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晶圓廠

159 晶圓廠

龐煖用自己有限的資金,出想要涉足半導體產業就是【晶圓廠】。

做工廠不難,只要有錢,那就去把買設備、機器買回來就可以建起來一個晶圓廠了。

但晶圓代工這個生意難就難在,你需要找到你的客戶在哪裡,要明白到你要搞什麼工藝,做什麼產品,才能更好地做相關布置。

因此投入資金、投入人力、投入物力的時候需要搞清楚,蓋的廠要搞什麼工藝,要做什麼區分,下一步要做什麼?產能賣給誰?

這些都要弄清楚。

為什麼AMD在2009年會把晶圓廠剝離?

為什麼蘋果手上這麼多現金不建造自己的晶圓廠?

為什麼英特爾願意放下矜持為其他公司晶圓代工?

在無廠半導體公司的流行趨勢下,決定一個公司願意建造和維護自己晶圓廠與否的考慮因素有哪些?圓晶代工是一門好生意嗎?

這是龐煖需要思考的。

現在很多半導體公司專註於晶元的設計和集成電路技術開發,然後分包給各個晶圓代工廠進行製作。

從生意本身角度來談吧,晶圓代工廠有以下幾個特徵:

門檻高。

一條生產線動輒幾十億美刀

相對壟斷。

因為門檻高導致的,普通人投資不起。

議價能力強。

這是由相對壟斷造成的,就這麼幾家,誰都不會虧本做生意。

運營困難。

產能的調整是門技術活,沒有足夠的遠見很容易導致擴張太快而吃不飽,或者擴張不夠而吃不下。

所以呢,這是個好生意,但得家大業大的玩得起還得有足夠的遠見卓識。

Intel堅持自己的晶圓廠,主要是由PC年代追求CPU性能的特點決定的。

如果縱覽過去的歷史,除了從Pentium4到Core2Duo這個性能巨幅提升是由CPU設計貢獻的之外,其他的升級大多是由晶圓升級而貢獻的

所以,PC年代,誰掌握的最新的晶圓技術,誰就贏得市場。

只可惜,現在大家追求的不是絕對的性能,所以晶圓技術的提升並不能帶來短期絕對的市場效益。相對的還是有的,例如蘋果的CPU如果用Intel14nm生產那是立刻甩掉對手2年以上。

但從長遠來看,晶圓廠還是半導體公司立足的根本。

所以,龐煖判斷長遠來看,晶圓代工還是有利可圖的。

投資建造8寸晶圓代工廠生產線,需要180億買進。

投資建造12寸晶圓代工產線,大概需要220億美元。

晶圓,多指單晶硅圓片,由普通硅沙拉制提煉而成,是最常用的半導體材料,按其直徑分為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規格。

近來發展出12英寸甚至更大規格.晶圓越大,同一圓片上可生產的IC就多,可降低成本;但要求材料技術和生產技術更高

當然,這也要看晶元的製程工藝和設計水平。

總體來說,就是晶圓片是8英寸、12英寸、越大越好,就相當於紙張越大越好。

製程工藝就是晶元的設計和製作水平,就是按照納米級別,28nm,16nm,10nm,這種就是越小越好,就相當於在紙上寫字,字越小,可以寫上去的東西越多。

龐煖手中的資金,加上銀行貸款,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融資手段,還是可以放手一搏的。

例如,韓國巨頭三星,共有1座8英寸、2座12英寸廠分佈在韓國與美國。

就目前的產能規模來看,三星12英寸廠的月產能最高約14萬片,8英寸廠達到19萬片的月產能。

今年首季在晶圓代工撈進6.13億美元的營收,可謂是利潤頗豐。

當然,考慮到現在的技術基礎,龐煖知道自己就算投入重金,建立的晶圓代工廠的工藝相信不會太先進,應該會落後苔彎省和韓國等國際競爭者兩到三個世代。

但是考慮天朝廣大的市場,還有國內複雜的產品構成,落後一點的晶元代工也會給龐煖的低段晶圓代工廠帶來可觀的收益。

當年三星的第一個晶圓代工廠富川工廠也只是生產低級別的IC,但是正是由於三星生產的這些低級別的IC,讓韓國得以實現了電子手錶的國產化。

雖然高麗人討人厭,但是,學習三星的這種工作態度,從低級別的做起,然後看是否有機會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提升一下技術能力。

