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二
(大家懂的,請明天訂閱。)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
這是印在《狗十三》海報上的一句話。
看到這句話,我想起2015年的國產片《黑處有什麼》,與《狗十三》一樣,它也講述了一個女孩痛苦的成長故事。
有趣的是,《黑處有什麼》把女孩的成長故事和一起連環殺人案並置,以謀殺的殘忍來映襯成長的殘酷。
這種並置很有意思,使得肉與靈的消滅互為鏡像。
到了《狗十三》中,導演曹保平選擇了另一種對位鏡像的方式,即「人與狗」。
這種對位方式,肯洛奇在其名片《小孩與鷹》里早有示範。
片中的小孩與鷹看似是豢養關係,實際上小孩就是待飛的鷹,而鷹就是未老先衰的小孩。
只不過肯洛奇將焦點對準社會結構的不公,而曹保平探討的是中國式家庭以溫情之名對孩子行戕害之實。
從這個意義上講,《狗十三》還有另一個名字《女孩與狗》。
片中的狗,就是女孩的另一個分身。
在面對狗所象徵的「自我」的丟失時,這個女孩做了最後一番徒勞的掙扎。最終,她徹底失敗了。而對大人們來說,她只是順利長大了。
影片中的女孩名叫李玩,與堂堂和高放相比,她有著遠超過同齡人的成熟。
她愛看《鏘鏘三人行》,愛聽搖滾樂,愛讀霍金的《時間簡史》……
在堂堂和高放一個用買醉來告別、一個用紋身來銘刻他們的幼稚愛情時,李玩看似攪在其中,其實始終是個局外人。
導演曹保平也運用了大量的淺焦鏡頭,來營造李玩與周圍空間的疏離感。
這個獨立的女孩不可能像堂堂那樣,早早便熟稔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並自願成為默契的「幫凶」。相反,她必然要經歷反抗,並最終以更慘烈的代價接受「長大」,以成就其天真的悲劇性。
影片中的李玩痴迷於物理學,卻在父親脅迫下改報了英語小組。為此,父女倆鬧得很不愉快,於是父親送給他一條狗作為補償。
李玩給狗起名「愛因斯坦」,以此重申自己對物理的熱愛。
由此開始,我們會看到類似的「替代性補償」在影片中接連發生。
先是愛因斯坦不慎走丟,大人們沒有去找,而是試圖用一雙輪滑鞋來補償。
發現無效后,他們又買來一隻相似的狗,並謊稱是愛因斯坦。
最終,勸說無用,父親終於大打出手,用暴力終結了李玩的「任性」,之後又承諾帶她去看天文展覽以示和解。
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缺失一再被大人們漠視。這條漫長的「補償鏈」被一次次偷換概念,漸漸成了一筆還不清的壞賬。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大人眼裡,孩子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就像小貓小狗一樣,受委屈了哄哄就好。
但實際上,孩子的成熟度遠高於大人的想象。他們什麼都懂,只是大人們選擇視而不見。
影片中,李玩在經歷了找狗的絕望后,漸漸想通了,並用書中看來的道理勸慰自己:「在這個宇宙之外,一定還有無數個同樣的宇宙,包含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這樣,沒有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里被完成,錯誤的選擇也會在某個宇宙里被糾正。這樣想,心裡就會好受一些了。」
可等待她的是什麼呢?
影片緊接著的一場戲,就是父親對李玩的毒打。
明明一個孩子剛從深淵爬出,看見了一點光亮,大人卻在毫不知情也無心過問的情況下,親手將一切毀滅。
這才是親子鴻溝釀造的最最殘忍的事情。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觀眾會對影片中的大人感到憤怒。
但其實我覺得《狗十三》這部電影把握得很好的一個平衡,就是並沒有把「大人」當做邪惡的對立面來看待。
相反,影片給了他們足夠的理解。
父母離異后,爺爺奶奶是李玩實際的看護者。並且出於一種補償心理,他們對李玩格外疼愛,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
而父親由於工作繁忙,並且和情人有了新的生活,對李玩疏於照顧。但他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
影片用短短兩場戲為我們闡明了背負在父親身上的隱形壓力。
第一場戲是女兒終於恢復如常,英語考了年級第一。開車路上,喜不自勝的父親對女兒唱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這場戲其實挺狠的,它讓盤旋在父權之上的那團**陰霾無處遁形。而接下來父親說,「不知怎麼突然間想起這首歌來了。」
輕描淡寫,驚心動魄。那一刻你會明白,對於成長在動亂時期的父親,無形的暴力已成為他潛意識裡的惡魔。
第二場戲是那場商務宴會,一桌子人說著奉承話,討張哥開心。父親一臉賠笑,說,「沒有你張哥,就沒有我的今天。」
這話是句馬屁,但也多半不錯。要知道在中國想做成點事,不搞定關鍵位置上的人,是很難的。
這兩場戲共同構成了來自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的壓力,通通施加在父親的身上,使他無力也無暇給予女兒健康的教育。
也正因如此,爺爺奶奶的過渡疼愛也好,父親的無能為力也好,都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向李玩提出同一個要求:你要聽話!迅速地聽話!不假思索地聽話!
