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抑鬱、叛逆的青春期(2)
有些時候,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事情過於關注了,甚至剝奪了他們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孩子們現在很少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活動:他們的娛樂時間是被控制的,體育隊是組織好的,各種學習和活動都是集體進行的。不久前兩個14歲男孩在同我談話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從沒有在沒有教練、家長的介入下舉行過任何體育活動,無論是棒球還是籃球。這就是孩子們的典型現狀。孩子們覺得我們總是在盯著他們,隨時準備表揚或糾正他們的行為。我們越來越認定這種介入對於孩子的成功至關重要,結果孩子們也相信了這一點,進而使他們今後很難成功。有些處於逼迫下的孩子表現得很好,竭盡全力取悅父母,上了光榮榜,做事盡心儘力,好像父母們所要的也正是他們自己想要的。直到進入青春期,家長們才既失望又困惑地發現事情完全變了。如果家長們有一個水晶球,可以看到未來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他們所愛的孩子們在青春期的表現,那麼他們一定會更好地反省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長明白,那種逼迫式家教雖然在孩子6歲時很有效,卻會在他13歲時產生惡果,他們就會採用另外的方式了。一般來說,這種惡果總是在青春期表現出來,曾經很聽話、總是想討好別人的孩子忽然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所有的功課、訓練、附加作業、取得的好成績原來都是為了父母做的。這不僅僅會使孩子感到憤怒,也會使他們迷惑,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到底想要什麼。當他們站在人生的轉折點,必須對自己、朋友、未來做出一系列重要的選擇時,由於缺乏自信,沒有堅強的性格,他們往往會不知所措。不僅僅孩子處於這種危險的境地,家長們也成為了不滿的發泄目標。如果家長曾經把所要達到的目標和實現的價值強加給孩子,那麼到青春期時,孩子對於父母的厭惡和不滿就是很正常的。在孩子們的眼裡,父母成了必須被擊敗的可怕的惡魔。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們首先會面臨一種失控的感覺。孩子會要求放鬆他們夜歸的時間。他們變得更自立了,有了新的朋友,擴大了社交圈,而父母卻越來越被排斥在這個圈子之外,因為十幾歲的孩子總是想有自己獨立的社交圈。父母們還會在情感上感到失落。當孩子們渴望獨立時,他們首先的表現是違背父母們美好的願望;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想逃避家庭生活,不再做自己曾經很喜歡的事。以前孩子們總是一放學就回家,因為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擁抱並與他們談論自己的事。然而現在,他們回家后便衝進自己房間,還關上門,問他們任何問題都被視為侵犯**。有個15歲孩子的母親對我說:「自從我女兒進入青春期后,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知道了我有多蠢。」這種同父母之間關係的變化很正常,但卻並不意味著它容易度過,而那些被逼迫的孩子面臨的轉變會更加特殊而緊迫。拿托德來講,他在15歲時到我這裡進行治療,原因是他不做作業,不遵守夜歸的時間,還很有可能吸毒。托德是一個好奇心很強,性格倔強的孩子,家裡有3個弟弟。在學校里他經常惹麻煩,在家裡則被嬌慣,生活上不知道自律。然而都是專業人士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卻很高。他在四年級時被認為有注意力缺乏性多動症。然而在父母的幫助下,他仍然能取得好成績並且上了光榮榜。因為身體健壯,托德在體育方面的表現也很好,在一些擅長的項目上還接受額外的訓練。在父母的堅持下,托德還要學習長號。六年級的時候,他的父母不顧老師的建議,儘力讓托德考進了優等生班。托德比他的同學發育得早。而當其他同學也開始發育時,他就不再是班裡最高大的了,由於身材高大而在體育上所佔的優勢也隨之消失。隨著功課逐漸變難,他已經不能在優等生班裡保持好成績,在父母的輔導下,他勉強堅持著,然而在第一個學期末,他就不得不退出了優等生班。他也不再打曲棍球或籃球,而且拒絕繼續學習長號。