三星1985年研發出64kb的DRAM以後,將大部分資金用來發展半導體業務,全球DRAM開始大量擴產,到最後讓曾經要價4美金的64kbDRAM只能70美分,這就造成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三星逆流而上,加大設備投資,還通過各種方式,最後終於安然度過難關,並最終熬死對手,讓自己成為DRAM產業的巨頭。

現在國內三大存儲基地齊頭並進,國外三星、Toshiba和美光這樣的巨頭虎視眈眈,萬一真的面臨存儲的價格戰。

但是,龐煖也沒有怕的。自己有超時空貿易能力,等到《超時空大憲章》修改草案落實,自己可以通過超時空貿易獲得源源不斷資金利潤。

現在重要的是人才的挖掘。

聞當年三星為了到日本挖人,往往將其工資開到兩到三倍,除了為日本員工提供房子之餘,甚至還聘請了專門的女僕照顧員工的生活。這種offer,試問哪個工程師不心動。

一切還要慢慢做起來,步步為營,精打細算,合理擴張。

.....................................

一個公司,一個產業,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科技紅利投入,沒有有效研發投入,結果只有等死。

在這方面,龐煖準備學習韓國的經驗。

建立產業鏈橫向、縱向一體化,充分利用祖國的大國市場,獲得廣闊的戰略縱深。

建立獨立自主的技術研發體。

越南戰爭爆發,米國開始扶持韓國人。

1969-1980年,十年時間初步建設韓國半導體工業體系,完成對國際平均水平的追趕。

1980-1986年,韓國人通過對國內市場的保護,完成企業本土化的過程。

1986-1997年的第二次DRAM世界大戰-日韓半導體戰爭,在米國人的傾力扶持下,韓國人全面崛起為全球半導體大國。1998-2010年的第三次DRAM世界大戰-韓台半導體戰爭,韓國人完成了核心技術的「米國基因」轉型為「獨立自主基因」。

自此,韓國成為僅次於米國的全球半導體強國。

韓國半導體工業起步最早源於日本人的幫助。

1969年,日本東芝幫助韓國人建設晶圓廠。同年,三星通過為三洋代工12英寸黑白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產品,第一次進入半導體電子產業。

1975年在三洋完成對三星的技術轉移后,韓國政府修改外資投資法規,堅持不對合資企業開放本國市場,最終迫使日本三洋等日資停止了在韓國投資,全面退出韓國市場。

雖然無恥了點,但對於當時國小民弱的韓國人而言,為建設強大的國家工業體系,似乎所做的一切又都是「高尚」的。

直到今天,韓國人依舊嚴密的保護著本國國內市場。

思密達,思密達的還是思密達的,你的也是思密達的,嘿嘿。

1973年韓國將半導體電子列為六大戰略產業之一,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國家投資基金,引導高新技術發展(資金主要來自米國)。

針對韓國產業技術薄弱的狀況,工貿部提出電子零件六年國產化計劃,由國家設置科研機構,培訓半導體工程師,初步形成韓國人在半導體專業人才方面的培養。

1974年曾任職於摩托羅拉的韓裔半導體工程師姜基東回到韓國,與通用電氣合資,成立韓國第一家半導體企業-韓國半導體(Hankook半導體。

三個月後,三星收購了姜基東手裡50%的股權。

1978年,韓國電子技術所通過與米國矽谷的公司合資,建造韓國第一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比天朝苔彎工研院晚2年。

在1979年生產出16KDRAM,這是韓國人第一次掌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技術。

韓國在米國技術扶持下,DRAM技術取得突破。

韓國人直接從16KDRAM起步,十年時間,韓國人初步建立完整的半導體工業體系。

1980-1985年,韓國人在米國人扶持下,僅僅用了5年時間,快速取得並掌握16K、64K、256KDRAM等關鍵技術的研製,一舉超越日本人過去三十年的所有努力。

