿意的,恰恰是如今這幫子考官給黃宗羲定下的這個名次了。

一者,黃宗羲考取了貢士,雖然名次十分靠後,但畢竟也成了大明朝官僚體制之中的一員。

二者,他的名次足夠靠後,就會讓他在崇禎四年春闈這一科的進士們中間沒有什麼地位,形不成什麼號召力。

這一點,也將使得他對於大明朝士林特別是十分注重科舉名次的江南士林的影響力,大為降低。

此外,大明朝的科舉制度裡面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三榜皆外任」。

大明朝的科舉制度,對於最後得中進士的所有人,按照名次分為三榜,也叫三甲。

一榜是前三名,叫做進士及第,依照名次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

頭三名,基本上都是進翰林院當翰林。

二榜是若干名,叫做進士出身,沒有什麼特別的稱號或者名頭。

但是二榜進士有進翰林院的機會,可以被選取為庶吉士,也可以進入朝廷的六部、六科,或者其他在京師的部院府寺監等衙門任職。

至於三榜的進士,只能叫做「同進士出身」,他們在士林和政壇上的地位,就遠不如頭兩榜的進士了。

特別是,按照大明朝新科進士任官的慣例,三榜進士都是要出京外任的,而且常常都是縣官。

有許多人一輩子都輾轉在各個邊遠的省份,擔任州縣官員。

這就是三榜進士同進士出身的官員,與一甲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的官員們之間的巨大區別。

這一次,年輕的黃宗羲雖然一改歷史上的命運,原本沒有舉人功名的他,以國子監蔭監生的身份參加禮部會試,竟然一考就中,但是卻排在了三榜倒數第十位,若無崇禎皇帝的特別旨意,他就註定了要被任命到遠離京師的邊遠省份,去當某一地的縣官。

那麼,崇禎皇帝會幹預吏部對他的任命嗎?

當然不會。

讓他到某個邊遠的不起眼的地方,去當一任縣官,然後從縣官的任上,一步步升遷上來,正符合崇禎皇帝的意圖。

因為唯有如此,像他這樣的人,才能夠對地方的政務有一個真正的了解。

或許也唯有如此,將來的黃宗羲才能夠在他真正開始各種著書立說的時候,不至於脫離實際、空談誤國。

正所謂在相比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行伍。

唯有如此,當他完全熟悉了大明朝地方省府州縣的政務之後,將來提出的學說,才能真正有益於大明朝未來的政治改革。

真要到了那個時候,就是把他從地方省府或者州縣的位置上提拔起來,讓他擔任內閣的首輔,主持大明朝未來的政治改革,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崇禎皇帝甚至還很期待這麼一天的到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日月當空照中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日月當空照中華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