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屯田
頭曼死後,蒙恬挑選出十名匈奴俘虜,帶著頭曼的屍體,返回匈奴王庭。
眼巴巴的望著頭曼的屍體,消失在草原的地平線下,十二歲的夫菪,心中空空的,感到十分的無助。
「夫菪,不用太過擔心,將軍答應保你性命,就不會出言反而,你就安心的留在新秦中好了。」
甘羅領著夫菪,打馬趕回高闕,一路不斷勸慰夫菪。
秦軍攻佔河南地,渡過黃河,收回武靈王時期的趙國土地,最遠打到高闕之地。
高闕位於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處在交通要道,扼守匈奴南下河套的關口,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秦軍的後勤校尉馮毋擇,已經開始在高闕築城。
「將軍,匈奴人已經帶著頭曼的屍體,北上回匈奴王庭去了。」
回到高闕,甘羅發現,秦軍駐地,漸漸變成了一個大工地。隨行的戍卒,放下武器,操起耒耜,開始夯土築城。
「等匈奴人擁立新單于后,我們就抬出夫菪來,擁立夫菪為匈奴單于。」
蒙恬留下夫菪,等的就是借用匈奴各部落之間矛盾,以最小的代價分化匈奴部落。
匈奴人,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內部的凝聚力,遠遠的超過其他草原部落。歷史上,匈奴人頑強的挺過兩漢四百年,直到五胡亂華時期,才徹底的退出歷史舞台。
「接下來,我軍不會大規模的出兵草原,李必、李左車會率領騎兵,深入草原,掃蕩長城沿線的匈奴人。」
蒙恬掏出木匣中的地圖,上面勾勒出未來長城綿延的走勢:「連通秦、趙、燕修築的長城,這是我接下來主要的工作。至於甘羅你,我有一份更重要的事交給你去做。」
「什麼事?」
甘羅迎著蒙恬的目光,見蒙恬說得鄭重其事,不由得收起了心中的輕鬆。
「屯田。」蒙恬的口裡,緩緩吐出了兩個字。
華夏人屯田的歷史,可謂非常悠久。自華夏民族進入農耕時代以來,隨著耕地的拓展,華夏族群就隨之拓展到哪裡。
中原統一后,華夏人向外開拓,面對形成一定族群文化的地區,想要實現更好的統治,徹底納入中原的版圖,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屯田。
否則,佔領地民族短時期臣服,等到中原勢力退出,當地人便會失去對華夏大地的歸屬感。
「將軍是想要將新秦中,變成另一個天府之國?」
甘羅皺眉想了想,從屯田兩個字中,覺察到了蒙恬內心的想法。
屯田,可不僅僅是開墾農田,而是涉及到遺民、拓荒、築城方方面面的事情。歷史上,那麼多人知道屯田是怎麼回事,可真正做成這件事的,只有寥寥幾人而已。
「從關中運糧北上,千里迢迢,消耗甚多,運抵前線的甚少。時間拖得越長,只會損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新秦中存在不少土地,適合耕種,我的計劃是,要在三年內,實現軍糧的自給。」
蒙恬清楚的知道,秦軍北伐匈奴,南攻南越,消耗了不少關中、巴蜀的存糧。既然他成為秦國北方兵團的將領,當然不能繼續加重關中父老的負擔。
「河套之地,土地肥沃,引大河之水灌溉,可以造就塞上天府。」
甘羅手指著地圖上的河套,重重的點了點頭。
這幾日,甘羅詳細的考察了河套之地,發現這裡其實非常適合農耕。匈奴人只把這裡當做放牧之地,實在是嚴重浪費土地資源。
「河南地,同樣存在不少適合耕種的地方。將軍可向今上上書,遷徙內地黔首前來新秦中耕種,同時讓留在河南地的匈奴人學習耕種。三年下來,足可實現將軍的儲糧計劃。」
想到這裡,甘羅心中感到有些火熱。負責屯田,職責重大,相當於管理整個新秦中,這對他而言,無疑是鍛煉內政能力的絕好機會。
「河南地、河套地,均可以開墾。」蒙恬點頭道,「不過,開墾耕地的時候,得注意一點,要防止水土流失。」
兩千多年前的黃土高原,草地繁茂,不少地方林木蔥蔥,跟後世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相比,簡直就是兩個樣子。
古人不明白大規模砍伐樹木對環境的危害,而蒙恬所要做的,則是教會古人水土流失的道理。
三日過後,高闕塞南邊十里開外的一處小山坡,外圍排著秦軍崗哨,戒備森嚴。
巳時末刻,蒙恬領著甘羅、馮毋擇、上郡守卜興等人,緩緩登上山坡。
山坡的樣子很奇怪,一面的青草,鬱鬱蔥蔥,顯得非常繁密。另一面的青草,則不知道去了哪裡,光禿禿的,只裸露著一層光鮮的黃土。
一行人身後,一屯士卒緊緊的跟著,手裡拿著的不是刀劍弩器,而是盛滿水的木桶。
「將軍這是想要我等看什麼?」
走在隊伍中間,馮毋擇感到有些不解,悄悄的問甘羅。
眾所周知,甘羅出自蒙家門客,深得蒙恬信任。
「將軍是想要展示水土流失的原理。」甘羅答道。
「水土流失?」
馮毋擇一臉疑惑,越發的不解。
眾人登上高處,蒙恬揮手阻止眾人的竊竊私語,指著山坡光禿禿的一面道:「二三子都看到了,別看新秦中風光秀美,可拔去面上的植被后,底下的不過是一層黃土而已。」
話音剛落,突然一陣勁風吹來。顯露出來的黃土,隨著風吹的方向,盤旋而上,向遠處的山腳飛去。
見到這樣的景象,聰明的甘羅若有所失。
不少人打量著一面黃土,一面青草,似乎明白了什麼,但還有不少人顯得不以為意。
蒙恬當然可以直接下命令,令下面的官員保護黃土高原的水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下面的人不認真執行,實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可就麻煩了。
「蒙豹,可以開始了。」
蒙恬轉過頭,對著蒙豹點頭道。
蒙豹立即會意,指揮手提木桶的士卒,登上山坡。
「二三子,分成兩隊,一隊將桶里的水倒向北面,一隊倒向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