這樣,爺爺奶奶才沒有白疼你;這樣,你才學會了不讓爸爸操心。
聽話,懂事,長大。
這三個詞在大人們心裡構成了一條嚴格的因果鏈。
一個孩子如果聽話了,說明他懂事了,而懂事了,證明他長大了。
聽話、懂事,都是好詞。但只要撥開它們溫情脈脈的外衣后,就會發現它們的本意實在觸目驚心。
聽話是什麼?聽話是:你可以閉嘴了。
懂事是什麼?懂事是:你得學會察言觀色,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
而這兩個詞加起來又是什麼?
就是片中被反覆提及的那個詞:偽善。
是的,這是大人們絕想不到、也絕不願意看到的教育成果。可惜,他們的所有做法,卻在逼著孩子往這唯一一條通向成人世界的路上走。
而這所有的教育成果就體現在,當父親唱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后,女兒還要微笑著說「我覺得挺好聽的呀!」
它就體現在父親和情人生了昭昭卻瞞著李玩,等到孩子生日酒席上,父親把李玩直接拉到現場面對突然其來的真相,並隱隱向她傳遞一個信息:今天是個合家歡的好日子,不許鬧彆扭。好了,你可以開始笑了。
以及最後的最後,李玩得了物理獎被保送重點高中,慶功宴上並不知情的叔叔端上一盤狗肉。熏得黑黑的,毫無生氣的狗肉。李玩猶豫片刻,一口吃下去,並笑著說了句,「謝謝叔叔。」
至此,一場成人教育終於走完了它全部的流程,而慶功宴就是所謂的「成人禮」。這場成人禮的最後一個環節,格外殘忍,是把那個已經「死去」的自我獻祭給眾人,用眾目睽睽下的認輸來換取成人世界的門票。
從此在大人們眼裡,你才真的長大了。
你終於可以體諒那一句「我都是為你好」的話語的分量,你終於可以在遭受委屈后迅速收拾好情緒向前看,你終於可以對一切內心無比厭惡的人和事,也報以難辨真假的微笑。
這一切正如你曾經可以因為好惡而拒絕一杯牛奶,而此後你將不再有同樣的勇氣去拒絕飯桌上遞來的一杯酒。
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要這樣長大?」
而大人們會說,「因為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你看,冰場上的昭昭不是也在教練的冷眼之下,苦苦哀求卻得不到擁抱嗎?
是的,他也會這樣長大。
所以不用抱有幻想了,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的。你聽了這話或許不會變得開心,但是否因此獲得了一點安慰呢?