這一時期,米國人對於韓國人的援助超過300億美金。

韓國三星,關鍵技術來自米國-鎂光科技,關鍵設備也獲得米國人全力扶持。

1984年鎂光科技向韓國三星轉讓256KDRAM量產技術,同時米國西翠克斯(CITRIX)公司向三星轉讓高速處理金屬氧化物MOS的設計技術。

韓國現代後為海力士,1984年米國人將16K、64KSRAM技術轉讓給現代電子。

1985年米國德州儀器向現代轉讓64KDRAM的生產工藝流程,全面提高現代的半導體生產工藝技術。

由此,韓國人開始具有了和日本人競爭的資格了,並完成從追趕天朝人到超越天朝人。

1986-1997年,第二次DRAM世界大戰-日韓半導體戰爭爆發。

面對日本人的閃電戰,韓國人根本無力抵抗,三星一年虧損高達3億美金。

1986年,英特爾和IBM緊急動員,聯手對三星進行技術和經濟扶植。同時依據《美日半導體協議》對日本人的約束,米國人對韓國人放開米國國內市場,韓國半導體企業迅速在米國國內市場佔據30%的DRAM市場份額。

僅僅一年時間,1987年三星實現扭虧為盈,度過最艱難和危險的時刻。

就這一點,日韓半導體戰爭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科技戰爭,已經涵蓋政治、軍事、經濟等國家層面的大政方針。

就這一點,DRAM內存已經不僅決定一個國家半導體工業的命運,更決定一個國家能否成為科技大國、強國的命運。

有了米國人的幫助,韓國人獲得了很多東西,技術上獲得16K、64K、256KDRAM等核心技術,獲得CMOS生產製程工藝和流程等。

利用《美日半導體協議》獲得戰略縱深,米國人對韓國人開放當時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米國國內市場。

客觀而言,韓國半導體工業發展歷史中,米國人對韓國人的傾力扶持,這一點幾乎是不可以借鑒和複製的。

但是,在整個日韓半導體戰爭中,韓國人在國家策略、科技紅利投入等方面,仍有許多值得龐煖們借鑒的地方。

第一,構建韓國人版本的「官產學」三位一體,殖產興業的財閥制度。

1986年,在米國顧問建議下,韓國政府舉國之力,重金研製DRAM,並將4MDRAM列為國家項目。

由韓國電子通信研究所(KIST)牽頭,聯合三星、LG、現代和韓國六所大學,一起對4MDRAM進行技術攻關,目標是到1989年,開發並批量投產4MDRAM,完全消除與日本人的技術差距。

該項目三年中的研發費用高達到1.1億美金,韓國政府承擔其中57%的投資。由此,韓國人版本的「官產學」一體成型。

在全球半導體工業發展歷史中,依託政府、企業、科研院校力量完成重大國家項目的攻關和突破,無論米國、天朝和日本,韓國人是最為極致的,非常類似於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殖產興業」的財閥制度。

客觀而言,在舉國體制進行重大項目攻關上,韓國人的「殖產興業」財閥制度,其效率是大大優於日本人的「官產學」三位一體,恐怕也只有天朝的新時代天朝特色的能夠相比較。

第二,加大科技紅利之有效研發投入,壓強原則,快速提升壓強係數,對重點項目重點攻關。

從1990年開始韓國三大企業重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趕超日本DRAM產業的研發體系。三星建立26個研發中心,LG建立18個,現代建立14個。

與之對應的是,研究費用成倍投入。

1980年三星在半導體領域的有效研發投入僅有850萬美金,到1994年已經高達9億美金。

在專利技術方面,1989年韓國的專利技術應用有708項。

1994年已經上升到3336項。

科技紅利投入,特別是有效研發投入,使得韓國人僅僅用5年時間,就完成對日本人的追趕。

僅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對日本人的超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梭在歷史大事件中的將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穿梭在歷史大事件中的將軍
上一章下一章

159 晶圓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