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中東之旅
會面進入密談階段。伊本揮退了眾侍者、舞女,向吳辰道:「陛下需要什麼?」
吳辰一笑,這個伊本確實是個聰明人,他明白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這也是為什麼吳辰前來的目的,否則吳辰怎麼可能屈尊到一個這樣貧瘠的國家來,他慢悠悠的道:「第一,雙方貿易自由,這一點不必我多重申,新國有權利購買貴國的油田,並且進行開採加工,殿下以為如何?」
伊本連忙道:「這絕對沒有問題,一切如陛下所願,那麼第二呢?」
吳辰笑了笑:「石油換新元!」
伊本一時不能理解:「請問陛下,這是什麼意思?」
吳辰道:「準確的來說,就是貴國生產的所有石油,必須由新元來購買,其餘的貨幣統統無效。」
伊本仍有些不明白,其實他不明白,這才是吳辰來到這裡的目的,他試圖延續的是後世石油美元的政策。
所謂石油美元。是指,中東國家把石油賣給美國人,美國人把錢交給中東國家,這是一個貿易的過各。但是中東國家沒有資本運作的金融理念,拿錢一投資就虧,因為規則是美國人制訂的,一到這個規則里,美國可以左解釋右解釋,最後就是讓你虧,打官司就是你輸。中東國家乾脆不投資了,將錢存在銀行里,但錢存進銀行里,卻違背了金融規律。
金融規律是什麼呢?轉動錢來賺錢,錢放在銀行里是虧損的。美國人說,我幫你投資吧,中東國家於是把錢交給美國投資去了。美國人拿到錢想,投資什麼最賺錢呢?想來想去還是投資石油最好於是又拿錢去購買中東國家的油,交錢交給中東國家,交油運到美國放到開採過的油井裡儲藏起來,又將錢交給中東國家,中東國家又用不完,於是又將錢交給美國人投資,美國人又拿這錢去買油。油是源源不斷地運到美國去了,而錢在中東國家轉了一圈又回到了美國人手裡。實際上就是美國人用中東國家的錢來買中東國家的石油這就是石油美元現象。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等到石油發生短缺的時候,各工業國需要購買石油,那麼勢必要向中東國家購買。可是問題就出來了,他們本國的貨幣是買不到石油的,因為高謹弄出來了一個石油新元的規定,向阿拉伯等國家保證他們的安全,亦保證他們國王、酋長的權位,從而換得了這項政策,這個世界上,只有新元才能夠購買石油。
於是,為了對外貿易的需要,各國必然會儲存新元以備購買石油,這就意味著,新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國際貨幣,不只是向新國發行,整個世界都將有大量的需求。
新元成為了世界貨幣,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做為世界貨幣,對新國來說貨幣可以為經濟服務,成為最大債務國還可以發行債券為經濟服務。
這有助於新國在日後在經濟上排擠一些對手。
吳辰知道,石油緊缺在另一個時空是在七十年後的事,可是這個時代已經不同了,世界已經天翻地覆,工業化的規模已經增大,在那個時代。20世紀初,全世界的工業人口也沒有超過一億人口,而現在,新國的工業人口就超過了四至五億,在這種情況之下,資源的需求在無形之中已經開始增加了,最多三十年,三十年之後,全世界對資源的需求就會加大。
吳辰不得不未雨綢繆。
關於吳辰頗有些無厘頭的提議,伊本自然找不到拒絕的理由。二人相談甚歡,甚至吳辰在隱隱之中透lou,願意扶植伊本來作為伊斯蘭世界的領袖人物。
伊本本就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立即來了精神,而吳辰亦早有這個打算,畢竟和幾個石油國打交道太麻煩,倒不如專門扶植一個代理人,與一個人交涉更容易,他不怕沙特翻臉,因為這個國家根本沒有任何實力來支撐他在伊斯蘭世界的霸權,唯有依kao新國,一旦新國不支持它了,那麼這個霸權恐怕也就隨之消散,沙特為了得到新國的支持,必然不會作出任何悖逆新國利益的事。
吳辰最後道:「我可能還會去科威特一趟,在那裡,伊拉克等國的酋長、國王也將抵達,你也隨我去吧,按我吩咐的去做,向這些國家施加影響。放心,新國是你的後盾。」
………………………………………………………………………………………………………………………………………………………………
科威特是一個位於西南亞的君主制國家。它瀕臨波斯灣,在南部與沙烏地阿拉伯、北部與伊拉克分別接壤。科威特擁有豐富的石油儲藏。該國首都科威特城與該國國號同名。
科威特國是波斯灣西北岸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西北部與伊拉克接壤,南鄰沙烏地阿拉伯,東瀕波斯灣。絕大部分地區是沙漠,蘊藏著豐富的石油。面積17818平方公里。人口169萬(1985),主要是阿拉伯人。科威特籍人約佔40%,外國僑民約佔60%。居民95%信奉伊斯蘭教,其中約70%以上屬遜尼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首都科威特。
古代科威特地區與巴比倫和希臘有過交往。公元前3世紀初,亞歷山大大帝的艦隊曾駛抵此地。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許多阿拉伯游牧部落從阿拉伯半島遷往兩河流域的途中曾在此逗留,其中伊雅德部落在卡濟麥還建立了城堡。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后,科威特作為帝國的一部分一度繁榮,成為波斯灣的一個貿易港口和造船中心。
