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用問句,佔據主動

擅用問句,佔據主動

檢查我們說過的話,大部分都是陳述句。如果和別人溝通的時候,注意適當地放進疑問句,效果會更好。

現在我給大家設計這樣的一個場景:一家名牌女裝店,走進來一位男士。

店員:"歡迎光臨。"

顧客:"這套女裝多少錢?"

店員:"600元。"

顧客:"哦。"

店員:"這是目前最流行的女裝。"顧客:"價格還能變動嗎?"

店員:"本店衣物一律不打折。"顧客:"好的,我再去別的地方看看。"我們會發現店員使用的所有句型都是陳述句,沒有了解客戶的需求。整個過程銷售員都處在被動的位置。顧客提一個問題,她回答一個問題,非常機械。

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了問號的重要性。

當你屢屢被對方提問的時候,你應該意識到自己正處在被動的位置,你必須儘快改變這種局面,怎樣改變呢?建議使用反問。

比如,上面這個案例這樣演繹:店員:"歡迎光臨。"

顧客:"這套女裝多少錢?"

店員:"您買衣服是送人的嗎?"顧客:"是。"

店員:"哦,這件不錯,很適合送人,價位偏高。"顧客:"多少錢呢?"

店員:"600元一套。對送人來說,價格很適中。"顧客:"能打折嗎?"

店員:"對不起先生,因為本店女裝都是高品質的女裝,所以價格上不能優惠,大家一看這個牌子就知道這是一款不打折、有品質的女裝。"

職場更是如此,當我們執行一項工作的時候,要多打幾個問號,然後逐一破解再展開行動,就不會在具體操作的時候有障礙了。

領導最怕的員工是那類機械做事情的人,領導怎麼說他就怎麼做,平時怎麼做現在還怎麼做。他們對工作本身的意義並不了解,也不願意主動去了解、思考,每當出了問題的時候,還能振振有詞地說:"這都是你讓我做的呀?"其實,領導的指令可能只是方向性的,具體怎麼操作,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需要你自己去動腦筋思考。知其然,你還得知其所以然,否則,你看似按照命令行事,得到的結果卻可能是南轅北轍。

有一次,我的助理要去一個機構辦事情,我請他順便幫我去取一份資料。回來的時候,助理把資料拿回來了,他又告訴我,審核資料的老師還沒看完,我一聽當然不滿意,問他:"老師說了沒看完,你何必拿回來呢?"他說:"你不是讓我把上次的稿子取回來嗎,那我當然聽你的話就取回來了。"我只有笑笑不說話,其實,對工作多問幾個為什麼,是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我沒有再追究,是因為我懂得不能為了蟲子,放棄了桃子。

除了疑問句,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巧妙地使用反問句。

法拉第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他常常百折不撓地做一些表面上和社會生活並不相關的科學實驗。當法拉第最初發現電磁感應原理的時候,有人冷嘲熱諷地問他:"這個原理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用呢?"法拉第馬上反問對方:"剛生下來的嬰兒有什麼用呢?"當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一個反問可能就會使挑釁的人知難而退。

日常生活中說話也需要邏輯,加一個問號,會為生活增添些許有趣的故事。

一場電影,其中有一個喝茅台酒的片段。茅台酒的價格還是很昂貴的,演員不高興,就找導演理論,於是發生如下的精彩對話:演員:"導演,既然是喝酒,能不能用真的茅台酒代替呀?"導演:"茅台太貴,買不起。"演員:"您老說演戲要逼真,不喝真茅台怎麼能逼真呢?"導演:"是呀,是要逼真。可是戲中還有一個喝了三碗水的場景,你是不是真的要喝上三大碗水呢?"演員自然是啞口無言。在這段對話中,一個反問就解決了爭議。

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甲向乙方提問:"聽說你昨天在公司打私人電話被老闆逮了個正著,你現在感覺如何?"乙此時即使一口否認曾有"被發現"的事發生,卻不知不覺地陷在"自己是否在公司打私人電話"的場景中與甲討論問題,十分被動。

反問就是可以通過反向改變此種被動的有效手段。譬如,乙可以回答:"你沒搞錯吧?我聽說是你被發現了。"這個案例中的邏輯放到生活中有很多。例如,某個記者採訪一位名人,他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現在的青年人太浮躁,您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名人不論怎麼回答,第二天,記者都可以在報紙上發表這樣的一篇文章:《××炮轟當下青年人太浮躁》。

正確的回答是,名人說:"現在的青年人太浮躁是你個人的看法,不是我的看法,我拒絕回答這樣的問題。"記者便無文章可做。話題的引入對隨後的話語結構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如果你迷信對方的前提條件,無論如何你都走不出這個怪圈,所以要多注意話題本身是否具有陷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攻心話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攻心話術
上一章下一章

擅用問句,佔據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