如果是的話,那就無奈的接受吧。
《狗十三》是我近幾年看過的最勇於直面現實的國產片,但它又並沒有一味沉迷於說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種更審慎的態度表達了某種無奈。
影片最後,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愛因斯坦,它已經在新的主人那裡擁有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名字「貝貝」。李玩並沒有上前討要,反而說起,「還好它沒有認出我。」
她依然相信愛因斯坦在另一個主人那裡或許能得到更好的對待。就像平行宇宙里的另一個自己,已經過上了另一種可能的人生。
之後,她獨自走到街角,用力哭了一場,頭也不回地消失在了鏡頭裡。
畫面一轉,停在了一面牆上。那牆上貼著一張尋狗啟事,已經被風沙啃咬殆盡。
這時一個聲音傳來,仔細聽,不是樓上的瘋子學出的鳥叫聲,也不是搖滾樂憤怒的嘶吼,而是一個成年人拍著你的肩說的一句話。
那句話是:「往後啊,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
這是印在《狗十三》海報上的一句話。
看到這句話,我想起2015年的國產片《黑處有什麼》,與《狗十三》一樣,它也講述了一個女孩痛苦的成長故事。
有趣的是,《黑處有什麼》把女孩的成長故事和一起連環殺人案並置,以謀殺的殘忍來映襯成長的殘酷。
這種並置很有意思,使得肉與靈的消滅互為鏡像。
到了《狗十三》中,導演曹保平選擇了另一種對位鏡像的方式,即「人與狗」。
這種對位方式,肯洛奇在其名片《小孩與鷹》里早有示範。
片中的小孩與鷹看似是豢養關係,實際上小孩就是待飛的鷹,而鷹就是未老先衰的小孩。
只不過肯洛奇將焦點對準社會結構的不公,而曹保平探討的是中國式家庭以溫情之名對孩子行戕害之實。
從這個意義上講,《狗十三》還有另一個名字《女孩與狗》。
片中的狗,就是女孩的另一個分身。
在面對狗所象徵的「自我」的丟失時,這個女孩做了最後一番徒勞的掙扎。最終,她徹底失敗了。而對大人們來說,她只是順利長大了。
影片中的女孩名叫李玩,與堂堂和高放相比,她有著遠超過同齡人的成熟。
她愛看《鏘鏘三人行》,愛聽搖滾樂,愛讀霍金的《時間簡史》……
在堂堂和高放一個用買醉來告別、一個用紋身來銘刻他們的幼稚愛情時,李玩看似攪在其中,其實始終是個局外人。
導演曹保平也運用了大量的淺焦鏡頭,來營造李玩與周圍空間的疏離感。
這個獨立的女孩不可能像堂堂那樣,早早便熟稔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並自願成為默契的「幫凶」。相反,她必然要經歷反抗,並最終以更慘烈的代價接受「長大」,以成就其天真的悲劇性。
影片中的李玩痴迷於物理學,卻在父親脅迫下改報了英語小組。為此,父女倆鬧得很不愉快,於是父親送給他一條狗作為補償。
李玩給狗起名「愛因斯坦」,以此重申自己對物理的熱愛。
由此開始,我們會看到類似的「替代性補償」在影片中接連發生。
先是愛因斯坦不慎走丟,大人們沒有去找,而是試圖用一雙輪滑鞋來補償。
發現無效后,他們又買來一隻相似的狗,並謊稱是愛因斯坦。
最終,勸說無用,父親終於大打出手,用暴力終結了李玩的「任性」,之後又承諾帶她去看天文展覽以示和解。
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缺失一再被大人們漠視。這條漫長的「補償鏈」被一次次偷換概念,漸漸成了一筆還不清的壞賬。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大人眼裡,孩子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就像小貓小狗一樣,受委屈了哄哄就好。
但實際上,孩子的成熟度遠高於大人的想象。他們什麼都懂,只是大人們選擇視而不見。
影片中,李玩在經歷了找狗的絕望后,漸漸想通了,並用書中看來的道理勸慰自己:「在這個宇宙之外,一定還有無數個同樣的宇宙,包含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這樣,沒有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里被完成,錯誤的選擇也會在某個宇宙里被糾正。這樣想,心裡就會好受一些了。」
可等待她的是什麼呢?
影片緊接著的一場戲,就是父親對李玩的毒打。
明明一個孩子剛從深淵爬出,看見了一點光亮,大人卻在毫不知情也無心過問的情況下,親手將一切毀滅。
這才是親子鴻溝釀造的最最殘忍的事情。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觀眾會對影片中的大人感到憤怒。
但其實我覺得《狗十三》這部電影把握得很好的一個平衡,就是並沒有把「大人」當做邪惡的對立面來看待。
相反,影片給了他們足夠的理解。
父母離異后,爺爺奶奶是李玩實際的看護者。並且出於一種補償心理,他們對李玩格外疼愛,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
而父親由於工作繁忙,並且和情人有了新的生活,對李玩疏於照顧。但他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
影片用短短兩場戲為我們闡明了背負在父親身上的隱形壓力。
第一場戲是女兒終於恢復如常,英語考了年級第一。開車路上,喜不自勝的父親對女兒唱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這場戲其實挺狠的,它讓盤旋在父權之上的那團**陰霾無處遁形。而接下來父親說,「不知怎麼突然間想起這首歌來了。」
輕描淡寫,驚心動魄。那一刻你會明白,對於成長在動亂時期的父親,無形的暴力已成為他潛意識裡的惡魔。
第二場戲是那場商務宴會,一桌子人說著奉承話,討張哥開心。父親一臉賠笑,說,「沒有你張哥,就沒有我的今天。」
這話是句馬屁,但也多半不錯。要知道在中國想做成點事,不搞定關鍵位置上的人,是很難的。
這兩場戲共同構成了來自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的壓力,通通施加在父親的身上,使他無力也無暇給予女兒健康的教育。
也正因如此,爺爺奶奶的過渡疼愛也好,父親的無能為力也好,都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向李玩提出同一個要求:你要聽話!迅速地聽話!不假思索地聽話!