「科威特」這個地名出現於17世紀40年代,當時控制科威特一帶的哈立德部落建立了一座小小的要塞。1756年薩巴赫家族的族長薩巴赫.本.賈比爾被推選為政教合一的領袖,建立科威特酋長國。科威特酋長國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範圍,實際上仍保持獨立。1899年英國迫使科威特埃米爾穆巴拉克.本.薩巴赫簽訂了《科英協定》。在該協定中,科威特埃米爾保證,不把國家的任何部分租給或讓給英國以外的任何國家或臣民;未經英國同意,不允許任何外國的代表駐在他的國家。英國則承認科威特是一個內政獨立的國家,保護其不受侵略,並向其提供財政援助。實際上,科威特已置於英國的保護之下。
該國國土雖然並不廣褒,但是擁有大量的石油,雖然它承認了英國為宗主國。但是當吳辰抵達時,該國王室已經做好了與新國接觸的準備,並且希望置於新國的保護之下,現在至少對於波斯灣各國來說,投kao新國無疑是安全的,英國太遠,而新國幾乎近在咫尺,若是不能和這個國家締結盟約,這就意味著國家的安全得不到任何的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在吳辰的指使之下,其統治區域之內的阿富汗、東巴基斯坦地區的酋長、首領紛紛抵達。就連卡達、阿曼、葉門、敘利亞、埃及等國的首領也紛紛抵達。
這可以算是一個伊斯蘭的盛會,吳辰保持著中立的角色,接見了各部的酋長和首領以及一些王室的成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曼、葉門、埃及、伊拉克等國的酋長以及代表,他們的國家大多數處於奧斯曼或者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這些首領早已不滿英國、奧斯曼的統治,尤其是埃及人,他們秘密派出了代表,其中的意味很是深長。
埃及代表與吳辰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密談,他們請求吳辰能夠支持埃及的獨立。
埃及曾有過相當長的古文明時期,可是到了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侵佔埃及,建立了第27王朝。波斯人在埃及的殘暴統治和無情劫掠,激起了伊那路斯和阿米爾泰烏斯領導的埃及人起義,而後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獲得獨立,相繼建立了第28~30王朝。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國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第31王朝。公元前332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埃及,滅波斯王朝,結束了延續3000年之久的「法老時代」。
希臘、羅馬統治下的埃及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后,埃及進入希臘化時代,以亞歷山大里亞城為首都。亞歷山大死後,其部將、留駐埃及的總督托勒密.索特爾在公元前305年稱王,為托勒密一世,創建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繼承埃及和波斯帝國君主專制的統治形式,壟斷一切主要經濟部門,規定糧油鹽等產品的專賣權,全部土地收歸國有並重新分配。埃及農民、士兵、奴隸等不堪希臘奴隸主貴族的統治與奴役,從公元前3世紀末至前1世紀,屢次發動起義,動搖了托勒密王朝的統治。公元前30年,羅馬軍隊開進埃及,女王克里奧帕特拉七世自殺身死,托勒密王朝崩潰。羅馬征服埃及后,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把埃及劃為自己的私產,派遣行政長官代行統治。羅馬帝國的統治激起了埃及人的強烈反抗。由農民、牧民和奴隸參加的「布科里人」在三角洲沼澤地的起義。從公元2世紀末起延續了3個世紀之久。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后,埃及成為東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
阿拉伯的統治與諸王朝的繼崛起,阿拉伯將領阿穆爾.伊本.阿斯領兵入據埃及,埃及成為阿拉伯哈里發統治下的一個行省。阿拉伯人最初聚居在富斯塔特,對科普特人較為寬容。科普特人如交納人丁稅和土地稅,可繼續信奉原教和在政府中供職;如皈依伊斯蘭教,則享有阿拉伯人的權利,改繳濟貧稅,並領取年金。7世紀中已有相當一部分科普特人改信伊斯蘭教。由於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增加人丁的稅額,一度取消皈依者豁免人丁稅的權利,規定政府公文一律用阿拉伯文書寫,大小官吏由穆斯林擔任,因而科普特人在725~832年間多次起義,反對阿拉伯人。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則先後起用波斯人和突厥人,使阿拉伯人地位下降,散居農村,從而加速了阿拉伯人與科普特人的融合。
阿拉伯人直接統治埃及約兩個半世紀。隨著阿拔斯王朝的衰微,自9世紀中葉迄16世紀初的600餘年間,在埃及先後出現5個王朝:土倫王朝(868~905)、伊赫什德王朝(935~969)、法蒂瑪王朝、阿尤布王朝(1171~1250)和馬木留克王朝(1250~1517)。前兩個王朝的創始者是突厥人,版圖包括敘利亞等地。法蒂瑪王朝崛起於突尼西亞,969年征服埃及後於972年遷都開羅,以埃及為統治中心,其國勢強盛,疆域東起敘利亞、巴勒斯坦、漢志和葉門,西至馬格裡布,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著名的愛資哈爾清真寺即在此時建成。阿尤布王朝的統治者以抗擊十字軍著稱。王朝創始人薩拉丁率領阿拉伯聯軍攻打耶路撒冷王國,收復耶路撒冷,挫敗英、德、法三國發起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成為阿拉伯人愛戴的民族英雄(見彩圖)。阿尤布王朝實行軍事分封制,把大批土地分給貴族和將領,作為他們平時任職、戰時服役的報酬。王朝後期的蘇丹從中亞等地購買大批馬木留克(意為「被佔有的人」)充當衛隊,致使馬木留克勢力增大,並最後奪取政權。馬木留克王朝初期的蘇丹以制止蒙古人西侵和消滅十字軍殘餘勢力而聞名。他們戰勝伊兒汗王朝旭烈兀的軍隊,拔除了地中海東岸的最後幾個十字軍據點。該王朝進一步實行軍事分封制,並逐步確立了封地的繼承權。13世紀後期至14世紀初,埃及經濟一度高漲,經由埃及的東、西方貿易十分活躍。
1517年,奧斯曼帝國佔領埃及。蘇丹將當地政權交給帕夏、近衛軍和馬木留克。最初帕夏的勢力最大,17世紀末18世紀初馬木留克逐漸佔上風。1768年馬木留克首領阿里貝伊廢黜帕夏,翌年宣布獨立,並佔據漢志和敘利亞,自稱「埃及蘇丹及地中海和紅海君主」。埃及成為土耳其人的稅收來源和對外擴張的基地。由於土耳其人的橫徵暴斂和馬木留克之間的混戰,18世紀末尼羅河三角洲附近1/3的農田荒蕪,產量不及羅馬人統治時期的1/4。農村盛行包稅制,全國2/3的土地被馬木留克包稅人佔有。手工業凋敝,受中世紀行會束縛的手工作坊占統治地位。
1798年拿破崙.波拿巴入侵埃及,1801年在埃及人民起義的打擊下被迫撤離。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執政,1807年擊退英軍入侵。為了抵禦西方殖民主義入侵和建立阿拉伯人的帝國,穆罕默德.阿里在保留封建農奴制的基礎上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消滅馬木留克勢力,統一全國;興辦起第一批近代機器工業;發展商品經濟;建立軍隊;培養出第一代新型的知識分子。這些措施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埃及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唯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實際上贏得了獨立。但1840年英國等列強脅迫阿里接受倫敦條約,改革失敗,埃及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
1851年英國獲得了修建亞歷山大里亞至蘇伊士的鐵路線的特權。1854年,法國獲得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合同,埃及首次舉借外債。雖然埃及一度部分擺拖了倫敦條約的束縛,收回一些主權,經濟有一定發展。但西方資本卻大規模滲入埃及。英法等國除在埃及開辦企業外,還向埃及政府提供大量高利率貸款,並低價承購埃及政府發行的公債,到1876年,埃及負外債達9400萬鎊。伊斯梅爾被迫出賣埃及主權:1875年以低於400萬鎊的價格出售埃及政府在蘇伊士運河公司的全部股票,並成立「混合法庭」。
1876年接受英法對埃及財政的「雙重監督」;1878年組成有英法代表參加的「歐洲內閣」。伊斯梅爾企圖依kao擴大棉花出口和大舉外債,將埃及建設成為歐洲式國家的幻想徹底破產,埃及進一步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穆罕默德.陶菲克繼位后推行賣國政策,激起埃及人的不滿。1879年,奧拉比創立祖國黨,強調「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1年9月他發起兵諫,要求實施憲政。1882年7月,英軍入侵埃及,陶菲克叛國投敵。阿赫邁德.奧拉比帕夏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率領人民英勇抵抗,成為抗英鬥爭的民族領袖。
1882年9月,英軍佔領埃及。在克羅默等殖民主義者統治下,埃及名義上從屬奧斯曼帝國,實際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經濟畸形發展,棉產量成倍增長,但絕大部分輸往國外。外國投資激增,大片土地被外國人佔有。埃及成了英國的原料供應地和工業品銷售市場。埃及各階層人民痛恨英國的殖民統治。
而現在,埃及人似乎看到了曙光,他們希望新國能夠幫助他們,實現獨立,而吳辰在聽取了埃及代表的請求之後,沉默了很久才道:「戰爭已經結束了,新軍不可能為了埃及而對英國開戰,獨立應該是你們爭取的。」
「當然,我們或許可以換一種方案來幫助你們。」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