這樣,爺爺奶奶才沒有白疼你;這樣,你才學會了不讓爸爸操心。
聽話,懂事,長大。
這三個詞在大人們心裡構成了一條嚴格的因果鏈。
一個孩子如果聽話了,說明他懂事了,而懂事了,證明他長大了。
聽話、懂事,都是好詞。但只要撥開它們溫情脈脈的外衣后,就會發現它們的本意實在觸目驚心。
聽話是什麼?聽話是:你可以閉嘴了。
懂事是什麼?懂事是:你得學會察言觀色,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
而這兩個詞加起來又是什麼?
就是片中被反覆提及的那個詞:偽善。
是的,這是大人們絕想不到、也絕不願意看到的教育成果。可惜,他們的所有做法,卻在逼著孩子往這唯一一條通向成人世界的路上走。
而這所有的教育成果就體現在,當父親唱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后,女兒還要微笑著說「我覺得挺好聽的呀!」
它就體現在父親和情人生了昭昭卻瞞著李玩,等到孩子生日酒席上,父親把李玩直接拉到現場面對突然其來的真相,並隱隱向她傳遞一個信息:今天是個合家歡的好日子,不許鬧彆扭。好了,你可以開始笑了。
以及最後的最後,李玩得了物理獎被保送重點高中,慶功宴上並不知情的叔叔端上一盤狗肉。熏得黑黑的,毫無生氣的狗肉。李玩猶豫片刻,一口吃下去,並笑著說了句,「謝謝叔叔。」
至此,一場成人教育終於走完了它全部的流程,而慶功宴就是所謂的「成人禮」。這場成人禮的最後一個環節,格外殘忍,是把那個已經「死去」的自我獻祭給眾人,用眾目睽睽下的認輸來換取成人世界的門票。
從此在大人們眼裡,你才真的長大了。
你終於可以體諒那一句「我都是為你好」的話語的分量,你終於可以在遭受委屈后迅速收拾好情緒向前看,你終於可以對一切內心無比厭惡的人和事,也報以難辨真假的微笑。
這一切正如你曾經可以因為好惡而拒絕一杯牛奶,-而此後你將不再有同樣的勇氣去拒絕飯桌上遞來的一杯酒。
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要這樣長大?」
而大人們會說,「因為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你看,冰場上的昭昭不是也在教練的冷眼之下,苦苦哀求卻得不到擁抱嗎?
是的,他也會這樣長大。
所以不用抱有幻想了,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的。你聽了這話或許不會變得開心,但是否因此獲得了一點安慰呢?
如果是的話,那就無奈的接受吧。
《狗十三》是我近幾年看過的最勇於直面現實的國產片,但它又並沒有一味沉迷於說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種更審慎的態度表達了某種無奈。
影片最後,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愛因斯坦,它已經在新的主人那裡擁有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名字「貝貝」。李玩並沒有上前討要,反而說起,「還好它沒有認出我。」
她依然相信愛因斯坦在另一個主人那裡或許能得到更好的對待。就像平行宇宙里的另一個自己,已經過上了另一種可能的人生。
之後,她獨自走到街角,用力哭了一場,頭也不回地消失在了鏡頭裡。
畫面一轉,停在了一面牆上。那牆上貼著一張尋狗啟事,已經被風沙啃咬殆盡。
這時一個聲音傳來,仔細聽,不是樓上的瘋子學出的鳥叫聲,也不是搖滾樂憤怒的嘶吼,而是一個成年人拍著你的肩說的一句話。
那句話是:「往後啊,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頂點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